李璐 林一龍
[摘 ? ? ? ? ? 要] ?為了加快農村小學素質教育的步伐,應將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即豐富農村小學生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模式。通過分析課外素質教育,闡述了農村小學課外素質教育的現狀,并以新寧縣枧桿山村小學生為例提出了一些加強農村小學課外素質教育的策略。
[關 ? ?鍵 ? 詞] ?農村;小學生;課外素質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23.6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07-0172-02
在日常的小學教學活動中,課外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qū),因為他們的經濟狀況、教學設施和思想文化相對比較落后,因此,難以提供高質量的課外素質教育。為了不斷促進農村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激發(fā)課外知識探索,促進校園文化生活,應不斷地完善農村小學生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模式。
課外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本,以提高學生的整體、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指的是除了課堂教學外,學校為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而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全面素質的提高。課外素質教育包含體育、科技、文藝、課外閱讀和主題等活動,其中包含素質拓展和各類文體競賽等形式[1]。
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班主任和教師為了滿足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在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的情況下開展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促進其全面綜合地健康成長。但筆者卻通過另一種脫離學校的素質教育實踐,試圖探索出一條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的課外素質教育模式。
一、新寧縣枧桿山村小學生課外素質教育的現狀
枧桿山村地處新寧縣水廟鎮(zhèn)西北部,位于湘桂交界處,距離邵陽市區(qū)164公里,屬于省級深度貧困村。村內小學已撤出,村內小學生均在水廟鎮(zhèn)中心小學走讀學習,村部距離小學2.8公里,步行約30分鐘。近年來,水廟鎮(zhèn)中心小學的課外素質教育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課外素質教育意識淡薄
新課改的實施強調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學生作為課外素質教育的主體,應正確認識課外素質教育所起到的作用。課外素質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去探索知識。但由于水廟鎮(zhèn)地理位置較偏、交通不便、經濟不發(fā)達、思想文化落后等原因,水廟鎮(zhèn)中心小學并沒有給學生正確的引導,沒有合理地安排一些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活動,部分學生也只能進行與學習有關的活動,且村內小學生多為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們與祖輩一起生活,在課外素質教育方面,家庭意識淡薄。這使部分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欠缺,且沒有參加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的機會和時間來幫助他們探索課外知識,豐富內涵,陶冶情操,讓學習由外驅力變?yōu)閮闰屃?。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學生的素質教育質量,而且也沒有充分發(fā)揮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的作用。
(二)教師數量相對較少
水廟鎮(zhèn)中心小學大多數的教師都不愿意在農村小學任教,即使有些農村教師愿意留在農村學校,但是往往因為沒有進行相應的培訓和學習,缺乏對學生進行課外素質教育的觀念。同時有些教師還同時教學兩種以上的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整體的教學質量受到影響,對小學生的全面素質發(fā)展產生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影響,受班級及格率的影響或者迫于領導壓力,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平時授課和作業(yè)布置方面機械作業(yè)偏多,忽略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所以很少組織一些課外的素質教育實踐活動,長此以往,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教育未得到培養(yǎng),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課外素質教育活動內容和形式單一
雖然水廟鎮(zhèn)中心小學也安排了一些課外素質教育活動,但只停留在打掃衛(wèi)生、課間操和自由活動方面,并沒有組織一些與技能和興趣有關的活動。甚至存在做作業(yè)和自習課占用小學生的課外素質教育時間的現象,并且課外素質教育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比如,音樂和體育課器材欠缺,大多數都是單獨活動,集體活動形式單一,參與比賽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家長和學校非常重視學業(yè)成績,循環(huán)往復,學習枯燥,學生學業(yè)倦怠。課外素質教育活動的欠缺,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城鄉(xiāng)之間的差異
農村地區(qū)和城區(qū)之間在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農村相對來說比較缺乏計算機、鋼琴等用于開展課外素質教育的多媒體的教學設備,呈現出教學資源匱乏的現象,進而對農村小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yǎng)產生影響,因此,在開展農村教育活動中要高度重視處理教育設備這一問題[2]。水廟鎮(zhèn)中心學?;A教育設備較為缺乏,雖然有計算機等現代化設備,但是教師對其的使用率極低,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其作用,體育用品等也長期閑置,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二、以“耕讀倉”為基地的課外素質教育模式探索
長沙理工大學于2018年初,在新寧縣水廟鎮(zhèn)枧桿山村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扶貧工作隊貫徹產業(yè)扶貧政策,在此種植了100畝高標準生態(tài)循環(huán)水稻,并建有生態(tài)循環(huán)種養(yǎng)水稻基地,基地內設有“中華農耕文化”展廳和“耕讀倉”傳統(tǒng)文化講堂。參與扶貧工作的研究生,以此為平臺,為村內小學生開展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活動,開設語文、書法、英語、體育、音樂等課程。
目前農村小學課外素質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和政府、社會、學校以及教師之間都有很大的關系,因此,“耕讀倉”基地通過扶貧攻堅政策,邀請長沙理工大學教師、研究生和新寧縣專家開展座談或科技講座,創(chuàng)新農村小學課外素質教育實踐的模式,將課外素質教育實踐的價值和作用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幫助家長和學生轉變教育理念,并將課外素質教育實踐的價值和作用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從而使農村的小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一)轉變傳統(tǒng)的課外素質教育觀念
課外素質教育不但能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還能夠對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fā)展提供有利幫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農村的小學應該從課外素質教育著手,保證課外素質教育的時間,并在安排課程上嚴格落實,杜絕其他課程占用課外素質教育的現象,轉變對課外素質教育的認識和看法,建立相應的機制,使農村小學的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3]。而“耕讀倉”講堂正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課外素質教育活動,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生活,帶領學生了解自然、觀察自然、親近自然,并傳授有益于生活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帶領學生認識農作物、學習農耕方式、參與農耕勞動等方式,從豐富且有意義的生活實踐中增強體魄、愉悅身心、增長知識。
(二)豐富課外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耕讀倉”基地的小學生課外素質教育活動,包括以國學、書法、英語、音樂、體育等為主要內容的課外素質教育實踐,它突破農村小學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在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模式下,以相互討論、交流發(fā)言、主動參與等學習方式為主,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并大力提倡家校聯(lián)合,積極開展課外素質教育活動。例如,在為學生講授傳統(tǒng)詩歌時,教師不僅從文字學的角度為學生解釋漢字,更是用傳統(tǒng)詩歌學習方式,教學生唱讀;在進行英語課堂學習時,教師主要從實用口語角度出發(fā)進行教授,并開展舞臺劇等方式進行學習,多方面熏陶學生情操。
除此之外,“耕讀倉”基地精心組織和安排一些放學后或周末的活動,以此來豐富農村小學生的知識體驗,根據學習的需要在不影響正常學習的情況下與長沙理工大學扶貧隊一起聘請專業(yè)的人士開展一些心理和科技等方面的講座。另外,還開展一些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耕讀倉”基地,感悟傳統(tǒng)文化,開闊學生眼界,并利用學校周圍的環(huán)境和資源進行一些有當地特色的課外素質活動,通過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合作教育,使學校教育逐漸地擴展到社會上,同時學校也要不斷地鼓勵學生積極地參加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活動,使學校教育得到補充,農村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但獲得了課堂上得不到的知識,而且更好地提高了綜合素養(yǎng)。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身心健康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蔽覀儜撛诮逃小耙虿氖┙獭?,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來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發(fā)展學生的天性,發(fā)現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案x倉”基地的素質教學,因材施教,按照學生不同年齡層次,觀察學生個性差異,采取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激發(fā)學習欲望,引發(fā)思考,從而逐漸提升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身心健康。
(四)縮小城鄉(xiāng)之間課外素質教育的差距
要想使農村小學生的課外素質教育模式順利地開展下去,農村的學生家長就應給予一定的支持,這是因為許多農村家長還是比較注重學生的成績,認為參加課外活動可能會影響正常的學習?!案x倉”基地通過邀請家長,采用座談會的形式來向學生家長宣傳課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素質發(fā)展,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另外,為縮小城鄉(xiāng)之間課外素質教育的差距,相關的政府機構要為農村學校開展課外素質教育提供一些多媒體的教學資源,使農村的教學方法得以豐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利條件[4]。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而課外素質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素質有著關鍵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造趣味校園生活,有效地提升農村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不斷地完善和創(chuàng)新農村小學的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東慧.小學教學過程中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素質教育實踐探析[J].好家長,2017(40):81.
[2]劉魯,張軍,申健.“高支小”合作模式下農村小學社會實踐教育途徑探索[J].新校園(閱讀),2018(12).
[3]劉驍軍.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19(12):72-73.
[4]羅信生.淺談如何培養(yǎng)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J].好家長,2017(54).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