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菊
(重慶市璧山區(qū)城北小學 重慶璧山 402760)
讀與寫是學生學習各種語文知識、發(fā)展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因此,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二者相融,不僅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收獲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學生通過學習、應用和感悟、表達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還能有效發(fā)揮本學科的育人價值,輔助學生通過理論學習,不斷完善個人的情感認知結構和價值觀念,繼而不斷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1]
在學習課內閱讀文本時,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留白之處進行分析和思考。同時,著重強調閱讀文本的主題,要求學生以此為依據(jù)開展練筆活動,發(fā)揮合理的想象把作者省去的情節(jié),或內容補寫出來,進而幫助學生深化文本主題,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先將課文中的留白之處提取出來,要求學生閱讀和思考,并引導他們結合上下文與文本的主要內涵,推測作者略寫的內容,鼓勵他們斟酌用詞、確定補寫的方向,用準確、簡潔的語句進行補白。從而在有效的讀寫訓練中,促使學生更深入、全面的把握文本主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2]
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在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要求他們明確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然后,聯(lián)系個人生活實際,抒發(fā)自己的看法,并用準確的語句將個人觀點描述出來;還可以列舉相關實例,佐證自己的觀點,不斷增強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先讓學生把作者的主要看法和觀點列舉出來,鼓勵他們從個人實際出發(fā),對這些觀點進行評價。以此,為學生搭建表達自我的平臺,促使他們把文章中的各種情感、道理引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分析和寫作表達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念。[3]
根據(jù)閱讀教學的需求,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師除了要為學生講解各種基礎的語言文字知識外,還要引導他們對文章的結構、表現(xiàn)手法等進行分析,讓學生以課文為范本,掌握更多有效的寫作方法與行文構思技巧,在模仿訓練中不斷增強寫作表達能力,在讀與寫的完美融合中,實現(xiàn)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穩(wěn)定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閱讀文本的寫作對象進行仿寫,要求采其用文章中包含的典型修辭手法或布局方法進行仿寫;也可以鼓勵學生以文章的寫作結構為參考,進行仿寫訓練。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練筆活動中,積累更豐富的寫作經驗,順利提升自己的讀寫能力。
在語文閱讀課上,教師可以通過調動學生的思維,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改寫,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時,輔助他們在改寫文章的過程中,準確把握文本主題與情感,有利于切實增強學生讀寫練習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講述故事類文章時,引導學生在不改變文章大意及主題的基礎上,對文章的結尾進行改寫,可以通過補充新的故事,突出文本主題,也可以順著文章結尾繼續(xù)往下寫。由此,讓故事情節(jié)更加完整,并傳達出正確的觀點,促使學生在讀與寫的練習中,準確把握文本內涵,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寫作課堂上,穿插一些閱讀練習活動,以便幫助學生不斷完善個人的寫作思路。例如,教師可以根據(jù)寫作教學的主題,展示一些范文和例文。然后,要求學生從寫作風格、文章結構、事件案例、情感內涵等,對其進行剖析和解讀,從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豐富的寫作靈感,并以此為參考構思個人的文章。這樣,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教師在組織讀寫訓練活動時,要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作用,并將其與課堂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以此,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并在表達中不斷增強自身的閱讀感知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為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書籍或文章。然后,要求學生把其中優(yōu)美的詞句、經典的案例摘抄下來,教師在課堂中,組織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和交流,把各自積累的寫作素材展示出來,并為同學們講述自己近期讀的書籍或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不斷完善他們的寫作素材。進而不斷增強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
總之,教師在小學中段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讀寫結合策略,能不斷觸發(fā)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讓學生能從閱讀文本中學到各種知識、積累各種素材,并應用到寫作表達中。讓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與吸收,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更好地落實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師要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導向設計教學方案。從而在讀與寫的完美融合中,不斷提升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