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深厚滋養(yǎng)。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p>
文物保護不僅是文物工作者的職責,也是測繪人的使命擔當。近年來,河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在文物保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全省省級以上文保單位保護區(qū)劃數字化建設中,河南省測繪工程院充分發(fā)揮行業(yè)優(yōu)勢,精準測定河南九個地市800 余處省級以上文保單位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繪就了文保單位保護區(qū)劃邊界勘測圖。
在少林寺等“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中,河南省遙感測繪院利用近景攝影測量技術和全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對少林寺塔林的39 個塔身、22 個基座共1900 個破損處進行數字化測圖,為其修繕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在洛陽白馬寺齊云塔修復加固工程中,省遙感測繪院采用地面激光掃描系統(tǒng)與GPS 全球定位系統(tǒng),全面采集了齊云塔全息點云數據,制作了三維格網模型、三維線框模型及其他多類型線劃圖件,獲取了齊云塔的準確高度、中心偏離量及偏移方向等重要參數,為齊云塔修復與重建提供了翔實的數據支撐。此外,在龍門石窟修復、香山普門禪寺規(guī)劃建設、觀音大士塔修繕等文物保護工作中,也都有河南測繪人奮斗的身影。
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城鎮(zhèn)化建設速度的加快、自然災害以及現代工業(yè)和旅游業(yè)帶來的污染等因素的影響,珍貴的文物資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文物保護形勢嚴峻。筆者認為,保護文物刻不容緩,測繪人也重任在肩,需加大服務文物保護的深度和寬度,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測繪人要牢固樹立“保護文物、傳承文明、發(fā)展文化”的理念,自覺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者、傳播者、推廣者,勇敢擔當起保護歷史文物的光榮使命。要與文物保護部門通力協作,成立專門的文物保護協調機構,健全相關聯席制度,在文物保護的“兩線”劃定、修復和監(jiān)測等工作中多溝通、多研究,把測繪工作貫穿于文物保護全過程。
二要提高文物精細化測繪能力。高精度、精細化的測繪數據是文物保護修繕的基礎;非接觸、實時性、多源化的數據獲取方法,是現代測繪技術的明顯優(yōu)勢。測繪部門要研究和利用無人機傾斜攝影、近景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彩繪高光譜成像等高新測繪技術,以非接觸方式對文物現狀進行高精度、精細化多源數據采集;要綜合利用計算機圖形學、三維建模、考古等領域交叉知識,實現文物數字化信息留存、虛擬修復設計、應用展示等。
三要構建文物監(jiān)測預警體系。文物保護,需要的不僅是修繕和維護,還需要通過監(jiān)測對其存在的風險進行有效防范。測繪部門要立足文物保護管理需求及特點,充分利用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遙感和計算機等地理信息技術,結合人工巡檢、智能化移動采集終端,構建一套完整的監(jiān)測預警體系和天空地一體化日常巡查機制,為文物的保護、管理、研究和利用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河南測繪人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用先進的測繪技術和豐富的地理信息數據,守護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努力,為讓中原更加出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發(fā)揮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