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斐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第三幼兒園 甘肅渭源 748200)
幼兒園作為幼兒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地方,在人的一生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如何提升幼兒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和幼兒學習的有效性,是學前熱議的話題,也是值得教師思考和研究的話題。教育教學最重要的是關注兒童,從兒童的角度尋找教育的理由:兒童上學是為了有效學習,成年后更好地發(fā)展;教師的價值是幫助兒童找到學習的方法;幼兒學校是為幼兒而存在,幼兒園就應該讓幼兒做該做的事。
幼兒以各種方式獲得經(jīng)驗的過程都是學習的過程。例如,幼兒在游戲中學,也是在玩中學;操作中學,也是在做中學;生活中學,即是我們常說的一日生活教育;模仿中學,是幼兒潛移默化學習的一種常見形式;經(jīng)歷中學,是幼兒天生的一種學習方式。他們正是通過各種經(jīng)歷,獲得具有生活意義的、完整的生活經(jīng)驗。
1.有效學習的涵義: 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應用有效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策略對學習內容進行積極、主動加工。以較少的時間投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達成學習目標,使自身獲得發(fā)展的過程。
2.有效學習的要素: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師幼互動、幼幼互動和學習資源。
案例1:認識三角形。幼兒都會背三角形是三條邊,三個角。部分幼兒說得出來,但卻認不出三角圖形。
案例2:集體系列區(qū)角游戲“服裝廠”—社會學的角色游戲必須由成年人引導才能得到提高。通過織布廠、制衣廠、運輸隊、服裝店四大類進行游戲。幼兒可以動手操作,還可以給小伙伴測量身高、稱體重后,挑選衣服,并分類介紹產品,這些都是有效的游戲學習。而“歡迎光臨”的幼兒,當“經(jīng)理”的幼兒,他們的價值在哪里?因此,各類活動必須要有教育目標的篩選,華而不實的東西要摒棄。
案例1:中班健康活動“認識身體器官—腳”。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活動流程設計:1.腳的功用;2.用腳撕報紙;3.畫腳??;4.裝飾腳印。這節(jié)活動需要我們反思:主題教學是生活中的教學,一節(jié)活動必須定主題目標,健康領域目標側重點是認識腳還是畫腳?這節(jié)活動的設計是教師低效的教學和幼兒低效的學習。幼兒通過這節(jié)健康活動,獲得的關鍵經(jīng)驗應是認識腳的各個組成部分,知道五個腳趾的名稱,知道腳的更多功用,懂得保護和愛惜腳丫。
案例2:大班科學活動“認識蒼耳子”中,幼兒在探索操作時,發(fā)現(xiàn)有的蒼耳子能粘到T恤上,而有的不能粘?因此,教師要把特性講清楚,體現(xiàn)提問的價值,不好的提問還會誤導幼兒。
案例3:大班社會活動“感恩的心”。教師設計的活動流程為:1.教師引導性談話;2.復習手語動作;3.編手語歌《祝你平安》;4.表示感謝:擁抱;5.回家給爸媽洗腳。這就是無效的教學和低效的學習。沒有把領域特點搞清楚,設計也跑偏移了。社會活動的核心價值是潛移默化的,手語跟感恩的心沒有什么關系,幼兒時期沒有朋友概念,只有伙伴關系。
案例4:大班藝術活動繪畫。教師要清楚獨立的線條教學是在小班,要掌握幼兒學習的規(guī)律,特點是什么?
1.選擇幼兒喜歡,并樂于接受的教學內容,幼兒的直觀思維決定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了解幼兒最近的發(fā)展區(qū),設定有效的發(fā)展目標。
3.設計有趣、合理的學習形式,是幼兒園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從而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學習知識。
4.成功的教學活動帶給幼兒的是活動中的快樂感覺和對活動中問題的學習和思考。
5.與幼兒的有效溝通和互動也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問題。
6.教學反思的有效性,在經(jīng)驗教訓中成長,在反思中認識自我、突破自我,反思+經(jīng)驗=成長。
7.有效教學是讓幼兒通過活動能學到什么,如果學不好或者沒興趣學,幼兒沒有得到應有的成長和進步,可視為無效或低效教學。
8.有效教學離不開:目標、準備、內容、方法、思路。
1.功能定位不準確。
2.教育目標定位不清,體現(xiàn)不出核心價值。
3.目標或高或低。
4.教學內容“含金量”不大,難易不當。
5.缺乏有效的師幼互動。
6.教學方法單一,有的教學只是花樣翻新,華而不實。
科學領域的教育教學活動是通過“探究”這一核心價值完成,而探究是在生活中進行。例如,幼兒要進行活動時,發(fā)現(xiàn)桌子少了,就要做桌子—量尺寸—告知教師等。我們需要幼兒能直觀見到,貼近生活經(jīng)驗引發(fā)的教學,不要讓幼兒們鸚鵡學舌,而忽略了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言領域重在理解和表達,語言的表達與背景、環(huán)境有關。不同的環(huán)境表達的內容不一樣。閱讀給幼兒開啟了早期閱讀的大門,讀圖則需要用語言進行表達。
健康—保護生命,促進健康。
語言—高度個別化,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才能更好發(fā)展語言。
科學—探究。
藝術—情感表達(感受、表達、發(fā)現(xiàn)美)。
社會—潛移默化、滲透。
社會活動案例:
區(qū)角活動小超市的真實情景中,要學會社會品質,場景設定有人扮演,有人體驗,可以增加盲人買東西,幼兒從中學會怎樣幫助盲人;孕婦媽媽買東西,不能蹲下來和取高處的物品,我們應怎么幫她;聾啞人買東西,我們需要怎樣才能溝通等,以體驗不同的殘疾人和怎樣幫助殘疾人的真實情景中學習。
藝術美術活動案例:
“畫的像”并不一定就是畫得好,對幼兒的畫畫評價不能從成人角度去進行評價,不一定成人認為好的東西幼兒就認為好。以創(chuàng)意美術為主,大量的臨摹其實早早扼殺了幼兒的想象力,他們會認為“畫得像”就是畫得好,完全被教師或家長的思維模式框住了。任何形狀、畫法、簡筆畫、涂顏色等,實際是成人世界里的畫,交給幼兒太多的這種畫法,他們就很難畫出屬于自己的畫。幼兒的繪畫不能用好壞進行評價,幼兒時期的繪畫作品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yǎng)出來的,等他們到了學齡期,再系統(tǒng)教授繪畫的知識和技能,才會變的更有意義。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不管是什么活動都是以兒童為出發(fā)點,各種設計都是為了幫助兒童自主有效的學習,從真正的教育走向發(fā)展。有效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兒童的進步與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