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孝民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qū)酒泉育才學校 甘肅酒泉 735009)
多年來一直從事初中物理教學工作,近幾年接受了學校給我安排的小學三至六年級的科學課。面對天真、活潑、可愛的小朋友,面對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新的學科知識,怎么能完成學校交給自己的教學任務,給我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茖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如果我們能夠巧妙地利用日常生活學生容易找到的小物品,完成一些裝置簡單、可見度大、直觀性強、現(xiàn)象明顯、出乎學生意料的趣味實驗,將大大增強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課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進行實驗的興趣,為此,如何利用身邊的生活小物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科學小實驗,提高實驗效果,我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和探索,與孩子們一起在玩中學習科學課。
學生對許多科學概念和規(guī)律的認識,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前提,而實驗是感知的一個重要手段,實驗可見度的大小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概念、規(guī)律的建立、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五年級科學下冊《給冷水加熱》一課中,安排了“給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熱”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塑料在變熱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由于塑料袋彈性較小,加之又是透明的,不易密封等原因,實驗的可見度和實驗效果都很不明顯于是,我把塑料袋換成“彩色的小氣球”,由于“彩色的小氣球”彈性好,易膨脹,易收縮,又是彩色的,還容易密封,實驗效果大大增強,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水在變熱的同時,體積變大了,還浮在水面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在六年級科學下冊《放大鏡》這一課中,提到了一滴水也是放大鏡,為了使學生更直觀的理解,我準備了粗細不同的鐵絲和水,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制作“水”的放大鏡,學生的興趣盎然,比比誰的放大鏡放大倍數(shù)高,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知識有了興趣才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如果我們能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一些使學生富有親切感、新奇感和趣味性的實驗,將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簡單電路》一課中,我用一個西紅柿、一小銅片、一小鋅片(從廢舊電池中找),使LED 小燈泡發(fā)亮,制作了一個奇妙的電路實驗,通過實驗促使學生對奇妙現(xiàn)象產生興趣,并加深了對簡單電路的認識。再如:在《我的水鐘》一課中,我們用飲料瓶、輸液管進行實驗,課前布置用品,課堂上與學生們一起探究水的滴漏規(guī)律,制作水鐘,學生十分感興趣。
科學教學中實驗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實驗教學不僅是探究和驗證科學知識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能為學生走進科學提供一種可能,它使學生通過親身的實驗去感受、探究、領悟科學知識。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級上冊《形狀與抗彎曲能力》一課中,我讓學生們把紙張折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探究到底是哪種形狀的承受力大,學生的興趣十分高漲,在親身體驗中學到了知識,學到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再如:在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一課中,我們把蘿卜、泡沫塑料、小石塊、蠟燭、橡皮、空瓶子、曲別針等物體,按體積大小順序排列,按輕重大小順序排列,尋找物體的沉浮規(guī)律。但都沒有找到沉浮規(guī)律時,和學生一起思考怎么辦時,學生們通過思考和閱讀課本,知道可能物體的浮沉規(guī)律與物體的體積大小和輕重都有關,提出了應該控制體積大小不變,探究浮沉規(guī)律與輕重有什么關系;應該控制輕重不變,探究浮沉規(guī)律與體積大小有什么關系。怎樣選擇實驗材料進行實驗呢?在學生一籌莫展時,我拿出了一個空的塑料小瓶、小石子、空的牙膏皮等物品。孩子們思考后提出,控制體積大小不變,探究浮沉規(guī)律與輕重有什么關系時,可以用空的塑料小瓶、小石子進行實驗,先把塑料小瓶放入水中,觀察塑料小瓶的沉??;再給塑料小瓶中加一塊小石子,蓋上瓶蓋,觀察塑料小瓶的沉浮;繼續(xù)加小石子進行實驗,于是發(fā)現(xiàn)在物體體積大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加入小石子使瓶子重量變大時,瓶子沉入水中了,知道了“物體在體積大小不變的情況下,輕的會浮,重的會沉”的規(guī)律??刂戚p重不變,探究浮沉規(guī)律與體積大小有什么關系時,可以用空的牙膏皮進行實驗,把牙膏皮擠扁,蓋上蓋子,發(fā)現(xiàn)牙膏皮沉入水中;使牙膏皮鼓起來,蓋上蓋子,發(fā)現(xiàn)牙膏皮浮在水面。知道了“物體在輕重不變的情況下,體積大的會浮起來,體積小的會沉下去”的規(guī)律。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產生一種“我也能設計探究實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1-2]。
總之,利用身邊的生活小物品進行科學小實驗可以使學生在玩中學習知識,拉近科學學習和學生生活的距離,啟發(fā)學生關心身邊的事物,觀察和體驗身邊常見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科學實驗從課堂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