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堅飛
(積川堂,景德鎮(zhèn),333000)
文字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時間非常早,原始人類通過一定的符號變形得到和形成最原始的文字圖案,并在原始時期記錄日常的生活所需,所以在極早的新時期時期的陶器上便出現了人類最原始的文字紋樣裝飾,只是這個時期的紋飾圖案并不能算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字,更多是一種原始的象形圖案。并且這些圖案與早起的甲骨文外形外貌非常相似。均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簡單的排列組合,所以很難去理解具體說明的是什么樣的內容,但是確實去其他紋飾有極大的區(qū)別。
此后中國的古文字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時期,金紋以及篆書的出現是明確了文字的內容表達和整體描述,中國的社會形態(tài)也同時在發(fā)生改變。從最原始的奴隸制再過渡演變到后來的封建王朝統(tǒng)治,文字題材作為歷史的記錄者被慢慢抬到了舞臺的中央,早起的陶器文字出現在漢代的瓦當上,所涉獵的文字內容相當廣泛“千秋萬歲”,“四遺盡服”等都是側面表現了漢代王朝的威武實力。漢代瓦當上的文字裝飾風格簡練,開創(chuàng)了中國早期具有統(tǒng)一風格的裝飾藝術審美。
而后的三國魏晉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兩漢的文字發(fā)展,同時陶瓷文字的裝飾載體也在不斷的改變,三國魏晉時期出現了原始的青釉瓷器,這個時期的陶瓷器物創(chuàng)作風格迥異,創(chuàng)新度高,文字也不再是作為單一的裝飾圖案出現在陶瓷器物上,兩漢至三國時期谷倉累的瓷器型創(chuàng)新眾多,文字的記錄內容也慢慢出現對歷史上的某些事情的記錄。
瓷器在唐朝出現了第一次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南青北白的局面讓唐代的瓷器發(fā)展有了新的變化,書法裝飾藝術有東漢時期興起發(fā)展到唐代已是進入了一個短暫的興盛時期。唐代乃是中國歷史上詩歌文化的鼎盛時期,就《全唐詩》就已經 記錄了唐代的詩歌文學作品近五萬首,但是就整個唐代的詩歌而言也是九牛之一毛。所以詩歌文化可以說是唐朝人們對于情感的寄托和表述。陶瓷作為古代文化藝術思想的一種承載方式自然也有所保留。唐代書法文字瓷器作品最愛為經典的便是長沙窯所產的書法詩文壺等眾多器物。長沙窯在唐代的地位非常高,也是唐代唯一流行的彩繪瓷器。因此長沙窯所產出的書法文字累的作品也是最多最豐富的。在長沙市博物館所館藏的長沙窯文字執(zhí)壺中有一把上便書寫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這句話便是出自荀子《勸學》篇,這句話的解釋寓意好環(huán)境使壞人變好人。這把執(zhí)壺便是通過荀子的話來警示人們注重自己周邊的環(huán)境。這也是大部分的唐代書法器物想要傳遞抒發(fā)和表達。
宋元時期中國陶瓷文化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和發(fā)展,宋代眾多窯口的出現打破了唐代的原始制瓷局面,北方的磁州窯在眾多窯口中異軍突起接替下了長沙窯的書法瓷器制作。宋代的陶瓷藝術裝飾紋飾所表現的更加具有現實的風格和意義,少有注重生活中的詩意與浪漫,在反饋現實的基礎上添加藝術加工與處理。宋朝人是歷史上出了名的細心和謹慎,‘眾中少語,無事早歸’往往這類 語言會被寫在磁州窯的書法瓷枕之上用來時刻的警示自己的言行舉止。與宋朝同步的遼金地區(qū)以及后來的元朝,磁州窯的書法瓷枕一只也是整個這段時期里文字裝飾的主流代表作品類目。其中比較多的便是對詩詞歌賦的描寫,宋元時期的詩詞以及元曲一只都是這個時期世俗社會最好的文學形式。承載著宋元的文人百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類的作品的書寫更多的是注重能的表現和抒發(fā),一方面表達了宋元的社會風貌另一方面也描繪出了宋元文人的特殊的“酸腐氣息”。文字書法裝飾能在磁州窯上出現的根本原因離不開特殊上的瓷器工藝表現,磁州窯的白底黑字的模式十分想在宣紙上的書法書寫和表現,處處透露著古樸和滄桑之感。這也使得磁州窯上的書法字體十分全面,堅固了當時的所有字體表現。
同時在宋元時期的陶瓷書法另一種呈現方式便是在一定的功能性瓷器上進行記錄裝飾,尤其是以酒類為最多。元朝以前中國的酒類基本為釀造酒,宋人便在酒類的罐子上做相對應的文字記錄,馬未都先生的觀復博物館藏一件褐彩詩文梅瓶,瓶身上寫兩行文字“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應無地下有”這兩句極其像是廣告詞的話其實是出自唐末時期張白所著《贈酒店崔氏》中:“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應無天上有。南游道士飲一斗,臥像白云深洞口。”可能是店家覺得太過于夸張便在一句上做了簡單的修改。類似于這樣的在罐身上書寫與酒文化相關的文字在宋元時期也是主流的呈現方式之一。
明朝的瓷器在裝飾繪畫表現上有呈現了新的表達方式。在宋元時期流行的傳統(tǒng)文字裝飾逐漸在減少,但是在明朝新的文字裝飾品種卻慢慢呈現出來。類似于藏傳佛教文字和民族字體紋飾慢慢的出現在陶瓷裝飾上。文字與圖畫內容不同,文字是一個民族和文化傳承的根本。作為漢族從新建立的中原王朝,傳統(tǒng)的中原文化和歷史在歷經元朝百年統(tǒng)治后已是殘垣斷壁,所以在明朝建立后對漢代傳統(tǒng)文化的恢復和統(tǒng)治在初期是十分的困難。好在經歷明洪武帝朱元璋31年的統(tǒng)治和恢復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初建立的御窯廠但是不管是官窯還是民窯對文字類瓷器的生產都是十分的謹慎。這也使得文字類裝飾的陶瓷器物慢慢的消失殆盡,直至永樂時期才出現帶有青花“內府”字樣的梅瓶,蓋罐出現。同時永樂時期出現了異域文字,故宮博物館藏永樂青花阿拉伯文無檔尊,器物的上下書寫阿拉伯文字,但是字體寫的并不算精致,有種畫字的味道在其中,清代的乾隆帝非常喜歡這類作品并在清代仿制過一部分。明朝中葉在瓷器上書寫異域文字裝飾的器物逐漸減少,就算是出現也是伊斯蘭教相關的文字,重點是在于對宗教問文化的傳播。明朝后期中國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國家的經濟逐漸繁榮江南地區(qū)開始出現小資本積累的商人,雖然嘉靖,萬歷兩朝少上朝記錄但是國家的整體運轉卻十分嚴謹。漢字裝飾的瓷器在嘉靖時期從新出現,此時的文字已經有了完整的內容和指向。尤其是在明朝末期道教文化盛行,嘉靖皇帝一生追求道法長生之術,便產生了“壽”字題材的陶瓷作品。纏枝蓮配合壽字組成百壽纏枝連綿不斷的含義。文字類的紋飾裝飾在明朝的變化及其坎坷但是同時也確定了文字的表達和表現方式。
清朝的建立就結束了明朝進三百年的統(tǒng)治,但是作為新的少數民族政權平衡起漢人的心理和文化變得極為重要。為了消除民族間的誤解,明末清初時期制作了大量的圖文搭配的瓷器,直至康熙時期這種圖文搭配的模式才有所減少,純文字類的裝飾手法從新占據主流??滴趸实圩鳛榍宄瘹v史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在位時期對壽字紋進行了非常多的創(chuàng)新和制作,同時康熙時期非常流行長文字裝飾器物。以單獨成篇為雅,常常書寫歷史中的著名著作如《蘭亭集序》,《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歸去來兮詞》等??滴趸实圩鳛榍宄拿髦魇智宄h族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力,在坐穩(wěn)江山后便開始大量招攬漢族的文人志士。這也是長篇歷史古籍文獻裝飾能在康熙時期出現的原因,但是時間發(fā)展到雍正時期便出現了少有的稀少現象,雍正一朝對書法文字類的裝飾制作非常少,雍正皇帝審美高絕但在制作瓷器上十分謹慎,在位期間特派年希堯遠赴江西景德鎮(zhèn)親自督燒官窯瓷器,年希堯在朝受其弟年羹堯影響株連罷官,來年才被雍正開恩升內務府總管監(jiān)管景德鎮(zhèn)陶務。這也使得年希堯在督造官窯時愈發(fā)的謹小慎微,同時清朝文字獄十分嚴苛,所以在雍正時期文字類的瓷器便出現的極少。直至乾隆時期國家整體經濟形勢富足乾隆皇帝又酷愛詩詞文學文字書法類才逐漸有所表現。
書法文字藝術作為陶瓷裝飾歷史中較為獨特的形式,本身承載的便是中華民族根本,同時陶瓷書法藝術在藝術表現上又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和藝術張力。書法字體通過文字的本身結構和書寫時的粗細濃淡對比來表現其本身的藝術性。同時書法文字常見大段的活完整的詩詞歌賦,用書法藝術的美感加強對詩句或文章的整體詩意傳達。傳統(tǒng)書法誕生在中國祖先的古老智慧當中,在不斷的磨礪和打磨中融合古代不同的哲學,思想,文化,最終形成能夠獨特且完整的表述中國古代文化,承載中華民族最深層的藝術美學。陶瓷作為中國工藝文明中獨特的歷史傳承者,與書法藝術的結合更是最好的能夠長久保存并向后人展示的平臺。陶瓷上的書法藝術在瓷器上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更多的是對內容的輸出和表現,在跳過了最原始的記錄之后,文字的內容便比起文字本身變得更加重要。陶瓷書法記錄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變遷,朝代更迭,社會需求和改變,但是無論如何變化都無法改變的便是中國骨子里的精神風貌和民族心。
陶瓷書法集傳統(tǒng)陶瓷工藝與書法文化與一身,在中國古代裝飾文化中本身便是最獨特的存在,在原始時期便作為記錄的作用出現,在人文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慢慢轉變?yōu)閮热荼旧淼妮敵?,在到社會后期的字字有意,似乎瓷器上的文字本身已經與書面文字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分歧,陶瓷書法在隨著更多的名家進入必然在不遠的未來開創(chuàng)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