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流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景德鎮(zhèn),333000)
中國古人在造物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不斷的把這些經驗形成豐富而深刻的理論,從而構建了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設計思想。傳統(tǒng)設計思想中的“實用觀”,指的是設計要以實用為根本,實用功能的本質是產品的實際功用,它能給人們帶來實際效益。
人類在勞動生產實踐中開始掌握并不斷提高改造客觀事物的技術。從原始社會就知道用動物皮毛以蔽體,用木頭建造房屋來確保自己的安全,這些改造的原始驅動力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生存,或者說是更好的生存。歷史上人類的造物常常不純碎是出于實用的目的,在特定時間和地域下,所設計的物品也可實現(xiàn)一定的社會功能。但一件物品的實際實用價值仍有著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為我們生活提供便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傳統(tǒng)設計思想中的“實用觀”,即使放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放在現(xiàn)代設計中,也仍然有著積極的意義和價值,仍然值得當代的設計師學習和借鑒。
本文從“器以用為功”的實用傳統(tǒng)、“于物用所宜”的物用標準、“去無用之費”的節(jié)用思想等多個層面來探析傳統(tǒng)造物思想中“實用觀”,不僅揭示其內在含義,而且也探討其在傳統(tǒng)器物設計中的具體運用。
“器以用為功”出自宋代米芾所著《硯史》,這句話明確的說明了器物主要在于它的使用功能,這種對于使用功能的強調其實不光是宋代,在我國歷朝歷代都可尋見其蹤跡。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戰(zhàn)爭頻發(fā)、分裂與兼并同時上演的一個時期,在動蕩的局勢下促成了這一時期藝術與思想百花齊放的局面,涌現(xiàn)了一批批思想家。在這戰(zhàn)爭年代,各地兵荒馬亂而民不聊生,為了百姓的生活和國家的安定,晏子、管子等思想家便提出堅持以實用的觀點來看待事物、治理國家。相似的是墨子也從功利的角度來提醒人們采取更加經濟實用的生活方式。這些思想大都基于為百姓民生的考慮,帶有人道主義色彩,它們貫穿政治、經濟等領域,影響了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一直到明代,“經世致用”思想的提出,仍然可以看成是這種實用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這種實用觀顯得更加務實。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等理念,對日用器物造型的設計都起到了推動作用。這種實用傳統(tǒng)無疑是建立在生存經驗上的,并且?guī)в袝r空延續(xù)意義的。
對于“器以用為功”的“用”,本質來講它應該是器物的實際使用價值。因此首先這種使用價值是事物應具備的屬性,即滿足能用?!赌印まo過》中說:“作為衣服帶履,便于身,不以為辟怪也?!敝谱饕路⒀鼛?、鞋是為了保護身體,不是為了裝束奇怪。東漢王充《論衡·別通》中說:“鑿窗啟牖,以助戶明?!贝笆菫榱瞬晒舛O置的。所造之物擁有其各自的職能,也正是為了這些職能而產生,從而規(guī)定了其屬性。
再者能夠盡可能擴大其使用效益即好用,盡可能延長使用壽命即耐用,這些更是需要設計者的獨具匠心。不同的物品好用的標準不同,針對櫥柜的設計,在《閑情寄偶》中李漁提出應該“多容善納”,對于“隙地”的這一段空間存在浪費的情況,他認為應該就櫥柜原本下實上虛的設計進行調整。并且提到“善制無他,止在多設隔板”,“板勿太寬,或及進身之半,或三分之一,用則活置其上,不則撤而去之”。增加櫥內擱板,又可以靈活移動隔板的位置,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分配空間。雖然只是小小的改動,但不失為當時增加儲物功能的一個創(chuàng)新之舉。另外“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堅,堅而后論工拙”,李漁對于器物使用性能的穩(wěn)定性也沒有忽視,器物光是看著裝飾精巧卻易壞、不耐用,這樣也稱不上是好的設計。耐用依靠的是好的質量,明代《長物志·器具》中提到“古人制器尚用,不惜所費,故制作極備,......,皆以精良為樂”,這里的“尚用”不僅是實用、適用,更是強調凡造物務必講究質量,以求精良。
北宋歐陽修所著《歐陽文忠集·卷五十二·古瓦硯》提到“于物用所宜,不計丑與妍”,可見兩宋時期文人認為物用標準應該是一個“宜”字?!耙恕钡谋玖x是合適、適宜、適當,這個字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中國人自古就是講究和諧的民族,從儒家的處世的中庸之道到老莊連接自然宇宙的哲學思想,其本質都不是從孤立的角度看待個體?!耙恕笔枪糯魑锏膶嵱脴藴?,一方面指器物與人之間的協(xié)調的關系,另一方面指器物設計需要一種適宜的、舒適的尺度和使用效果。
我國古代非常注重器物和使用者的協(xié)調關系,注重人的生理尺度在設計中的應用,以求得最佳的器物使用效果,這在現(xiàn)代即被稱為人體工程學。歐美設計師在二戰(zhàn)前后,才逐步對人的生理尺度展開研究,從而創(chuàng)立了人體工程學,器物設計的舒適感的提高和對于人的生理尺度的準確把握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然而,中國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在設計中關注到了人的生理尺度,《考工記》就提到“凡察車之道,必自載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車自輪始。......人長八尺,登下以為節(jié)?!边@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的車的設計情況,在車輪的直徑范圍的設定上考慮到了人的身長問題,充分解決了人上下車方便的問題,并且兵車、田車、乘車的輪高不同,是為了跟人的不同的使用方式相協(xié)調??梢?,為了滿足功能適用,古代的車的設計就已經考慮到力學和人體工學的科學原理。
功能是以滿足人的需要為目的,人的需要一定程度上規(guī)定了人的本質屬性。由于人的生理構造和機能是相同的,人的需要則具有廣泛意義上的共同性。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所運用的人體工程學的原理才可以滿足大眾的共性需求,然而針對不同人的個體差異之處將使用者進行細化,從而精準的滿足不同人的個性化需求,這樣所造之物無疑在適宜原則上得到了更高的升華?!犊脊び洝す藶楣分姓f:“凡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慮血氣。豐肉而短,寬緩以茶若是者為之危弓,危弓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埶以奔,若是者為之安弓,安弓為之危矢?!边@里制弓的人充分考慮到人的形貌性格的差異,為矮胖且行動遲緩的人制作強勁的弓和柔緩的箭,而為行動急疾的人則制作柔軟的弓和迅猛的箭。它通過造物技巧來協(xié)調弓箭與不同的人之間的關系,從而真正的使弓箭作為人肢體的延伸,彌補了使用者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設計不僅要有實用功能,而且這種實用功能還應該是適宜的、舒適的,給人帶來更加人性化的使用效應。人依賴于壞境而生存,人擁有改造自然客體的能力,但同時壞境也在塑造著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一切由人類改造的事物其發(fā)揮的效用也免不了要受到環(huán)境的制約。這一點在古代居室的設計與布置上尤為突出,無論何時人們心中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都是安靜且干凈的,滿足這兩點對于好的居室來說應該是必備的特性。“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靠近鬧市的居室由于吵鬧且塵土而不適合居住,可見古人對于居住環(huán)境就已經十分講究。正是由于人們的生活起居以及日常活動都是在屋檐的庇護下進行,因此房子的實用性并不僅僅依賴于遮風擋雨的功能,還應考慮到人日常生活的舒適感受?!赌印まo過》說:“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惫艜r候人們靠著丘陵穴居,潮濕的環(huán)境會傷害身體,之后才發(fā)明了居室。為了更好的生存,人類居住條件不斷改進,也更好的與環(huán)境共生。明代園林藝術興起,其境界已經到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地步,人工之態(tài)與自然之景遙相呼應,不僅是適應自然,更是將自然納入到了自己的設計意匠中。從遠古穴居到明代園林的建造 ,人們居室的實用功能得到了顯著提高。
“去無用之費,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出自《墨子·節(jié)用》,墨子認為圣明的君王應該減少無謂的浪費,這才是利于天下的原則。節(jié)用追求的是以滿足實際功能為目標,盡可能減少資源的投入,增加資源的利用率。這種節(jié)用思想在歷朝歷代都得到廣泛提倡??鬃釉凇墩撜Z·子罕》中說;“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庇媒z這一材料比用麻來做禮帽要更節(jié)省成本,孔子也表示贊同??梢娫诠湃嗽谠煳镏幸殉浞挚紤]到了材料的選擇,在滿足相同功用的基礎上傾向于選擇更加經濟的材料。
墨子站在節(jié)用的立場上,又提出了一系列圍繞生產日用方面的見解。《墨子·佚文》說:“故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后文。此圣人之務”。墨子將飽、暖、安放在美、麗、樂之前,為的就是闡述“先質而后文”的觀點,顯而易見這里的“質”是貼近人們實際生活需求的?!百|”原本是指人的內在品格,“文”指外在的修飾。孔子說“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君子應當是文質彬彬,二者協(xié)調。墨子將“質”、“文”引申到生活日用中來,對于物品來說,它的“質”就是其實用功能,“文”則更傾向于形式上的美化。為了改善民生,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必須“先質而后文”,因為“文”對于百姓勞動力的消耗是巨大的。在當時物質生活并不充足的時代背景下,實用與審美之間的關系成為人們思考的問題。墨子對于華而不實,奢靡之風采取批評的態(tài)度,并且提出“非樂”、“非美”。雖然墨子對于藝術的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卻為功能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然而實用與審美在當今社會已不再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審美功能也被歸入設計師應考慮的范疇,它滿足的是人的心理需求。
李漁提倡“一物而充數(shù)物之用”,同樣也是以節(jié)用為出發(fā)點。將能實現(xiàn)多種功能的材料和工藝集合到一件物品上,不僅提高了物的使用價值,也能將本用來制作多件物品的材料和人力節(jié)省下來。在設計過程中功能至上原則始終和經濟原則相輔相成,一方面具有實用性的物品利用率高,在每一次使用過程中它都為人們帶來了價值,人們花費的金錢可以物有所值,也變相的適應了經濟原則;另一方面,在經濟原則的驅動下,人們希望利用有限的資源滿足利益最大化,這也促進了產品實用功能的提高。
中國傳統(tǒng)設計思想中對實用功能的考量是多角度、多層面的,它在滿足基本日用的基礎上,考慮多種因素來增加物品的使用效益和使用壽命。這些對于當代設計師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仍有很大啟發(fā)。設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人,從人的需求入手進行設計,同時使人和外在環(huán)境更好的適應融合,這些在實用功能上體現(xiàn)出的人性化在古代造物中被當作是“用”的標準。這種設計思維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fā)的,避免了設計師主觀片面的構想。同時實用的意義絕不僅限于器物本身,這種實用觀和資源利用、經濟效益等多個層面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帶有一定社會意義。在資源浪費日益嚴重的今天,這些傳統(tǒng)實用思想也許能引發(fā)人們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