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人民醫(y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冠心病是常見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其發(fā)病率也在逐漸的上升。相關研究顯示,導致冠心病患者出現(xiàn)慢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原因與其飲食、行為習慣等相關[1]。因此,護理中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對治療有積極作用。對此,本院將2018年4月~2019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颊?5例作為研究的對象,治療期間分別采用不同的護理干預方式,并對其心率指標開展比對研究,內(nèi)容如下。
病例選擇時間:2018年4月~2019年1月;將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95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入院先后順序分為探究組和參照組。探究組(n=47例)的年齡為62~77歲,平均為(67.87±4.11)歲;男性有25例,女性有22例。參照組(n=48例)的年齡為61~75歲,平均為(67.84±4.01)歲;男性28例,女性20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顯示差異可比較(P>0.05)。
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探究組在此基礎上對其實施行為轉(zhuǎn)變理論的整體護理,主要內(nèi)容如下:(1)意向觀察及認知評估:護理人員結(jié)合相關的護理經(jīng)驗來對患者的疾病史等相關的基礎資料進行了解,后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了解其對疾病的認知,進而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tài)以及疾病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2)計劃:在評估結(jié)束之后,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出相關的護理計劃。大部分的患者對冠心病的誘因不了解,且認為治療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藥物,并不認為與其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針對此,護理人員要結(jié)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來為患者簡單明了的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主要側(cè)重于培養(yǎng)患者的健康理念,使患者能了解到不良的生活習慣對疾病及治療產(chǎn)生的影響。(3)實施階段:通過制定發(fā)放相關的宣傳手冊、播放視頻等方式來使患者對疾病加重期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解,并根據(jù)制定的相關計劃來逐漸的使患者的生活習慣進行改變,對于部分轉(zhuǎn)變良好的患者要及時給予其鼓勵,以此來提高其自信心;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要對患者的血壓、心率、體重、用藥等相關情況進行記錄。(4)維持期:在治療后期或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要為其建立健康檔案,并記錄聯(lián)系方式定時對其進行隨訪,通過問卷形式來對其行為開展評估研究,并針對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指導和強化,進而使其盡快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對患者護理后的心率指標進行觀察比對。
涉及數(shù)據(jù)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開展處理分析,護理后患者的心率指標用“±s”表示,t行檢驗,P<0.05。
護理前,探究組心率指標(85.65±7.55)次/min與參照組的(87.58±6.41)次/min相比較差異較小,(t=1.34;P=0.18);P>0.05;護理后,探究組患者的心率指標為(62.38±3.33)次/min,參照組為(74.51±4.21)次/min,(t=15.55;P=0.00);兩組患者心率指標均有所下降,但探究組優(yōu)勢較為顯著,P<0.05。
冠心病是一種老年人高發(fā)的心血管疾病,而慢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是常見的并發(fā)癥,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及時進行救治。相關研究顯示,冠心病的發(fā)生與患者飲食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密切的關聯(lián),因此,在治療期間需要對患者是還是有效的護理干預,使其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這對疾病的治療有重要的意義。
普通的護理干預缺乏針對性,而行為轉(zhuǎn)變理論的整體護理干預方式是一種綜合性、針對性較強的護理方式。本研究表明:護理前,兩組患者心率指標差異較小,但護理后探究組患者的心率指標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P<0.05。主要是因為,行為轉(zhuǎn)變理論的整體護理可以通過對患者實際情況以及病情和認知的評估來為其提供整體的護理服務;結(jié)合對其實施健康宣教,使患者能對疾病和預防心衰及心律失常的方式有所掌握,進一步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明確不良行為對疾病的影響,促使患者可以積極糾正和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通過維持期對患者的隨訪,逐漸強化患者的健康意識和行為,以此降低心律失常等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使其生活質(zhì)量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實施行為轉(zhuǎn)變理論的整體護理可有效提高認知,改善其心率指標,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