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花
(山東省膠州市膠西鎮(zhèn)衛(wèi)生院,山東 青島 266300)
貧血是一種臨床常見血液疾病,其發(fā)病因素較多,病情較為復雜,且癥狀隱匿,所以很容易忽略,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1]。隨著時間的延長,病情會進一步加重,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此次研究在貧血鑒別診斷中實施血常規(guī)檢驗,探究其臨床價值。
此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18年6月~2019年6月80例貧血患者,根據(jù)貧血情況差異分成兩組,A組40例為巨幼性細胞性貧血,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為35~50(41.25±3.56)歲,貧血時間為0.5~4(1.23±0.52)個月;B組40例為缺鐵性貧血,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為36~53(42.36±3.48)歲,貧血時間為1~5(1.32±0.45)個月。另選同一時間段健康受檢者40例為對照組,三組臨床資料均不明顯P>0.05。
三組均行血常規(guī)檢驗,于接受檢查前禁食12h,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肘靜脈血,采集2ml置于血常規(guī)抗凝管中。在真空狀態(tài)下抽取血液樣本,輕微搖晃試管,充分混勻血液樣本,并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查血常規(guī),檢查過程中各項操作均需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進行。
分析三組受檢者的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指標包括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分布寬度(RDW)、血紅蛋白(Hb)、紅細胞(RBC)與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計算其RBC/MCV。
采用軟件SPSS22.0整合并處理數(shù)據(jù),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分別用(±s)描述、百分數(shù)(%)描述,以P<0.05為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MCV(73.61±7.10)fL、RDW(22.04±3.03)%、Hb(86.20±7.83)g/L、RBC(5.11±0.43)×1012、MCH(32.03±3.04)pg、RBC/MCV(3.48±1.18),B組分別為(70.02±6.54)fL、(17.06±3.09)%、(102.34±12.08)g/L、(3.18±0.36)×1012、(24.12±3.38)pg、(7.63±1.52),對照組分別為(90.87±9.34)gL、(14.20±1.34)%、(124.56±13.23)g/L、(4.13±0.62)×1012、(37.08±3.88)pg、(4.98±1.26)。
A組與對照組RBC高于B組,RBC/MCV低于B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A、B組MCV、MCH與Hb低于對照組,RDW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貧血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是最常見的兩種類型,前者是指血液中合成鐵元素減少,長時間處在缺鐵狀態(tài),引發(fā)Hb合成能力下降,導致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后者是指DNA合成出現(xiàn)障礙,主要是由于葉酸與維生素B12缺乏導致,也可能與藥物因素、遺傳因素有關,表現(xiàn)為大紅細胞性貧血、細胞形態(tài)巨型改變等,會破壞患者的骨髓[2]。貧血直接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必須及時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血常規(guī)檢驗對于貧血診斷價值較高,不僅可以對患者是否存在貧血情況進行判斷,同時還能鑒別出貧血類型,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3]。此次研究結果顯示,A組與對照組RBC高于B組,RBC/MCV低于B組,A、B組MCV、MCH與Hb低于對照組,RDW高于對照組,組間各項數(shù)據(jù)均差異顯著,P<0.05??梢娫谪氀\斷中運用血常規(guī)檢驗,可運用MCV、RDW、Hb、RBC、MCH、RBC/MCV等指標判斷其是否貧血,并通過各項指標水平鑒別出貧血類型,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