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 劉益嘉
水體富營養(yǎng)化源于生物所需的氮、磷等大量進入湖泊、河灣等緩流水體。在自然條件下,湖泊自身會從貧營養(yǎng)狀態(tài)過渡到富營養(yǎng)狀態(tài),不過這種自然過程非常緩慢,而人為排放含營養(yǎng)物質的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體富營養(yǎng)化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出現。
水體富營養(yǎng)化會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氧量下降,水質惡化,導致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凈化技術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生物法較其他兩種方法具有不易產生二次污染、廉價和易操作等特點。眾多研究表明,利用多種水生動植物組合構建生態(tài)體系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進行生態(tài)修復具有良好的效果。
雖然利用單一動植物或單一方法不能達到全面控制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作用,但研究單一生物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的凈化效果,可為后續(xù)搭建各類生態(tài)系統(tǒng)、進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初步依據。于是,我選用常見的底棲動物螺螄,研究其在靜態(tài)環(huán)境下對凈化水質的影響。
本實驗于2019年7月上、中旬在室內進行,采用自然光光照,室內溫度在22℃至31℃之間。
選用2個長、寬、高分別為45cm、30cm、30cm的玻璃魚缸,每個魚缸內倒入30L水, 實驗期內用純凈水補充因揮發(fā)、采樣而損失的水分。
實驗用水取自江陰黃山湖主湖湖水,水質初始值:化學需氧量(COD)18.3mg/L,總氮7.46mg/L,氨氮0.081mg/L,總磷0.023mg/L,水體透明度0.6M。各項指標均表明水體已呈中度富營養(yǎng)化狀態(tài)。
實驗用螺螄采集自江陰黃山湖湖內野生銅銹環(huán)棱螺,洗凈后在清水中靜養(yǎng)1天,選取大小基本一致的健康個體(殼高20mm~25mm),每個魚缸放置50枚作為實驗對象。
實驗一:研究螺螄對湖水透明度的影響
將湖水倒入魚缸靜置1天后放入螺螄,投放后每4小時(h)采樣一次,與同一環(huán)境下靜置的湖水進行對比。
實驗二:研究螺螄對水中COD、總氮、氨氮、總磷等指標的影響
將湖水倒入魚缸靜置1天后,先測量水質初始指標,然后放入螺螄,每2天(d)進行一次采樣??紤]到螺螄會產生一定的氨氮,實驗二增加了螺螄在純凈水中產生氨氮的測定。
水體透明度、COD、總氮、氨氮、總磷由本地某污水廠代為檢測,水樣灌取水下15cm處,實驗重復三次,實驗數據均為平均值。
1.透明度(M)
0h 4h 8h 12h 16h 20h實驗水 0.6 0.8 1.1 1.5 >2 >2原水 0.6 0.6 0.7 0.7 0.7 0.8
水中放入螺螄12小時后,水體透明度明顯好轉,但魚缸底部出現較多沉淀物,分析為螺螄絮凝作用所致。之后未見返混現象。
2.COD指標(mg/L)
0d 2d 4d 6d 8d實驗水 18.3 18.1 18.5 23.1 26.3原水 18.3 18.3 18.4 18.4 18.4
在常溫、常態(tài)下,實驗前期COD未出現明顯變化,第6天數據開始上升,原因是高密度放養(yǎng)情況下,水體缺氧情況加劇,螺螄生理活性減弱,出現死亡現象,導致水質惡化。
3.總氮、氨氮指標(mg/L)
0d 2d 4d 6d 8d實驗水 總氮 7.46 1.54 2.9 3.92 4.63氨氮 0.68 1.46 2.79 3.09 3.87純凈水 氨氮 0.03 0.92 1.54 2.25 2.82
實驗初期,總氮含量明顯下降,表明水中蛋白質、氨基酸和有機胺等營養(yǎng)成分被快速吸收。而氨氮含量穩(wěn)定上升,其原因為隨著螺螄的排泄物增加,水中氨氮含量上升,與純凈水中放養(yǎng)的對比組氨氮含量趨勢一致。
4.總磷指標(mg/L)
0d 2d 4d 6d 8d實驗水0.0230.060.1650.1850.198
實驗表明,螺螄的投放增加了水中的總磷量,初步判斷為螺螄體內析出,與相關研究結論有一定差異,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1.螺螄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凈化水體,快速提高水質的透明度。
2.螺螄對水體中的COD無明顯降解作用,螺螄死亡后會導致COD升高。
3.螺螄能明顯增加水體中的氨氮含量,但對蛋白質、氨基酸和有機胺等水中含氮營養(yǎng)成分有較強的降解作用。
4.螺螄對水體中的總磷無明顯降解作用。
綜上所述,在一定條件下,螺螄能顯著改善水體的透明度,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的富氮營養(yǎng)成分具有較好的降解作用。所以,在利用多種水生動植物組合構建生態(tài)體系時, 螺螄可以作為其中的成員被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