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勤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 江蘇蘇州 215200)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首創(chuàng)前所未有的事物的一種思維能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是一種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特點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一定會有靈感思維的參與,并且不是指某種特定的思維形式,而是多種思維的綜合運用。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現(xiàn)代中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在感知與判斷這些能力方面已經有很大提高。他們已經具備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他們的自學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在不斷地提高;他們在做事情過程中的成就感、自尊意識、競爭意識等也都在不斷地增強。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可以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斯認為:一個人只有在真正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開放情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此,教師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觀,使課堂上的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生展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從而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只有具備了開放的學習氛圍,才能使學生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和產生學習的需求和興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帶著勇氣和信心投入到自主性的學習活動中,從而培養(yǎng)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呢?
開放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形成一種輕松、自由的學習心態(tài),讓學生自然地把物理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實踐活動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與遷移能力,和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實踐證明,如果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能夠精心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情境,就能夠有效地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也就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動腦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例如,在學習“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這個知識點時,我在新課開始時,并沒有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來引入,而是用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魔術來引入新課。我先把幾塊強磁鐵藏于某個體積較大的神秘的黑箱中,再用塑料管做成一個如門框大小的矩形支架,管內沿矩形支架繞很多匝導線(導線藏于管內,從外表看不見)。我再把導線的兩端引出來接電流計,用實物投影儀將電流計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請兩位同學扶住支架,當我手拎神秘黑箱穿過支架時,我說“發(fā)電”,電流計讀數(shù)跟隨我的口令發(fā)生了偏轉。這時,學生們就感到非常奇怪,我就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們猜測:門框里的材料可能是什么?我的神秘箱子里裝了什么?頓時,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這就營造了一個熱烈而開放的學習情境。這樣的新課引入方式,與直接用語言“這節(jié)課我們要在初中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如何產生感應電流”來引入新課,效果就完全不同。我的開放式魔術實驗情境的創(chuàng)設,效果更好,能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縮短了學生進入角色的時間,使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感到輕松和快樂,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師實施開放的探究式教學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物理是一門研究自然現(xiàn)象和自然規(guī)律的學科。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神奇的現(xiàn)象都與物理知識有關。因此,物理課堂的教學內容一定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習以為常的自然現(xiàn)象中探究并認識相關的物理規(guī)律。學習物理的方法就是要“悟理”,教師對知識進行簡單講授是無法讓學生理解透徹的。因此,教師只有利用探究式教學,營造課堂上開放的學習氛圍,才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才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探究過程,使學生親自品嘗到發(fā)現(xiàn)問題的樂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例如,在學習“單擺”這部分內容時,“單擺的振動周期與哪些因素有關”是課堂上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如果只根據單擺作簡諧振動的原理和公式進行理論推導,得出周期公式,就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我就利用開放的探究式教學,先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猜想:單擺的周期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會憑著生活經驗猜測:單擺的振動周期是否與擺球的振幅、擺球的擺長或擺球的質量等有關? 那么,單擺的周期究竟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我讓全班學生利用桌面上的實驗器材,去討論實驗設計和親自參與實驗,去驗證他們自己的猜想,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探究過程中,我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探究小組。每個小組里有女生與男生、有對物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和學習水平較好的學生、有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學生,其目的就是要讓小組學生形成能力互補,從而有利于探究過程的順利進行。并且,教師根據學生的猜測,對每個小組都提出了相應的明確的探究目標,使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地積極參與到分組實驗中。學生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他們都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形成了濃厚的積極探究的課堂氛圍。小組之間也形成了良好的競爭氛圍。一些基礎薄弱的同學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和探究的快樂。這種輕松愉快的的探究情境,就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根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生在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和文化背景基礎上建構的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經驗、知識和文化背景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會導致學生對理解知識的側重點不同。教師通過搭建開放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可以使學生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促進所學知識的順利建構。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通過搭建開放的交流與合作平臺,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一是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二是能夠提高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yǎng)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學習超重和失重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先用彈簧稱和鉤碼,通過實驗交流與合作,來研究下列幾種情況中哪些是超重現(xiàn)象、哪些是失重現(xiàn)象,然后再用牛頓第二定律來證明實驗結論。這幾種情況是:A.向上加速;B.向上減速;C.向下加速;D.向下減速;E.向上勻速;F.向下勻速。教師如果讓所有同學都把以上六種情況進行實驗、畫出受力分析圖和列方程證明的話,重復性和耗時太多,使學生可能沒有耐心做完。這時,我就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組同學只合作研究一種情況。然后,我把各組同學的結論進行分析和交流綜合,得到結論:加速度向上就是超重,加速度向下就是失重,加速度為零就是平衡。可見,有些物理實驗過程復雜和重復性強,做完所有實驗耗時長,一節(jié)課的實踐根本不夠。而通過這種合理的分工,我們就能夠搭建開放的交流與合作平臺,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開放式的訓練,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和潛能的釋放。我們要讓那些具有個性特點的學生成為唯一的自我,讓所有的同學在和諧的開放課堂中自由地成長,從而保證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得到落實。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設置一些沒有固定答案或者沒有唯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在課堂上訓練和提高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某年度上海的一道高考題:題目展示了一名宇航員“漂浮”在地球外層空間的照片,要求學生分析照片展現(xiàn)的情境并要提出兩個與物理知識相關的問題。所提的問題可以涉及原子物理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力學等多部分知識,只需學生提出問題而不用自己回答。這樣的問題有如:這名“漂浮”在空中的宇航員相對地球來說,是運動還是靜止的?這就涉及物理學中力學、電磁學、光學、熱學、原子物理學等多方面的物理知識,要求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將較多物理知識進行發(fā)散和綜合,然后選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
練習是指在物理知識基礎上進行或口頭、或書面、或實驗操作的實踐活動。傳統(tǒng)的實驗練習側重對課堂物理知識的鞏固,學生在一般情況下利用所學知識可以直接找到唯一的標準答案。這樣的實驗練習會使學生養(yǎng)成懶惰的習慣,抑制了學生的求異創(chuàng)新思維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教師布置的練習決不能拘泥于現(xiàn)成的教材,而要靈活地利用教材來設計一些脫離課本的開放式實驗練習,便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合理地選擇需要的內容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和完成練習。開放的實驗練習注重能力訓練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側重于“思考”“多解”“動手”“研究和探索”“創(chuàng)造”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教學選擇有效的、開放性實驗練習。
例如,在學完“交變電流的產生”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開放性的課外實驗練習:請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材料,動手制作一個發(fā)電機模型,并用之“點燃”一個發(fā)光二極管。教科書上沒有現(xiàn)成的方案,學生需要根據課堂知識“當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閉合回路就會產生感應電流”來設計方案,先根據發(fā)電原理設計發(fā)電機結構,然后找需要的材料,最后組裝發(fā)電機。這些過程都要學生在課后完成,發(fā)電機的結構也沒有標準的答案,不同學生設計的發(fā)電機結構可以有所不同,但只要符合發(fā)電原理即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fā)生改變,就都是正確的設計。我們可以設計開放的實驗練習的知識點很多。又如,學習“摩擦力”后就可以讓學生設計方案測定動摩擦因素;學習“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后就可以讓學生設計方案測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等。
實踐證明,通過以上多種途徑,教師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在快樂、輕松及和諧的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這種開放的學習氛圍,能夠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