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際交流與社會主義化極速發(fā)展的今日,藝術展覽不再是單純的藝術家行為或小眾群體的交流場所,它肩負著國民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如何利用創(chuàng)新的導覽形式,使藝術展覽的公共教育職能得以發(fā)揮是當今藝術展覽策展過程中必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就針對藝術展覽的創(chuàng)新導覽形式進行了思考與研究。
關鍵詞:藝術展覽導覽;公共教育;創(chuàng)新形式
一、藝術展的獨特性質(zhì)
藝術展覽這一文化現(xiàn)象最早出現(xiàn)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國家,起初只是利用“珍奇柜”的形式將一些稀奇珍寶進行陳列以供貴族觀賞。在19世紀中葉,現(xiàn)實主義大師庫爾貝首次舉辦了個人藝術品展覽,為直至今日的藝術展創(chuàng)建了基本形式——白立方。
(一)、無講解
藝術展雖然與文物展、科技展等文化展覽有著同樣的公共教育職能,卻在形式上與這些展覽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中最為明顯的差異就是——藝術展無講解。在日常參觀美術館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在整座美術館內(nèi)除了檢票員和警衛(wèi)員,就只剩下了藝術作品和印在墻面上的導言。受到美術作品本身特性的影響,在藝術展中提倡的是欣賞者的自我感悟與自我反思。在藝術展覽中,展品的好壞與歷史年代,作者的社會地位無關,能否吸引觀賞者取決于作品自身的內(nèi)涵。而這種內(nèi)涵并不是由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能夠界定的,在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性別的人眼中看到的作品內(nèi)涵也大相徑庭。所以在這樣的特性下,藝術展中不存在也不適用有講解員的出現(xiàn)。
但恰恰是這樣的特質(zhì)也造成了藝術展中藝術教育職能無法完全實現(xiàn)的局面,面對很多藝術常識薄弱,藝術感知能力差的觀賞者在沒有人員進行引導的情況下無法確立正確的觀展動機、獨立地進行藝術作品鑒賞、領悟藝術作品內(nèi)涵。
(二)、觀賞者支配時間
與音樂會和電影不同,藝術展覽的觀賞時間是不受限制的,在展覽中的藝術作品被觀賞地時間掌握在觀賞者手中,當眼前的藝術品真正的吸引了觀賞者他們就會愿意用更多的時間去進行作品的欣賞與研究,而當藝術品對觀賞者沒有產(chǎn)生吸引力的時候,觀賞者就會不由自主的快速移動到下一件作品前。
而在藝術展覽面向普通公眾的今日,如何能夠減輕藝術作品與觀賞者之間的隔閡,加深藝術作品的吸引力,讓觀賞者產(chǎn)生對藝術品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欲,不單單取決于作品本身,還與展覽的導覽形式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三)、空間密閉
從19世紀白立方的出現(xiàn),直至今日這種藝術展的展覽形式依然被延用。這樣的方正空間,雖然能夠更明確的表現(xiàn)每一件藝術品的獨立性,讓觀賞者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藝術作品欣賞之中,卻為觀賞過程增加了疲憊感。對于藝術展覽觀賞者來說當疲憊感難以負荷的時候,觀賞者就會加快離開展覽的步伐。
白立方的展覽形式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空間密閉,沒有通氣窗,沒有多余的視線拓展空間。更是聽覺上的空間密閉,為了保證觀賞者的觀賞質(zhì)量,很少展覽會進行聲音的播放。這種聽覺上的密閉性,使大量觀賞者在藝術展中不敢開口打破安靜,這樣的場面危害了觀賞者潛意識中的交流訴求。當一件藝術作品將人從意識的世界拉到潛意識的世界時最需要的就是交流,“只有我們參與其中,并進行討論時,藝術才會向我們敞開懷抱”。所以在策展過程中我們不單單要從觀賞者的互動體驗中著手,還要從環(huán)境上著手,打破白立方的局限,對這種空間的密閉性進行改造。
二、傳統(tǒng)藝術展覽導覽形式
藝術展覽從內(nèi)容上來看并不單單是只有藝術作品,與文學作品一樣,除了內(nèi)容本身在開篇還會有前言和序,在每一個展覽開啟的墻面都會有對作者和對展示作品的一個簡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藝術展導言。在許多傳統(tǒng)藝術展覽模式中藝術展導言承擔著引導整個藝術展覽的導覽作用。
導言與作品存在著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藝術展導言是整個展覽中唯一存在的文字內(nèi)容,它不僅僅代替了講解員的職位,還對總領整個展覽起到了關鍵作用。而跟隨在藝術展導言后面的藝術作品就是整個藝術展的升華。只有將導言與藝術作品真正的融合才能夠達到藝術展內(nèi)容的平衡。
但由于大多數(shù)策展人的策展觀念比較傳統(tǒng),造成了藝術展導言的行話現(xiàn)象普遍。許多藝術行話內(nèi)容上華而不實,行文拖沓,給人一種不明確的模糊的認知。而許多大眾觀賞群體面對藝術行話都會表現(xiàn)出無法理解,甚至是自動忽略導言內(nèi)容的狀態(tài)。而這樣的狀況就使觀賞者從走入藝術展的第一時間與展覽產(chǎn)生了距離。
三、藝術展覽創(chuàng)新導覽形式的探索
順著國際交流與社會主義化的發(fā)展,藝術展覽再也不是單純的藝術家個人行為或者是社會小眾群體的交流場所,它肩負著國民藝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在藝術展策展過程中,如何形成藝術作品與觀賞者的良性互動,增加觀賞者的再創(chuàng)造能力,開放觀賞者的思維,拓展觀賞者的想象,豐富觀賞者的情感,放松觀賞者的身心,是藝術展實現(xiàn)藝術教育職能的基本需求。既然我們在藝術展中對展出的藝術作品是無法從內(nèi)容上進行改變的,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藝術展覽引導上進行改變與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的藝術展導言行話泛濫的局面,利用全新的引導方式在展覽的第一視野內(nèi)給予觀賞者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幫助觀賞者確立一個正確的觀展動機。
一段成功的藝術展覽導覽能夠使展覽觀賞者在觀展過程中得到更為豐滿的展覽主題形象,與展覽中的藝術作品獲得更加親近的互動。
(一)、生活化形式引導
2019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的馬克`奎恩的藝術作品展中曾經(jīng)做出了這樣的導覽創(chuàng)新:在展覽的常規(guī)導言后面策展人設置了一面很長的面包墻,墻上掛滿了形態(tài)各異的面包手,這些面包手都是在展覽中進行過觀賞的人親自參與制作的模型。這種笨拙的生活化的作品模型向普通大眾直接展示了藝術家的藝術風格與展覽的本質(zhì)意義——生命的力量與延續(xù)。一個巧妙的設計大大拉近了觀賞者與展覽之間的距離。
(二)、設置問題墻
除此之外,由于藝術展覽空間的特質(zhì),在觀賞者進入觀賞空間游覽一周后還會回到起點,這樣的密閉的環(huán)形空間恰恰給予了我們設置一面問題墻的優(yōu)勢。
在常規(guī)的導言后留出一面空白的墻壁,安排專業(yè)的引導人員,引導觀賞者進行觀展問題的書寫,在觀展結束后再親自給出答案,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僅能夠使觀賞者的觀展目的更加明確,還能使觀展者的觀展認知更加清晰。一番觀賞過后,形成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從而加深對藝術作品的觀賞認知。
(三)、新媒體技術的應用
在傳統(tǒng)的藝術展中為了保證觀賞者的觀賞質(zhì)量在展覽環(huán)境中基本上不會進行任何的聲音播放。但單一的視覺體驗并不能夠讓觀賞者對藝術作品產(chǎn)生完全的理解。
曾有人為美國的紐約現(xiàn)代博物館制作了一套網(wǎng)絡導覽講解,觀賞者在進行觀展前只需要到相關的網(wǎng)站進行下載就可以,其中的藝術品鑒賞專家基本上都是年齡不超過十歲的孩子,他們以不加掩飾的獨特視角對展覽中的藝術作品進行了不同角度的闡述,無論是作品的構圖,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還是藝術作品的深層含義。雖然這是一個非官方的藝術館講解,但是卻奪得了很多觀賞者的喜愛。
這種創(chuàng)新的導覽形式給予了觀賞者更加清晰的觀展方向,但也在某些程度上也限制了觀賞者的自我發(fā)揮空間。為了不破壞藝術作品本身的生命力,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導覽模式在展覽中將作品加之以音樂、自然或詩歌的聲音配合來豐富展覽觀賞者對藝術作品的感知。
除此之外,在藝術展覽現(xiàn)場,我們也可以讓內(nèi)容“動起來”。采用影像播放及VR技術來增加藝術作品展示的趣味性與戲劇性效果。
參考文獻:
[1]梁晨.美術館公共教育功能實現(xiàn)的途徑和方法[D].山東:渤海大學.2014.
[2]聶倩雯.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的多元化分析[J].浙江:藝術科技.2018(12).
[3]曲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當代藝術展覽的交互性探究[J].黑龍江:工業(yè)設計.2018(09).
[4]陳方杏子.當代美術展的非展覽性[J].河南:美與時代.2019(1).、
作者簡介:
閆繼鑫(1994.03.26—),女,漢族,籍貫:吉林省長春市,吉林藝術學院藝術研究所,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藝術美學,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