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霞
教育是一個因時、因人、因地而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是一種有情感的藝術。園長引領全園教師在新時代教改的征程中快速成長,不僅要依靠教研組的力量細化落實園本培訓,更要深入教師工作實際,以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閱讀、研究教師的觀察記錄,能幫助園長了解每一位教師當下的教育狀態(tài),關注到每一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需求,發(fā)掘到隱藏在觀察記錄里的教育亮點,找到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在全園開展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教研活動,讓園本教研活動更加貼近教師實際需要,解決當下真實存在的問題,讓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充滿情感,具有溫度,落地生花。
教師每天和幼兒在一起,很多時候教育智慧會在陪伴中自然顯現(xiàn),自然流露。在閱讀、研究教師的觀察記錄時,筆者常常能在平實的文字里看到閃光的教育智慧和巧妙的指導策略。比如,剛入園的幼兒不會給娃娃穿套頭衣服,求助于教師,教師則在旁邊慢慢地給另一個娃娃穿同樣的衣服,幼兒很快就學會了,教師把這種指導方式稱作“師幼平行游戲”。
筆者把這些值得學習的實用案例推薦給教師閱讀,并進行總結提煉,于是就生發(fā)了“共情共景”“角色對嬉”“小跟班”等生動活潑的教育指導策略。因為是發(fā)生在身邊的真實案例,這些策略不再是空洞的術語,而是可以借鑒、運用的鮮活經(jīng)驗。有了這些先例,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開始有意識地根據(jù)自身教育實踐中的生動案例,總結、探究、豐富教育指導策略的內涵和外延,讓個體的經(jīng)驗不斷充實群體智慧庫。
群體智慧的充實和運用對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起到了指導作用,但是由于幼兒的學習是個性化、多樣化的,并且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也是參差不一的,所以每次閱讀教師的觀察記錄,筆者都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問題,這就需要針對問題進行評估,弄清問題是個別化的還是普遍性的,再根據(jù)問題的性質量身定制教研程序,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以下面四個觀察記錄的簡案為例。
記錄1:小一班朱老師記錄了小A 游戲中的爭搶行為,并在支持策略中提出要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
記錄2:中四班手工活動時,5 個幼兒共用3盒超輕黏土。操作過程中,4 人有過爭搶行為,錢老師現(xiàn)場進行“分享教育”,并計劃利用閱讀繪本等形式開展專門的分享教育活動。
記錄3:鉆籠游戲時,小B 從終點往起點爬,過程中和小C 相遇,要求小C“你退回去,讓我先過好嗎?”小C 退回到中間進出口下去,從起點開始了新一輪的鉆爬。小B 繼續(xù)向前爬時遇到了小D,提出同樣的要求,小D 想也沒想就說:“應該是你退下去,從起點開始爬!”小B說:“我已經(jīng)爬了這么遠,你就讓我一下唄!”小D干脆地說:“不行!”小B 只好退了回去。張老師認為幼兒在游戲中運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值得肯定。
記錄4:戶外攀爬活動前,幼兒搭建木梯組合。間隔放好兩個木架后,小E 和小F 把木梯往上架,兩人發(fā)現(xiàn)木梯嫌短,小E 就去操場旁邊的儲物間找“長木梯”,小F 留在操場上。儲物間和操場來回有400 米左右距離,小E 費力地拖拽“長木梯”來到操場,和小F 合力架上,兩人開心地游戲。李老師認為幼兒合作能力和意識都需要培養(yǎng)。
針對這四個觀察記錄,筆者進行了初步分析:記錄1、記錄2 是關于如何引導幼兒學習和同伴交往技巧;記錄3 中反應的問題并非個別現(xiàn)象,幼兒彈性遵守規(guī)則,教師當時和后續(xù)都沒有介入和指導;記錄4 中則突出反映了教師對幼兒建構游戲指導力不從心的問題。由此,筆者針對個別問題,深入班級,現(xiàn)場解決;共性問題,集體研討,優(yōu)化策略的分層研討程序,讓教研活動真正落在實處,解決實際問題。
筆者來到小一班,向朱老師了解小A 的基本情況,然后針對觀察記錄中的指導策略進行細化分析,請朱老師溫習《教育心理學》里關于小班幼兒社會交往的典型行為和特點,幫助朱老師認識到剛入園幼兒喜歡動手的原因是沒有學會用語言進行溝通。教師可以通過示范和正面強化引導幼兒學習“輪流使用”的交往技巧。在中四班,筆者和錢老師一起復盤幼兒活動過程,反思幼兒多人次發(fā)生爭搶行為的真正原因,引導錢老師分析幼兒沒有專注于手工活動而是在爭搶材料的原因。教師首先要考慮材料的數(shù)量是否充足,是否因為材料短缺影響了幼兒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發(fā)揮。教師要學會從幼兒的行為中反思自身行為,材料提供數(shù)量、游戲的時長、場地安排以及活動內容是否適宜,并進行調整。當一朵花不開花的時候,我們需要修理的是它生長的環(huán)境,以及它成長過程中應需要的資源,而不是花本身。
這種由觀察記錄引發(fā)的深入班級開展個別化的教育指導,不僅讓年輕的教師迅速成長,也讓年輕教師感受到來自園長的專業(yè)支持,體會到園長的關愛和呵護,增強了主動觀察幼兒的自覺性和積極參與教研活動的自信心。
對于共性問題,筆者采用了這樣的研討方式。首先,全體教師閱讀有代表性的觀察記錄文本,尋找共鳴點。接著,提出問題,交流碰撞。最后,匯總意見,形成結論。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通過不斷試探、磨合,修正自己的行為從而獲得參與社會生活的經(jīng)驗?,F(xiàn)場介入也好,后續(xù)指導也罷,教師都不只是旁觀者,要讓幼兒了解規(guī)則是為了方便所有人更好地游戲而制定的,也是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呈現(xiàn)幼兒的互動情景,帶領幼兒發(fā)現(xiàn)相處問題,倡導人人遵守規(guī)則,人人監(jiān)督遵守規(guī)則的良好班風。
關于如何有效指導幼兒建構游戲?小中大各年齡段幼兒建構能力發(fā)展目標是什么?筆者向教師們推薦了《4~5 歲幼兒積木建構水平與幾何空間能力發(fā)展特點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幼兒積木建構水平的發(fā)展線索與指導策略》兩篇文章。在教師閱讀消化之后,筆者再帶領大家共讀觀察記錄4,并提出問題:解決木架間距長而木梯短的問題,最便捷的方法是什么?為什么教師在活動中和活動后都沒有進行靠船下篙的指導?本次研討給教師帶來積極的啟示:要主動尋找自己知識和能力的短板,尋找資源主動學習,豐富關于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理論知識,用以指導教育實踐。
通過閱讀,研究教師的觀察記錄,筆者能及時了解到每個班級正在進行的主題活動和項目活動,并進行主動關注和指導。有的觀察記錄里教師會記錄一些班級里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記錄幼兒當下的興趣方向和探究愿望,忽略了一些已經(jīng)萌芽的課程思想,或者有了課程意識卻不知道該怎么深入設計課程。作為專業(yè)的旁觀者和指導者,園長不僅要有從眾多的觀察記錄中發(fā)現(xiàn)新課程生發(fā)的契機的慧眼,還要指導班級教師開發(fā),生成適宜的班本課程。
例如:2019 年,幼兒園在戶外音樂長廊種了幾株葡萄樹,因為是新種的植物所以枝葉并不茂密,為了保持長廊的美觀,原先我們纏繞在長廊木架上的人工裝飾藤條沒有撤掉。2020年,葡萄藤開始大面積鋪開并掛果了,長廊木架上出現(xiàn)真假藤條和綠色樹葉相互交錯的景象。有一天,大五班甘老師帶著幼兒到音樂長廊下散步,幼兒通過比較,分辨出真假樹葉和樹干,能觀察到隱藏在真假樹葉里的一串串青葡萄,并且進行著熱烈討論。甘老師認真傾聽并及時記錄下了幼兒的對話。
在后續(xù)的支持策略方面,甘老師覺得要支持幼兒自發(fā)的觀察活動,對他們所有的發(fā)現(xiàn)表示贊賞。她給幼兒提供一些觀察工具,如照相機、畫紙等,鼓勵他們多次實地觀察。
筆者從這篇觀察記錄里發(fā)現(xiàn)了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感受到幼兒的好奇和興趣。于是筆者立刻和甘老師溝通,建議甘老師組織幼兒進行一場關于葡萄生長的項目探究課程,引導幼兒學會觀察。甘老師和幼兒一起沿著“列出關于葡萄生長的問題清單—繪制探究網(wǎng)絡圖—邀請專家探究問題—生發(fā)新問題—深入探究答案—交流分享學到的知識”的流程,和幼兒共同經(jīng)歷了一場關于葡萄生長之旅的探究活動。
教師的觀察記錄是園長了解教師的一個窗口,是連接園長和教師情感的一座橋梁,是引發(fā)幼兒園教研活動、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的一種途徑。觀察記錄讓我們的教育充滿溫暖,更具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