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英
(張掖市甘州區(qū)新樂小學,甘肅 張掖734000)
在教育模式逐漸完善的當下,“家校合作,共育人才”已經(jīng)成為基礎教育的常態(tài),大部分家長都認可了學校提出的合作方案,并與班主任達成了合作共識,愿意承擔家庭環(huán)境中的教育責任[1](26)。然而,即使家校合作已成為教育界的新潮流,但受限于各類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家校合作并未達到預期效果,還有許多細節(jié)問題亟待解決。因此,中小學班主任應細致分析目前家校合作中的問題,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對出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作出改正,推動家校合作向更高效的境界邁進。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的通訊功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許多原本需要跨越時空地域的溝通活動都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輔助下即時進行,中小學班主任在工作中已經(jīng)習慣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平臺與學生家長進行即時通訊[2](88)。目前,大部分中小學都會為班主任教師配備專門的工作電腦,并向教師推薦“家校路路通”等家?;悠脚_,鼓勵教師在網(wǎng)絡平臺上與學生家長取得聯(lián)系。這種方式雖然較好地解決了以往溝通中家長忙于工作無法及時聯(lián)絡班主任的問題,但過于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工具會使家校合作失去真實性。
一方面,中小學班主任在使用“微信”與“QQ”等互聯(lián)網(wǎng)即時通信工具時,一般采用在“班級群”中群發(fā)消息的方式,發(fā)送的內容多為“課后作業(yè)”“學校通知”與“班級活動安排”等內容,家長在了解了消息內容后,大部分情況下只需回復“收到”二字,并沒有其他溝通內容[3](154)。在這種“群聊”環(huán)境中,學生家長與班主任很難進行一對一的溝通,無法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展開教育合作,很難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另一方面,電話溝通與微信私聊等合作方式只被用于一些特殊情況。在實際教學中,班主任為了避免打擾到學生家長的工作,只會在學生出現(xiàn)意外,如學生在玩鬧中受到了身體上的傷害或突發(fā)急性疾病等,或違反了校規(guī)校紀,如學生在考試中出現(xiàn)了不誠信行為等,才會緊急撥打家長的電話[4](48)。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通常只會針對某一具體事件與家長進行教育合作,缺乏長期性,很容易導致家校合作斷層。
在推行新課程改革之后,小班化教學已經(jīng)初見成效,部分中小學的班級人數(shù)已經(jīng)從原本的50人到60人縮減到40人左右,但40名學生也會對班主任工作造成挑戰(zhàn),中小學班主任在剛接手班級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具體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班主任平均一學期只能與學生家長進行1次—4次的一對一溝通,且溝通時長平均不超過10分鐘。這種頻率低且時間短的單獨溝通收效甚微,很難給家校合作帶去增益。
班主任與學生家長在家校合作中無法取得足夠頻次與時長的溝通,并非是教師一方面的原因導致的。受固有印象的影響,部分學生家長抱有一種“孩子老師打電話給我,一定是孩子在學校犯錯了”的觀念,主觀上不愿與班主任單獨聯(lián)系,加之多數(shù)家長在接觸班主任的過程中都會發(fā)現(xiàn)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繁忙,出于體諒的心理希望少給班主任添麻煩。
在素質教育模式中,衡量學生成長進度的指標有很多,除卻常規(guī)的學科成績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思維發(fā)展情況等都是家校合作的重點內容,新時期教育倡導的是智育、德育與美育的均衡發(fā)展。然而,大多數(shù)學生家長在家校合作中只對學生的智育成績表現(xiàn)出關切,詢問教師自家孩子的表現(xiàn)時,更加渴望聽到班主任對學生成績的看法。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長會強迫學生進行大量的知識性練習,迫使學生承擔過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有心想與家長溝通學生德育與美育方面的問題,家長也聽不到心里。家校合作過程中,中小學班主任與學生家長的話題越來越偏向智育成績,家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平衡,很不利于家校合作發(fā)展。
學生家長的教育素養(yǎng)是提高家校合作質量的影響因素。家長的教育素養(yǎng)與自身受教育水平存在一定聯(lián)系,但并非高學歷的家長一定擁有較高的教育素養(yǎng),教育觀念、教育能力與教育方式構成的教育素養(yǎng)是一項獨立的素養(yǎng),家長需要花費精力加以學習才能夠提高該素養(yǎng)。部分家長不信任自身的教育能力,只將教育責任全部推到學校身上。在與這部分家長溝通時,班主任明顯感覺到家長言語中的推脫意圖,個別家長還會使用“孩子不聽我的話,只聽老師的話”等說辭推脫教育責任。
為增進班主任與學生家長的真實溝通,擺脫教師對互聯(lián)網(wǎng)通信工具的過度依賴,學??晒膭钪行W班主任創(chuàng)新家長會的模式,通過組織“新型家長會”豐富家校合作途徑。通常來說,家長會這種全班學生的家長集中在一處與教師溝通的活動很難組織,由于家長的空閑時間難以一致,學校只在學期中段、學期末等特殊的時間點召開家長會。因此,在增加家校溝通的線下途徑時,中小學班主任應該靈活調整“新型家長會”的組織形式。
例如,中小學班主任可以使用“分組家長會”的思路降低整合學生家長空閑時間的難度。首先,班主任可根據(jù)個人的時間安排從一個自然周中選定數(shù)個可能召開家長會的時間點,讓家長選擇可行的時間點,分別劃分至一組、二組與三組,周一至周五都抽不出時間參加家長會的家長全部被劃分到周末的網(wǎng)絡組。中小學班主任可將“一自然月”算作一個周期,爭取每個月都組織一次這樣的家長會。由于家長會的頻次變高了,每次耗費的時間可相對減少,由于每一小組的學生家長數(shù)量并不多,教師能夠有機會與每一名學生家長進行適當?shù)囊粚σ唤涣鳌?/p>
家校合作的目的不只有強化智育效果這一項,中小學生的智力發(fā)育與文化知識積累固然是家校合作的重點,但中小學班主任和學生家長要多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道德素養(yǎng)與藝術素養(yǎng)的提高,使中小學生在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下全方位成長。因此,中小學班主任可以在與家長取得溝通的過程中,多圍繞學生的性格習慣、表現(xiàn)出的情緒及擅長的愛好進行交流,使用激勵型的溝通方式讓家長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德育與美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此,家校合作的廣度可得到延伸。
家校合作中家長與教師的地位是平等的,雙方只有坦誠相對、互相尊重,才能取得有效溝通,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平穩(wěn)的狀態(tài)下穩(wěn)步進行。因此,中小學班主任要對家長進行引導,消除家長的顧慮,鼓勵家長將學生在家中的真實情況反饋出來。
中小學班主任要通過溝通技巧的使用,轉變學生家長關于“教育的事兒老師說了算”的想法,找到家校合作的突破口。首先,在與學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傾聽家長的傾訴,在家長談起自己的教育理念或學生在家庭生活中“不聽話”或“太過頑皮”等瑣碎小事時,不要急于打斷,要像朋友交談一般順著家長傾訴的內容理出邏輯,針對家長苦惱的問題提出建議,當家長感受到與班主任雙向交流后,對班主任的信任會更高。其次,一些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從班主任口中聽到自家孩子在某個方面表現(xiàn)得不好時,第一反應是“不相信”“不可能”或“我家孩子不是這樣的”。班主任雖然站在“有理”的一方,但是不能“氣壯”,要先安撫家長的情緒,讓家長明白年幼的學生犯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并不代表學生的品質有問題,只是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改正缺點。通過這種方式,家長會發(fā)現(xiàn)教師與自己是站在同一陣營的,都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出發(fā)點,更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議。
面對學生家長教育素質參差不齊的狀況,中小學班主任可以在合作過程中引導家長主動提高教育素養(yǎng)。例如,在家長會過程中,班主任可以邀請部分家長向其他家長分享教育經(jīng)驗,讓同為家庭教育主要參與者的學生家長進行交流。在班級“微信群”中,班主任可以將平時看到的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教育感悟推送給家長,與家長討論由文章內容得到的感悟,采用半強制性的手段讓家長學習正確的教育理念,與家長共同成長。如此,原本意見可能存在分歧的家校雙方的教育理念越來越一致,家校合作的效率會越來越高。
家校合作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一項長期融于日常教育的活動,為了避免教育隨機性對家校合作造成障礙,中小學班主任應提前制訂好合作計劃,讓合作的大方向始終與育人目的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合作計劃的核心內容并不是教師如何與家長整體進行合作,其中最關鍵的是如何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與家長進行合作。因此,制訂家校合作計劃其實是一項“大工程”,班主任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深度了解學生情況,最終與家長同心同力,共同完成家校合作任務。
例如,在制訂計劃時,中小學班主任需要明確自身與學生家長的具體教育任務,通過詳細而具體的要求限定雙方的責任與義務。為了使計劃更具合理性,中小學班主任在使用“班主任手冊”的同時可以啟用“教育日記”,在日記中分離出“家長”與“班主任”兩欄內容,分別規(guī)定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需要如何關注學生的行為、思想成長,應向家長反饋什么樣的觀察結果,與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如何輔助中小學生提高各項能力,如何將學生的表現(xiàn)客觀地反饋給班主任。
綜上所述,在家校合作中,班主任的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實現(xiàn)一對多的溝通,并在了解每一名學生各方面情況的同時選擇適當?shù)姆绞脚c家長進行溝通。就以往家校合作經(jīng)驗來看,中小學班主任常常很難與學生家長取得高質量的溝通,合作效果一直不理想。為了轉變中小學教育中家校合作模式,強化合作效果,中小學班主任可以從溝通途徑、溝通內容及溝通方式等方面作出改變,通過家校雙方合作提高合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