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人
這兩年,陸陸續(xù)續(xù)讀到祝曉風先生在各大報刊上寫的人物隨筆,所寫對象都是學界中人或文學界人士,如柳無忌、張清常、葉嘉瑩、田本相、薛寶琨、朱一之、張小鼎等等(見《溫故》《中華讀書報》《文藝報》《北京青年報》等)。其中,以傳主名字為標題,在《隨筆》連續(xù)發(fā)表了六篇,即《常君實》(2017年第4期)、《倪慶餼》(2017年第5 期)、《郭預衡》(2017 年第6 期)、《王世襄》(2018 年第1 期)、
《周有光》(2018年第2期)和《張圣康》(2018年第4期)。這些文章,在學界和讀者中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反響。而我特別是讀了《常君實》《倪慶餼》和《郭預衡》這幾篇之后,心底總是起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可是一打開電腦,卻又苦于找不到愜當?shù)谋硎龇绞?,可以比較準確地傳遞雖然雜亂但卻強烈的思緒,只好自認老邁文拙,長嘆一聲,關機而已。
前些天亂翻舊書,無意間從關于文章學的論述中看到對“白描”傳統(tǒng)的梳理和闡釋,心底好像打開了一扇接納新鮮空氣和溫馨陽光的窗口——是的,就是這白描,才是曉風先生系列隨筆的真實風格。關于白描,闡釋與演繹的文字很多;但我認為最經(jīng)典的,還是魯迅在《作文秘訣》中的十二字畫龍點睛:“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笨上?,從現(xiàn)代到當代,真真正正奉此為作文秘訣的并不多。當下又值“網(wǎng)語”泛濫成災、漢語漸趨失范的不幸時期,曉風卻堅守這隨筆寫作的正格正路,不去阿從時尚,鍥而不舍,精益求精,所以特別值得我輩敬重。
常君實、倪慶餼、郭預衡三位,執(zhí)業(yè)有所不同,或致力編輯,或傾心翻譯,或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都是水平甚高、貢獻巨大、成果累累、澤惠士林的文史大家。同時,他們又共同具備行事為人的低調(diào)從容,不事張揚夸飾,不汲汲于名利的品格,更不屑于拉幫結伙、互相吹擂。在這個浮躁日甚的時風、學風里,確實有些不合時宜。而研究學術,致力文史,絕不同于娛樂大眾,要的就是十年磨一劍的“冷板凳”功夫,要的就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初心。遭遇不公平的待遇,也能心靜如水,把波瀾按壓到心底,既不怒形于色,更不遷怒他人,是真君子的姿態(tài),更是獻身文化建設的長者不得不具備的胸懷與氣度。比如郭預衡先生,是北京師大文學史研究的奠基性學者,“在古代文學研究與教學方面的成就,是完全成體系的。當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將《中國文學史》立項列入了‘七五’計劃,而郭預衡便承擔了‘七五’計劃中三部文學史的編寫任務,即《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簡史》《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這三部文學史,從編寫到出版,從‘七五’一直到了‘九五’,郭先生為了保證質(zhì)量,寫作、編纂的時間很長。出版后,高校教師反映相當不錯,學術界也有好評。比如對《長編》,劉躍進的評價是,對文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是很有使用價值的新型文學史論著,‘讀過之余,時時感到一種近于魯迅文學史研究的大家風范’?!保ㄒ姟豆A衡》)但這樣一位“公認”的學術大家,卻偏偏與“博導”擦肩而過。常君實先生,“從四十年代就開始編書,數(shù)量之巨,一定會讓初次知道的人驚嘆。常君實編輯了一千四百多種書,其中,他主編和編輯的叢書就有二十五套之多,如主編《臺灣文學名著大系》《臺灣散文名家名品叢編》《臺灣散文名家》,叢書《臺灣當代佳作系列》和《廖輝英作品系列》,還有《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中國歷代短篇小說選》《中國歷代散文選》《中國歷代詩選》《中國歷代戲曲選》《中國歷代長篇小說選》等等。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為香港地區(qū)和東南亞各國華僑編撰大、中、小學語文和歷史、地理課本十余套,如《中國現(xiàn)代文學名著小叢書》《作家與作品叢書》《新兒童叢書》等等?!@是他編書的廣。他還有他的專深,就是編輯現(xiàn)當代作家學者的集子,比如,編輯《張恨水全集》七十卷、《唐弢文集》十卷,《三家村文庫》《鄧拓全集》各五卷,《廖沫沙全集》五卷,等等”。(見《常君實》)但常君實終其一生,卻只得到一個“副編審”的職稱!常君實先生和他的后人,對此視若等閑,以平靜的蔑視對待人事的乖戾以至荒誕。對于這等極度不公不平的遭遇,他們無不一笑置之,該做什么還做什么,該怎么做還怎么做。我認為,正是這樣,才成就了常先生非凡的業(yè)績,才可能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積累與保存做出別人不可替代的貢獻。
正是出于對這樣的學術大家高尚品格與巨大貢獻的敬畏——其實也是出于對不公不平的反感與反撥,曉風才從長期被“雪藏”的學者隊列中“發(fā)掘”出像常君實、倪慶餼這樣真正的大家,才要執(zhí)意拂去時間的塵垢,復原歷史的部分真實,竭力讓沉雄的黃鐘從雷鳴的瓦釜群落中脫穎而出。這樣寫來,首先需要作者有真實而充實的情愫,掌握具體而翔實的一手材料,我理解,這也許就是魯迅所強調(diào)的“有真意”。
曉風的文章,無論是寫哪位先生的生平與業(yè)績,一律自覺地摒棄了倒敘、插敘、閃回、穿越等時髦的結構模式,而是老老實實地按照自己有幸認識他們、進而與他們交往、以至盡可能為他們服務卻終未如愿的自然時序,娓娓道來。每一個時間節(jié)點,都以具體生動的事實作為有力的支撐。每一個情節(jié)的記述背后,都深深蘊含著作者對幾位文史大家的功業(yè)與品格的尊敬與愛戴。所謂事出有因,情滿事中。他與他們交往的經(jīng)過,就是對他們的認知與敬畏逐步加深加濃的過程。隨著敘事的推進,每一位良知未泯的讀者,都幾乎被幾位長者的業(yè)績與品格逐步“征服”,心服口服地把曉風的文章攬入心底,以知音自命。越是自然平實,就越是符合為這類大家剪影、立傳的文章規(guī)范,越容易獲得像我這類讀者的欽佩。
和這種按照自然時序平實進展的結構模式銖兩悉稱的是,在曉風的文章中,我們看不到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場景,大都是他到老先生逼仄昏暗的居室造訪,只有兩個人面面相覷、互致問答的寂寞場景、平淡畫面。即使是涉及某個比較宏大的會議,他也總是淡化、簡化處理,把鏡頭只對準與老先生直接相關的“特寫”之中,而把周圍的熱鬧與喧囂,統(tǒng)統(tǒng)過濾之、模糊化,使得“特寫”鏡頭集中而清晰,平淡而精準。例如寫“《吳晗全集》出版座談會”的情境:“(座談會)是在2009年6月20日下午開的,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主樓十三層會議室。請人的名單,主要是常君實定的,因為他熟,知道要請的人與吳晗是什么關系。來的人中,不少是吳晗當年的學生和故舊。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桂生、原國家測繪局局長李曦沐是吳晗西南聯(lián)大的學生;原民盟中央秘書長王麥初是吳晗秘書;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黨委書記張顯清是吳晗建國后的學生;《吳晗傳》作者蘇雙碧原來在《光明日報》理論部工作,后來從《求是》雜志副總編任上退休,他1961年到1966年有五年時間曾在吳晗領導下工作。等等。那天的會,人雖然不是很多,但比較隆重,氣氛也熱烈。當然有國家領導人發(fā)來賀信,也有新聞出版總署、中國人民大學的領導來,史學界的學者也不少,當然絕大多數(shù)都是吳晗的學生輩。常君實那天情緒很高。我印象里,老先生那天掉了眼淚。”(《常君實》)你看,其他與會者只有名字與任職,文章里記述的,則是與常君實的“傳主”吳晗先生的關聯(lián),而并不是他們自身的生平功業(yè),我們甚至看不到他們?nèi)魏我晃坏难哉勑γ?。文章作者“吝嗇”到連一句描寫他們的著裝、座位、講話、表情、舉止、姿態(tài)的“贅語”都不肯寫入,最后卻畫龍點睛,把一個大特寫定格在常君實的面容上:“老先生那天掉了眼淚”!
簡潔,樸素,可以說是曉風這些人物隨筆的鮮明特色,甚至他的這幾篇文章的題目,都是直接用傳主的名字,可以說到了簡練到不能再簡練、樸素到不能再樸素的地步,但是,當我們讀完文章,卻不由得對每個名字由衷生出敬意。這讓我想到當年張中行先生的《負暄瑣話》,其中寫了一批老輩學人,像葉圣陶、朱自清、俞平伯、孫楷第、周叔迦、顧羨季、魏建功等等,那些文章也是直接用這些人的名字作題目。曉風和張中老這種標題的取法,讀來讓人感到莊重清雅,干凈含蓄,同時又意味深長,印象深刻。
與當下非常時興的若干娛樂節(jié)目的初衷截然不同,曉風的文章是要復原歷史,敬畏時賢,張揚實事求是的文風與學風,因此自覺地摒棄了大紅大紫的色調(diào),濃妝艷抹的背景,詭譎淫巧的服飾,震耳欲聾的配樂,跳踉搖擺的舞姿。我們從文章里讀到的,純?nèi)皇且黄筛蓛魞舻你y白與墨黑,字里行間閃爍的是一種寧靜平和的光影。這種風格與韻味,很容易讓我聯(lián)想起豐子愷的漫畫、朱自清的散文、葉圣陶的小說、謝冰心的小詩……大概是因為曉風秉承了深遠厚重的家學淵源,更深受京津兩地現(xiàn)代以降文學風韻的浸染,所以他崇尚自然平易,愛好寧靜平和,主張并注重從雅淡中尋求美感,于是我們感受到一種實在不多見的文字風采。這是愜當選材的結果,是嚴謹結構的呈現(xiàn),是一種克制的審美境界,更是一種人格的追求。我理解,這大概就是魯迅所倡導的“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