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孩
很多不喜歡日本的人,到了東京之后卻會喜歡上這座城市。為什么呢?就我個人來說,除了東京非常干凈,氣候怡人,風景美麗,更主要的應該是來自于細節(jié)的感動。
讓我舉一些例子來說吧。就舉最近的例子。武漢發(fā)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日本給中國捐贈物資,紙盒箱上白紙黑字地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這幾個細節(jié)很溫暖,相信潮濕了很多人的眼睛,所以在朋友圈里傳得很厲害。
但我不跟大家說肺炎,繼續(xù)說細節(jié)。如果說從衣食住行可以窺視一個國家的文化,那么日本的細節(jié)真的可以說是到了“泛濫”的程度。比如下水道的井蓋基本上就是一件藝術浮雕,廁所必有嬰兒座椅和衛(wèi)生紙,超市里有免費冷藏柜,郵局以及醫(yī)院的服務臺有度數(shù)不同的老花鏡,樓梯有扶手,飲料罐上有盲文,湯碗是漆器……乘扶梯,不急的人站左邊,右邊留給急著上下的人。每個自動販賣機都有地址,用心是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時,便于報警。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有小孔,用心是即使逆光條件也不會影響文字的清晰度……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覺得細節(jié)里這樣的用心,很像小說里的伏筆和留白,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它的溫暖和優(yōu)雅。
說真的,我三十年前初來日本,剛才所說的這些,給我的沖擊很大。好像堆積在巖石上的生活,瀑布一樣傾瀉下來,眼前出現(xiàn)了幾十個世界。
說幾個我自己的經歷吧。
有一次去上野看櫻花,肚子餓了去飯店。那還是我第一次點生魚片,很貴,好幾千日元。結果,端上來時,是一條木制船,鋪滿了方塊冰,冰上四五片紅色和黃色的魚片,還插著一把小雨傘。雖然覺得貴,但是不覺得虧。為什么呢?因為太美了,花錢看一幅畫啊。
夏目漱石曾在《草枕》中寫過同樣的感覺:“我最愛羊羹,即使并不想吃,但那表面滑潤、致密且半透明地承受光線的狀態(tài),怎么看都是個藝術品。尤其是煉制的,青蔥蔥,猶如碧玉與滑石的混血,看著很舒心。何至于此,青翠的煉制羊羹放在青瓷盤子上,好像剛從青瓷里面長出來,光滑細潤,不禁想伸手摸一摸。”
還有一次,一個有錢的朋友請我去飯店吃螃蟹套餐,進門后就看見人工布景:小山、小橋、小河、茅草房。我的腦子里瞬時出現(xiàn)了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里的詩句:小橋流水人家。想不到中國的古典詩歌,用這樣的細節(jié),在日本的一家螃蟹店得到展現(xiàn)。螃蟹還沒吃,就已經感到很滿足了。這里所說的滿足,是我對中國文化的想象:小橋下,溪水流過兩岸的人家。當時滿懷都是鄉(xiāng)愁了。
說到鄉(xiāng)愁,其實我對故鄉(xiāng)并不十分熱愛,沒有那種境界般的“鄉(xiāng)愁”。尤其現(xiàn)在,故鄉(xiāng)與他鄉(xiāng)根本不存在距離問題,微信和網(wǎng)絡,讓人與人一息相連。早年回國,是因為母親在;如今母親不在了,我基本不回故鄉(xiāng)了。
去過京都的人,大概都去過金閣寺,但不知是否順便去過銀閣寺。如果你還沒有去過京都,那么我推薦你去銀閣寺——正所謂穿金不如戴銀。
說到金閣寺,1986到1987年(昭和61-62年),進行了“昭和大修復”;1997年,對夕佳亭做了解體修理,所以,它并非國寶,只有屋頂?shù)慕疸~鳳凰于1999年被指定為京都市文化遺產。金色輝煌燦爛,代表了日本文化中華麗的一面,最好的比喻就是和服與歌舞伎。三島由紀夫受縱火一事啟發(fā)創(chuàng)作的《金閣寺》,跟寺本身一樣華麗。
我為什么推薦大家去銀閣寺呢?銀閣寺是國寶,但很低調,有別樣風情。叫“銀閣”,卻沒有貼銀,涂的是黑漆。因年代久遠,木材更加泛著銀光;又因年久失修而剝落如疤,以“侘”的特色被視為東山文化的代表?!皝鳌笔鞘裁茨??你可以打開辭書查一下,通常說“侘寂”。有的日本學者曾這樣論及“侘”與“寂”的異同:“一言以蔽之,‘侘’指人內心的活動,‘寂’指事物所具有的屬性,一般指樸素又安靜的事物,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ㄖT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所以,“侘”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
在這里談及銀閣寺,不是想解釋日本的三大美學——“侘寂”、“幽玄”與“物哀”,而是因為銀閣寺是“侘”的代表。“侘”其實在現(xiàn)代的生活中找到了表現(xiàn)。細節(jié)不再是一種形式,細節(jié)成了一種表達情意的途徑。
以茶道為例。
日本有一個和尚叫村田珠光,1474年前后在大德寺跟一休參禪。他推崇“茶禪一味”,在京都六條建了一間四張半的榻榻米的草庵做茶室,在寧靜的氣氛中沏茶、品茶、聞茶。他是第一個把喝茶和修心養(yǎng)性相結合、賦茶以道的人;這也是草庵茶的由來。喝茶本來是一種娛樂形式,在他這里升華為一種藝術,形成所謂的茶道。在茶具上,他反對追求中國的名器,倡導竹木茶器,使茶得以回歸天真本然。到了江戶時代,“草庵茶”被稱作“侘茶”。
我個人覺得,村田珠光在茶道里主張的,是不完整的美。
吉田兼好《徒然草》第82段說得很直截明白:“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義”,“無論任何事物,圓滿、完美都是不好的,保留著殘缺的狀態(tài)反而更有情趣”。
如果應用到文學上,那么它提示予我的,是寫作時形式上的自由。不僅僅如此,還有一點更加重要,那就是我寫的故事要偏向于自然、真摯和率性。
上海文藝出版社即將出版我的長篇《惠比壽花園廣場》。我寫這部小說時,所作的最大的努力正在于此。這一點,作家朱個就看出來了?!妒斋@》雜志發(fā)表這篇小說后,她這樣評論說:“真不一定就是善的和美的,而要是自然的啊。作者把欲望、愛和不愛表達得如此自然,其實是非常難得的。這或許就是我們當下缺少的,而且是越努力離得越遠的一種文明?!闭f真的,看了后我很感動,發(fā)誓一定要找到這個叫朱個的女孩子。寫這部小說花了一年多時間,但有一個朱個,也夠本了。
回過頭接著說“寂”?!凹拧碑斎恢笡]有人聲,很安靜的狀態(tài)。它還指舊物。為什么好多人對舊物著迷呢?因為美感是從內在滲出來的,與外表沒有關系。
其實,在我們漢語中,也有一個用來表達這種安靜氛圍的字:“錆”。
所以說,細節(jié)是一種審美,而不等于對生活的過分挑剔。前面提到的生魚片,一把小雨傘那個細節(jié),讓我在吃生魚片的時候感覺吃的是畫,是藝術。非常享受。
繞了一大圈,回來接著說茶。喝過日本茶的人,都知道日本茶的茶杯都沒有把手。為什么呢?60℃的日本茶,口感最好。用手指,用肌膚觸摸茶杯,雖然有點兒燙,但能端得住茶杯的時候,正好是杯里的茶為60℃的時候。
這個細節(jié)告訴我,日本文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匠氣。我經常把小說家比喻成用文字蓋房子的工匠。說到匠氣,好像日本的歌舞伎和能樂,基本上是代代相傳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反而容易失去傳統(tǒng)。
從細節(jié)上理解日本,或許是一條捷徑。
煙花是日本夏季的風物詩。我不喜歡看煙花,卻年年都去河岸。為什么呢?重要的是,一邊吃刨冰,一邊看穿著各種圖案的和服浴衣的女孩。一朵花一百朵花。也許因為我從頭到腳、從里到外仍然是一個中國人,才會對穿和服浴衣的女孩倍感新鮮并陶醉。和服浴衣的細節(jié)是脖子。上世紀八十年代闖入巴黎時裝舞臺的日本浪潮的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說:“古代的日本文化在裸露的頸部,在背部的弧線中發(fā)現(xiàn)了美。”形有盡而意無窮。只要穿上和服浴衣,年齡分不清了,好看不好看消失了,和服浴衣自然構成了一種風景。
和服浴衣是藝術。藝術是很了不起的行為。
日本的細節(jié)意味著一種完美形態(tài)的文化,不斷地發(fā)展著人的視覺。
說到文化,范圍太寬。日本文化指日本國形成的一系列關于思想、行為、生活、教育以及價值觀等實體或非實體的事物和象征,如漢字、花道、茶道、武士道、搖滾、j-pop、AKB48、短歌、假名、和歌、俳句、歌舞伎、落語、浮世繪、相撲、立憲、和食、美少女、漫畫、動畫等,數(shù)不勝數(shù),只能說你喜歡其中的什么。
我來日本馬上就三十年了,從語言到思維早就“順拐”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他鄉(xiāng)人,基本只是一個旁觀者。心里裝著日本和中國,邊緣感很強,兩邊都擦邊。
我個人受兒子的影響,喜歡日本的次文化。次文化包括漫畫、動畫和電子游戲。漫畫我不看,我看動畫,像《神奇寶貝》《神隱少女》《千與千尋》,也玩電子游戲。新海誠的動畫《她和她的貓》《你的名字》等等,百看不厭。不是喜歡他獨特的孤獨感,而是喜歡他的畫風。他畫什么都很美,美到我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我看他的動畫,不看故事,就看細節(jié),比如雨滴,落葉,女人裙子上的褶皺。就一個字,美??赐旰笥X得內心被干干凈凈地凈化了,會舒服一天,一個月。
讀日本小說有一種感覺,它們多半在細節(jié)的層面展開,不以情節(jié)為基礎,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都濃縮在細節(jié)中。例如川端康成《雪國》的開頭:“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币粋€細節(jié),心境與視覺,黑與亮,狹隘與寬闊,瞬間就可以把握了。細節(jié)彌散在讀者的審美體驗中,不是孤立的存在。生活中泛濫的細節(jié)跟作家的創(chuàng)作有著密切的關系。
很難說我喜歡哪個作家,只能說我喜歡哪部作品。我對文字特別挑剔,文字沒有特點的話,我就不讀。我評判作品的好壞是能否讀得下去。
年輕時讀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感動得熱淚盈眶,但現(xiàn)在有點兒讀不下去。
最近讀太宰治的《斜陽》,讀了一句就放不下了。他說他想死,但收到一個禮物,是一件和服,是春天穿的和服,于是他決定活到春天。我一心想著他為什么要死,又是怎么活下來的。之前我讀過他的《快跑梅洛斯》,寫的是一個設問:等待的人受難呢,還是讓人等待的人受難呢?他在日本算無賴派作家,他的作品很像他的為人。據(jù)說他的作品都來自于讀者的信。《斜陽》大部分抄襲的是一位叫太田靜子的日記。《斜陽》的責任編輯野原一夫在回憶太宰治時說,靜子寫信給太宰治,說她寫了篇告白的文章,太宰治建議靜子把事情寫在日記里。后來,太宰治說下一部想寫的小說需要靜子的日記,并答應寫完后給靜子一萬日元。靜子說,只要太宰治去她家就把日記給他。靜子想要太宰治的孩子,而太宰治想要靜子的日記。靜子其實就是《斜陽》的主人公和子。公正地說,《斜陽》應該是太宰治和靜子兩個人的合著;太宰治靠女人把女人寫得出神入化。至于說算不算太宰治剽竊靜子的日記,一男一女,我覺得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作品跟人已經是兩碼事了,本來我喜歡的就是作品而不是人。我也試想過要模仿太宰治,終于沒敢。我想模仿不到位的話,寫起來或許就是病懨懨的。
我在好多地方說我喜歡川端康成。為什么呢?他的文字給我想要的靜寂的幽微的感覺。尤其在窗外凄風苦雨的時候,或者一點兒也打不起精神的時候,我就讀川端。川端的書總是擺在我的枕頭邊上,擺在我隨手可以拿到的地方。《古都》中京都的樹香,花開的聲音,拌著潺潺流過的溶雪的聲音,如交響曲一樣?!堆﹪分械臎觯┑臐崈?,雪后的靜謐;駒子的頭發(fā)又涼又硬,但胸脯軟軟地膨脹出溫暖……也就是說,我喜歡他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天籟般優(yōu)美的文字。對我來說,他的作品是中藥,我頹廢的時候為我解毒。
還是要說說《惠比壽花園廣場》。
看過《流行花園》的人,不知道會不會被道明寺與杉菜的王子灰姑娘的戀情搞得怦然心動,它好多情景就是在惠比壽花園廣場拍的。評論家王春林老師說的很形象:惠比壽是現(xiàn)代欲望和成功的象征,但同時也是一個眩目虛幻的攝影棚。小說家王咸老師在評論這部小說時說:“如今,可能很難用愛或者真理這些概念來證明一個人活著了。這些概念變得越來越相對和局部,倒是創(chuàng)痛還仍然是硬通貨。”受日本泛濫的細節(jié)的影響,我在寫作的時候,盡量不考慮情節(jié),憑借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情感,從閱歷和情感出發(fā),連續(xù)不斷地展現(xiàn)生活的瞬間和細微。作為作者的我,和小說主人公的距離非常近,幾乎打成一片。我自己無法評論這部作品是好是壞。小說快上市了,如果大家有興趣,不妨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