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文游小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寫作,他們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時,便需要教師作出正確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和專業(yè)知識,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指導學生有效開展寫作訓練,使學生真正愛上寫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引導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教師布置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好奇心,主動去思索,去寫作,學生的寫作能力才有可能提升。相對來說,小學生對外界的感受力比較弱,還沒有學會主動觀察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這便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至于如何創(chuàng)造良好情境,教師可以綜合小學生學習的特點,針對不同的群體,利用不同的教學工具,強化作文的指導教學。
例如,在《我喜歡的水果》內(nèi)容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請每個學生帶一個最喜歡的水果到課堂上,最后將這些水果作為獎勵發(fā)放給表現(xiàn)好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請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所帶的水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請幾位學生描述自己喜歡的水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借機觀察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然后針對學生的描述對課堂內(nèi)容作出相應調(diào)整。在學生描述完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先觀察顏色,然后再聞一聞味道,接著想象果皮下是什么,果肉中又有什么,鍛煉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接著可以請幾位同學描述,通過對比,學生便會明白邏輯思維的重要性。最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品嘗自己最愛的水果,對口感作出評價。
寫作學習是一個長時間、潛移默化的過程,只有經(jīng)過長久的打磨,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小學生的表達能力貧乏,模仿能力卻很強,因此,在經(jīng)過不斷地積累知識后,學生會將從別處學來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寫作中。在日常的學習中,除了課本知識的積累,教師還可以在網(wǎng)絡上搜集一些適合小學生的比較實用的素材,每周針對這些素材為學生講解寫作技巧。接著引導學生將自己覺得有趣的句子或詞語摘抄下來,并在課后不時地查看、閱讀,以便在下次的寫作中運用這些內(nèi)容。如此,學生可以積累足夠的素材,并開始享受積累與寫作的過程,讓自己的文章大放光彩。
比如,小學中最常接觸的描寫父母的文章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首先,學生大部分會描述父母的面貌“黑黑的頭發(fā),黑黑的眼睛,黃黃的皮膚”,這種描寫不僅毫無特色,而且用詞匱乏,致使文章千篇一律。因此學生在平常的積累便顯得極其重要,積累詞匯較多的學生可能會這樣寫:“烏黑亮麗的秀發(fā),炯炯有神的眼睛,因操勞而干裂的皮膚?!比绱吮隳苁棺约旱奈恼旅摲f而出。其次,對于父母行為動作的描寫可能需要一系列動詞來支撐,例如,母親在地里勞動時,彎著腰,拿起鋤頭,時不時擦一擦汗等,也需要一定的觀察和積累。
一成不變的傳統(tǒng)課堂模式是十分枯燥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是無趣的,長期如此,小學生便缺乏學習的興趣,不能跟上教師的上課節(jié)奏,久而久之,對寫作便會厭倦。因此,教師需要改革課堂進行模式,提高課堂效率。教師應當將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而教師只需要在學生迷茫的時候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而在講述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時,教師可以針對某一范文段落為學生講解,使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魅力。此外,教師要注重實踐性,通過實踐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并要求學生將實踐活動用文字形象地表達出來。
例如,在描寫自然景色的時候,教師如果只在課堂上通過語言進行描述,學生的積極性不會太高,這就需要教師改變課堂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親密接觸自然,觀察景物,這種視覺的沖擊極易在學生的心中留下印象,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寫作內(nèi)容。而在講解關于童年記憶的作文時,教師可以邀請幾位同學講述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教師也可以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增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展示幾篇范文,并為學生講解文章的修辭手法等,使學生心中有一定的概念。如此,既不打擊學生的好奇心,也將寫作的技巧教給了學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
真情實感是學生寫作的基礎,只有將情感全都寄托在文章中,文章才能具有足夠的力量去打動人心。要想表達出真實的情感,便需要講述真實的故事,展示真實的思想。如果學生不能流暢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歷,一步步挖掘,這樣便可水到渠成。但是,學生的情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不能強迫學生喜歡某件事或某個東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情感,使學生的心理得到滿足,在以后的寫作中,學生才能夠不吝于表達自己的情感。
例如,很多教師會讓學生寫日記或周記,但是每天學生為應付教師的作業(yè),寫出的經(jīng)常是流水賬,索然無味,更提不上什么寫作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加入真情實感,可以問一問:同學們喜不喜歡媽媽做的菜;如果喜歡的話,你們喜歡哪一道菜呢,如果不喜歡的話,你們不喜歡哪道菜呢;可不可以寫一下你們喜歡的那道菜是如何做的;你們?yōu)槭裁聪矚g這道菜呢……如此,不同的學生便能夠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或迷戀,或不喜歡,情感豐富,對比強烈。但無論如何,學生的文章中都隱含了學生對母親的愛,母親對學生的愛,這是十分打動人的,既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也能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變得親密。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小處抓起,逐步擴大知識面,夯實基礎,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寫作思維,培養(yǎng)邏輯思維。除此以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還應該要求學生按照要求規(guī)范寫作。同時學生的寫作也不能囿于思維定式中,要盡自己的努力去創(chuàng)新,開拓自己的新思維。其次,對于一些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教師需要利用教學經(jīng)驗,借助教學工具,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指導學生寫作這一漫長的過程中,教師應耐心仔細,盡力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為以后的寫作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