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潘麗云
小胖二三事
◎801班 毛羿涵
他,憑借不高的身量和嬰兒肥的身材,始終站在我們班體脂排行榜的前列,因此得一諢名:小胖。要說此名,在我們年級可謂無人不知,且以代替真名的強勁態(tài)勢,在校園迅速流傳開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身高不足班級平均水平的小男孩,卻時常在籃球場上與一米七八的大高個們糾纏得不可開交。這怎么打?這都摸不到球吧?然小胖曰:“管他,我樂意!”當那些存有疑惑的發(fā)難者一溜煙兒跑到場地,想觀賞小胖在高大的“叢林”里如何左沖右突、上躥下跳碰不到球的囧樣時,卻看到他使著小胖手,帶著球在場上如魚得水,行不透風。好事者也只得摸摸下巴,真正成了觀賞者。
除了他那不同尋常的愛好,小胖的生活也是瀟瀟灑灑。雖然他早已躋身于等高同學體重榜上的冠軍,但仍不控制口舌之欲。飲料、漢堡、薯條,只要好吃,不論熱量,全都招呼。他對那些為塑身而幾乎什么都不吃的同學不屑一顧:我吃得多,所以我運動得也多;你們吃得少,運動得也少。兩者相比,不是差不多?那又何必自尋煩惱?小胖就這么大膽地吃,同樣也甩開膀子玩,體重還真就沒怎么變。這一點,還真值得小胖驕傲。
有了堅定不移的愛好和生活理念,小胖的每一天就夠充實的了,然而,他依舊不滿足,還向娛樂業(yè)發(fā)起了進攻。
閱讀節(jié)將至,全班同學盡力準備《駱駝祥子》的排練。主角“祥子”,競爭激烈,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然而,在眾多人高馬大的候選人中赫然出現(xiàn)了小胖的名字,這著實讓人吃驚。發(fā)難者又發(fā)難了:算了吧小胖,你一定選不上的。你那體形一看就不行!小胖曰:沒事兒,我愿意!然后徐步進場。
“開始!”導演一聲令下,小胖“撲通”一聲跪倒在“車”前,眼里泛著淚花,兩只手摸著那并不存在的車,口中喃喃:天哪,這絲滑的坐墊,這閃亮的車燈,喔,天哪……小胖輔以凝視的雙眸、顫抖的雙手,竟把大伙兒瞬間帶入祥子痛苦的內(nèi)心世界。就這樣,憑借著敢上敢演敢飆戲的毫不扭捏、毫不畏懼的精神,小胖被一錘定為主角。那之后,小胖又得一諢名:祥子。
在小胖的生活里,往往充滿了自我的率真和他人的非議。大多數(shù)人在后者的轟炸下沒有了堅持,也就成了蕓蕓眾生,而他卻能在“我愿意”的行為準則下,依然如故,快樂如故,堅持自己所熱愛的并付諸行動。這樣的人大約離出類拔萃也就不遠了。
【潘老師評】
一個好玩愛吃會飆戲率真灑脫的小胖形象呼之欲出,作者借小胖與其他球員懸殊的身高,蓄勢營造了一個小胖如魚得水般瀟灑打球的幽默場景;接著運用語言描寫,為小胖理直氣壯地貪吃定義了“吐納”原理;最后運用動作、神態(tài)描寫細膩生動地刻畫了個矮體重的小胖力克群雄,成功奪得“男一號”角色的過程。文章緊扣小胖“我愿意”行文,筆力集中,語言幽默,節(jié)制而精準,顯示出作者不俗的寫作素養(yǎng)。
這天,我回家晚了
◎801班 謝禮澤
金秋的正午,陽光打在身上,暖暖的。不遠處的桂花一簇一簇地坐在枝頭曬太陽。校門口的幾輛校車已經(jīng)到位,安靜地等著回家的同學。這是我校大禮拜的放學時間,同學們陸續(xù)回家了。
此刻的我正戴著小紅帽,掛著紅袖章,雄赳赳、氣昂昂地站在校園垃圾分類投放點旁。我的身份是垃管員(全稱“垃圾分類管理員”),督促同學正確投放垃圾?,F(xiàn)在來投放垃圾的人并不多,凡投放的也都正確的。牛奶盒扔進了指定的箱里,飲料瓶扔進了指定的箱里,廢紙巾扔進了其他垃圾箱里。一切都那么自然祥和。
想當初,學校積極響應習大大“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的號召,策劃了一系列環(huán)?;顒?,組建垃管隊就是其中之一。那天,學生會招兵買馬,場面熱烈,可是看的多,去的少。我知道這是苦差事,自然不想摻和,可轉(zhuǎn)念想“不就是分垃圾嘛,我在行”,一個激靈,就成了一名光榮的垃管員,我的垃管生涯從此拉開序幕。
輪到我管理的那一周,每天有效時間瞬間倍增。起床鈴一響,我直接蹦起來,三下五除二,套上衣服,直奔投放點,靜候垃圾小主們的到來。
事實上,并沒有我想象中的簡單。你瞧,早起的同學陸續(xù)提著兩個寢室小垃圾桶(一只裝可回收垃圾,一只裝其他垃圾)奔過來了,為了徹底減少廢棄物,桶里是不許裝垃圾袋的。這意味著,垃圾是散的,我得先檢查寢室的垃圾有沒有分正確,再把它們按我校特色的分類法往各自的歸宿捅里丟。除有害垃圾扔指定處外,牛奶和飲料瓶要洗凈,曬干后才可以投入可回收桶里,剩下的都放其他垃圾桶。
我仔細撥弄那些瓶瓶罐罐,看看里面有沒有夾雜餐巾紙、包裝紙等雜物。分類合格的,過!到投放點再次分類入桶。對于混丟的,我就有些惱火。至于嗎,還分不清?統(tǒng)統(tǒng)靠邊站,將垃圾倒一邊,重新分類。等分好了,再去投放點分類入桶。即便高峰期,我也不松懈,整隊挨個檢查。如此幾番,大伙都知道我較真,有火眼金睛,不敢馬虎。呵呵,我這個小女子不讓須眉,威震四方了。不瞞您說,現(xiàn)在只要我往那一站,就會有幾個往后縮,低頭擺弄幾下。不用看,明眼人都知道,之前他肯定沒分好唄。那氣場,我簡直是檢閱軍隊的首長,目光炯炯,橫掃千軍。
這不,今天放學后,各班都要打掃班級,清理垃圾。我精神抖擻地守在投放點,等候垃圾小主們的到來。正午的陽光打得我直瞇眼,桂花們慵懶地靠在一起曬太陽。
我媽媽已經(jīng)在餐桌邊等我回家吃飯。我還在校園的垃圾投放點值崗,直到最后一位值日生的垃圾入桶……
【潘老師評】
在秋日的陽光下,在桂花的芬芳里,作者的思緒隨之彌漫開來,用插敘手法,交代自己如何成為“垃管員”,如何執(zhí)行公務,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校園里生動活潑的垃圾分類情景。首尾的環(huán)境描寫,自然渾成又宛曲有致。結(jié)尾媽媽等“我”吃飯,看似閑筆,意在點題,是文章的匠心所在,有朦朧之感,或許正是這種不明確才更讓人揮之不去。
對小區(qū)垃圾分類分揀員的一次訪問
◎801班 徐藝嘉
2019年10月19日晚,在一片暮色中,迎著習習的秋風,我來到小區(qū)的垃圾分類投放點,開始了一次對小區(qū)垃圾分類分揀員的訪問。
我們小區(qū)一共有6個垃圾分類投放點,相應地就有6名分揀員。小區(qū)垃圾分類實行定時定點開放,早上6點到9點,晚上也是6點到9點。原以為小區(qū)垃圾分類分揀員就是站在垃圾分類桶旁邊隨便管管,沒想到事實與我所想的截然不同。我正好看到兩個業(yè)主結(jié)伴下來投放垃圾。只見一人一個瀟灑的拋物線直接把袋子扔到其他垃圾桶內(nèi),另一人打開袋子,把垃圾全部倒入廚余垃圾桶。阿姨大聲地對他們說:“餐巾紙是不能放入廚余垃圾桶的。”但是那兩個業(yè)主不理會,扔下垃圾就一走了之。阿姨皺著眉,臉上露出極度憤怒和無奈的表情,沖著那兩個業(yè)主的背影大叫:“不聽我的話?別人都垃圾分類了,就你們還沒有!”然后低下頭,忍住廚余垃圾桶泔水的怪味,默默地用鐵鉗夾起廚余垃圾桶里的餐巾紙,放到其他垃圾桶里。
看到這一幕,我也氣急敗壞,便向阿姨詢問起來。
阿姨告訴我,她姓曾,原來是掃大街的環(huán)衛(wèi)工人,有一次被車撞到了腿,便不敢再回馬路,在家休養(yǎng)了三年。前不久小區(qū)里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經(jīng)過培訓,環(huán)衛(wèi)處就派她來當垃圾分類分揀員,負責整個垃圾房的管理。曾阿姨走路的時候,我就看到她的左腿一直彎著,有點一瘸一拐的。
我問阿姨:“阿姨,你做這個分揀員,有多少收入?。俊卑⒁陶f:“2000元多一點。錢不多,但是這個工作很重要?,F(xiàn)在全國上下都在做垃圾分類,這是有益的大事,我要堅持做?!比缓笪矣謫査骸靶^(qū)業(yè)主現(xiàn)在對待垃圾分類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是不是還有許多業(yè)主像剛剛我看到的那兩個一樣,一點都沒有把垃圾分類放在心上。”她說,大概有80%業(yè)主還是挺支持垃圾分類的,只是有個別業(yè)主覺得垃圾分類很煩,依舊我行我素。經(jīng)常有業(yè)主把垃圾扔錯桶,或者在不能投放垃圾的時間來扔垃圾,完全不理會投放點的語音提示。為了圖方便,有人會直接把垃圾放在垃圾房門口,或是傾倒在地面上。這時候曾阿姨就需要把垃圾撿起來一個一個投放到對應的桶里,很辛苦。其實只要每個業(yè)主都愿意花那么一兩分鐘時間,在家就把垃圾分好;哪怕分錯了,經(jīng)過曾阿姨的提醒,正確投放也不難。只要每個業(yè)主都行動起來,像曾阿姨這樣的分揀員就不用這么累這么辛苦了。我們的小區(qū)將越來越干凈,家鄉(xiāng)也會越來越美好。
“那我們一天要產(chǎn)生多少垃圾呢?”我又問。曾阿姨說,垃圾分四類,可回收和其他垃圾的產(chǎn)量是最多的,廚余垃圾晚上多一些,有害垃圾最少。可回收垃圾一天收購4次,其他垃圾早上清運2次,晚上2次;廚余垃圾早上清運1次,晚上2次;有害垃圾產(chǎn)量很少,有時幾天才清運1次。我看到垃圾分類投放點里,其他垃圾的桶是最多的,有3個,而其他的桶分別只有1個。
“那么這些垃圾又是怎么清理的呢?”可回收垃圾是曾阿姨負責收集,她晚上下班前會把紙板綁成一疊,玻璃瓶堆滿一大筒,踩扁塑料瓶,等待回收方過來清運,按照不同的市場價計算價格。廚余垃圾20天內(nèi)堆肥成有機肥料,其他垃圾拿去填埋,有害垃圾經(jīng)過處理后拿去焚燒或者填埋。
看到可回收垃圾桶里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玻璃瓶,以及廚余垃圾桶里清一色的食物殘渣,還有有害垃圾筒里放得整整齊齊的藥品,我不禁感嘆垃圾分類分揀員的重要性。正是有了分揀員的付出,“垃圾分類才能成為新時尚”。
9點到了,曾阿姨該回家了。但她依然做著最后的工作,再次整理各種垃圾桶,蓋上桶蓋,把鐵鉗等工具掛回柜子。哪怕是垃圾房,看起來都是那么整整齊齊。我向曾阿姨道了聲“再見!”結(jié)束了本次訪問。
【潘老師評】
小作者敏銳地抓住了社會熱點,深入實地,訪問小區(qū)垃圾分類分揀員,如實再現(xiàn)了垃圾分類在基層的落實情況。全文運用順敘詳細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她的思維是理性的,三問三答層層遞進,較好地交融在一起,并不斷用數(shù)字不動聲色地傳達分揀員的辛苦,可以說她展示的場景是全社會開展垃圾分類的一個縮影,接地氣,彌漫著煙火氣息。這些文字的背后,隱隱傳達了作者樸素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