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提 要】《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領域論述的首本專題匯編,是新時代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本文以該書中78 篇外交場合文稿為研究對象,分析總結習近平外交話語貼近受眾、善用修辭、平易質(zhì)樸和博古論今的鮮明個人風格和特色,并結合翻譯目的論,以增強習近平外交話語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為導向,探索提出直譯、直譯加注、意譯、增譯和省譯法五種有針對性的英譯策略,以期為今后中國外交話語的對外翻譯提供參考與借鑒。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和中國崛起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挑戰(zhàn)和新要求,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統(tǒng)籌國內(nèi)國際兩個大局、統(tǒng)籌發(fā)展安全兩件大事,以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的姿態(tài)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諸多重大國際場合提出了一系列既富有中國特色,又符合時代特征的新思想、新主張和新表述,賦予了外交話語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2013 年3 月,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時首次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其后,他在一系列雙邊和多邊重要外交場合多次強調(diào)和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和內(nèi)涵,使得這一中國主張在世界各地引起強烈共鳴,成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的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2018 年10 月《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出版發(fā)行,2019 年4 月該書英文版出版發(fā)行,這是習近平外交領域論述的首本專題匯編,是新時代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共收入習近平論述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稿85 篇,涵蓋了他在主客場、雙多邊、點線面等多層次、多維度外交場合的文稿78 篇,其中外交場合講演稿75 篇,外媒采訪稿2 篇,外媒署名文章1 篇,全面展示習近平外交話語的風格與特色。本文通過對這些中英文文稿,尤其是講演稿的分析和研究,總結習近平外交話語的特點,并結合翻譯目的論,探索提出有針對性的英譯策略,以期為今后中國外交話語的對外翻譯提供參考和借鑒。
外交話語是一種對外宣傳話語,是一國為表達和闡述其思想所慣用的概念、術語、名詞等表述的總和,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標識和符號,它一般體現(xiàn)在“本國國家領導人在正式場合公開發(fā)表的講話、聲明、文件之中”(劉昌明、楊慧2019:5)?!墩搱猿滞苿訕嫿ㄈ祟惷\共同體》作為習近平外交場合講稿的權威匯編,成為其外交話語的重要載體和集中體現(xiàn)。本文通過對78 篇外交文稿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習近平的外交話語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特色,他的話語既樸實直白,又形象生動,蘊含力量,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在外交場合面對外國受眾發(fā)表演說,只有首先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才能使其愿意了解進而認同中國的政治立場和外交理念。習近平非常善于在演說中選擇受眾熟悉的敘事內(nèi)容和形式,迅速搭建與受眾的溝通渠道,讓受眾產(chǎn)生親近感和認同感。
2.1.1 使用受眾的母語打招呼
比如,習近平在德國訪問時,用德語“古騰塔克”向德國東道主問好;在北京舉行的中阿合作論壇上,用阿拉伯語“舒克拉”向出席論壇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表示感謝;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時,分別用斯瓦希里語“哈巴里”和“阿桑特尼薩那”開啟并結束講話。這是釋放友好信號的最直接方式,能夠讓聽眾感到被尊重,進而迅速拉近與聽眾間的關系。
2.1.2 充分表達對受訪對象的贊美。
習近平非常善于發(fā)掘受訪對象在地理、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其在國際社會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并在演講過程中陳述自己對這些國家特色的認知和贊賞,在受眾中迅速建立認同感。比如,他在華盛頓州當?shù)卣兔绹押脠F體舉辦的聯(lián)合歡迎宴會上發(fā)表演講,開篇就提及華盛頓州和西雅圖市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特別是以電影《西雅圖不眠夜》為例說明西雅圖在中國民眾中的知名度;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時,盛贊歐洲學院是“歐洲政治精英的搖籃”和歐盟重要智庫;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時,充分肯定了德國作為歐洲經(jīng)濟“穩(wěn)定錨”和歐洲一體化的推動者的重要作用,并談及歌德、康德、馬克思、巴赫等德國引以為傲的歷史文化名人。
2.1.3 引用受訪國人民耳熟能詳?shù)牡涔?、名言和諺語
習近平習慣在演講中使用受眾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語諺語,并用“講故事”的方式,增強外交話語的可讀性,讓受眾感覺與說話者之間有共同的認知和立場,產(chǎn)生對說話者的親近感。比如,他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演講時就引用了俄羅斯著名哲學家、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來說明歷史發(fā)展的曲折性,講述了不同時期中俄兩國人民攜手同行、共度難關的多個感人故事,并引用俄羅斯諺語“大船必能遠航”形象地說明中俄兩國加強合作的重要意義;在亞信峰會上引用哈薩克斯坦諺語“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胡子”來告誡各國不要損人利己、以鄰為壑;在談及中國人民同德國人民之間悠久的交往歷史和深厚的友誼時,他娓娓講述了拉貝和德諾兩位德國友人的感人事跡。
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習近平本人文學素養(yǎng)和功底深厚,對各類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信手拈來、得心應手,這一特點在強調(diào)傳播效果的外交話語中更為凸顯。他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和對偶。
2.2.1 比喻
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認為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它。在外交領域中,比喻能夠將抽象概念替換成受眾熟知的具體事物加以表達,能夠幫助受眾更有效地理解中國的外交立場和理念。比如,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到“中國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就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將和平之于中國比作空氣之于人類、陽光之于萬物,形象地表達中國人民對和平的熱愛與維護和平的決心;再比如,他還提到“亞洲各國就像一盞盞明燈,只有串聯(lián)并聯(lián)起來,才能讓亞洲的夜空燈火輝煌”,將亞洲各國比作明燈,傳遞出對亞洲各國團結協(xié)作、共謀發(fā)展的期望,等等。
2.2.2 排比
排比是一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可以達到加強語勢的效果。在外交話語中,運用排比可以通過加強語氣和節(jié)律,起到拓展和深化文意的作用,能夠讓受眾感受到語言和感情上的沖擊,進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習近平在論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時代意義時講道:“新形勢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不是過時了,而是歷久彌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不是淡化了,而是歷久彌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歷久彌堅?!庇门疟鹊男问綇娬{(diào)了在處理國際關系中,各國必須繼續(xù)秉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2.3 對偶
對偶是用字數(shù)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運用對偶可以使外交話語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加強話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偶句在習近平的外交演說中比比皆是,比如,“聚沙成塔,積水成淵”“形勢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發(fā)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fā)展的條件”“貧瘠的土地上長不成和平的大樹,連天的烽火中結不出發(fā)展的碩果”“打破亞太內(nèi)部的封閉之門,敞開面向世界的開放之門”等等。
習近平外交話語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通俗易懂、以情動人,這是“習式語言”最鮮明的風格。在嚴肅的外交場合,他善于用大白話深入淺出、解惑釋疑,也善于用談心式的語氣娓娓道來、觸動心靈(張弦2016:48)。
2.3.1 用口語化、 接地氣的方式講述一些深刻的道理,讓受眾易于接受和理解
比如,他用“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說明文化的多樣性;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和“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說明要尊重各國的自主性;用“爬一道道的坡、過一道道的坎”說明世界發(fā)展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zhàn);用“朋友多了,路才好走”說明各國加強合作的重要性;用“同樣一桌飯,即使再豐盛,八個人吃和八十個人吃、八百個人吃是完全不一樣的”來闡明對中國發(fā)展困難的清醒認識。
2.3.2 分享人生經(jīng)歷和切身感受,情真意切、富有感染力
比如,他在哈薩克斯坦的演講中提到作為古代絲綢之路起點的陜西是他的家鄉(xiāng),每次想到絲綢之路就感到十分親切;在俄羅斯訪問時他提到年輕時就讀過普希金、托爾斯泰、契訶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并感受到了俄羅斯文學的魅力;在美國訪問時分享了他在梁家河插隊當農(nóng)民的經(jīng)歷和梁家河幾十年來的變遷和發(fā)展;出席廈門舉辦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時提及自己曾在廈門工作的經(jīng)歷等等。這些私人和個性化的話語平易質(zhì)樸、鮮活生動,能讓受眾產(chǎn)生共鳴。
善于用典是習近平外交話語的突出特點,幾乎每篇文稿中都可以找到用典之處,并且其用典來源廣泛,既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也有外國經(jīng)典文學著作,既有中國賢人之言,也有外國名家之辭,既有古代傳奇,也有現(xiàn)代故事。
他還通過搭配使用古今中外的各類典故和名言,極大地豐富和加深講稿中內(nèi)容和思想的厚度和深度,既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中外文化的相通相融,又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比如,在闡述世界歷史發(fā)展是曲折性和前進性并存的過程時,習近平先引用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接著又引用了孫中山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進一步加以印證;在談及銘記歷史的重要意義時,他先提到德國文學家萊辛曾說:“歷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擔,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然后提到德國前總理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曾經(jīng)說過:“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最后引用《戰(zhàn)國策》中的名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進一步強調(diào)了尊重歷史、牢記歷史的必要性;在表達中國希望加強與蒙古國的協(xié)作,打造好鄰居、好伙伴的關系時,同時引用了蒙古國諺語“鄰里心靈相通,命運與共”和中國諺語“好鄰居金不換”,說明兩國在這一議題上的共同立場;在講述“一帶一路”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時,他從《史記》中的“鑿空之旅”講到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都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歷史印記。
20 世紀70 年代,功能派翻譯理論興起于德國,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漢斯·弗米爾(Vermeer)提出了目的論。他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果的行為,即目的決定手段,譯者要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來確定翻譯策略(劉軍平2009:379)。外交話語本質(zhì)上是傳播政治理念,表達政治訴求,維護國家利益的官方話語。通過語言轉換使這種官方話語能夠有效對外傳播并為國際社會接受是翻譯外交話語的最主要目的。具體而言就是既能客觀如實地表達國家戰(zhàn)略文化、意識形態(tài)、重大利益、外交政策等內(nèi)容,同時又要發(fā)揮語言最基本的溝通作用,即傳播中國理念、擴大中國影響、提升中國形象,產(chǎn)生更大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的正當權益(盧靜2019:001)。因此,在翻譯外交話語時最重要就是要保證譯文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既要全面精準傳遞原文中蘊含的所有信息,又要緊扣受眾的語言和思維習慣,使譯文所傳遞的信息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在目的論的指導下,針對習近平外交話語的風格和特色,總結了以下五種英譯策略:
直譯是既要全面準確地闡明原作的含義,又無任何失真或隨意增加或刪除原作的思想,同時還要保持原有的風格的翻譯方法。這種方法與外交話語的翻譯目的最為契合,因此也是翻譯習近平外交話語中最常用的策略。
例1 原文:這種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是我們不斷提高中非合作水平的重要法寶。(習近平2018:16)
譯文:This enterprising spirit, a spirit that allows us on meeting with mountains to forge paths and on encountering rivers to build bridges, is a vital element of efforts to pursue a higher level of China-Africa cooperation.(習近平2019:18)
原文劃線部分是對開拓精神非常形象而具體化的解釋,畫面感很強,譯文不僅保留了“開路”和“架橋”的意象,而且在結構上也保持了與原文的一致,將“on”引導的狀語放在動詞之前,實現(xiàn)了與原文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完全對等,既準確表達了開拓精神的實質(zhì),又通過生動的意象增強了表達效果。
例2 原文: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習近平2018:80)
譯文:Harmony is like the how-to of making thick soup.The right touch of water, fire, vinegar, fish sauce, salt, and plum is required to get the fish or meat just right.(習近平2019:87)
原文引自《左傳》,是以羹湯的熬制比喻世界應該允許多元文化的存在,熬湯是一個跨文化存在的普適意象,因此在翻譯時采用了直譯的方式,保證了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即透過一個簡單的意象去品味背后蘊含的深意,實現(xiàn)其對原文倡導理念的認同和內(nèi)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翻譯古文時要考證每個字和詞的含義,不能先入為主,比如原文中的“魚肉”是指“魚和肉”,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魚肉”詞義有所縮小,如果不注意查證,僅憑個人理解來翻譯,會導致語意缺失。
在直譯不能夠完全詮釋出原文的內(nèi)涵或者由于文化差異容易產(chǎn)生理解偏差的情況下,需要通過添加注釋來進一步解釋原文背后的文化現(xiàn)象,幫助受眾增進理解,這一翻譯策略有助于普及和傳播習近平外交話語中的中國文化元素,適用于簡單又富有中國特色的意象。
例3 原文:在中國文化中,每十二年是一個生肖循環(huán)。(習近平2018:27)
譯文:In Chinese culture, 12 years form a zodiac cycle11.(習近平2019:30)
原文中劃線部分是中國文化特有的概念,雖然“zodiac”一詞也指“生肖”,但是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受眾來說,當他們看到這個詞時會下意識地想到“星座”,進而產(chǎn)生疑惑。為了更準確地解釋“生肖”這一中國特色意象就需要采用加注的方式,方便外國受眾即時查閱,既詳細介紹了有關文化知識,又有效地向受眾傳播了中國文化。
意譯是指根據(jù)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意譯主要在原語與譯語間出現(xiàn)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得以應用。在中西方文化中有很多意象是本文化中的特有意象,如果簡單直譯會給受眾造成理解壓力,甚至會影響原文含義的準確傳遞。在外交話語的翻譯中,準確性尤為重要,因此,在遇到無法從對象國語言中找到對應表述的情況下,多采用意譯的方式,直接譯出原文隱含信息。
例4 原文: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做和平的維護者和促進者,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而應該相互補臺、好戲連臺。(習近平2018:30)
譯文:All countries, regardless of size, strength, and wealth, should work to protect and promote peace. We mustn’t have efforts in one place undermined by those in another, and should work to our strengths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moving ahead together.(習近平2019:33)
原文中用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的“戲臺”形象地說明各國之間應該互幫互助才能共同發(fā)展,這個“臺”對中文讀者來說非常熟悉,但是如果保留原有意象進行直譯,一方面由于中英文差異,“搭臺”“拆臺”“補臺”這種中文里簡單的動賓結構,在英文中需要解釋性翻譯,譯文會過于冗長,另一方面受眾將更多注意力放在理解長句上,從而淡化了對行文背后內(nèi)涵的關注。所以最終選擇了意譯的策略,雖然隱去了“臺”這個意象,但是保證了譯文傳遞信息的準確性。
例5 原文:亞洲合作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習近平2018:29)
譯文:Asian cooperation calls for building on past successes and making further progress.(習近平2019:32)
原文劃線部分出自宋真宗年間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意指學問、成績等達到很高程度后繼續(xù)努力,爭取更大進步。百尺竿頭指百尺高的竿子,佛教用其比喻道行修養(yǎng)的極高境界。這一意象是中文中所特有的,在英文中無法找到完全對應的意象,因此在翻譯時只能舍棄意象本身,只將其背后的含義譯出,雖然不如原文形象富有禪意,但是保證了原文含義的準確傳遞。
增譯指在不改變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在譯文中增補一些有效的信息,幫助受眾更準確地理解譯文,提升譯文傳播效果。由于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有時原文作者會在行文中省略部分中文讀者可以通過上下文自行體會的信息,但是如果按照原文直譯,會導致信息缺失,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采用增譯的策略。
例6 原文:秋冬之交是個多彩的季節(jié)?!吧矫魉畠粢箒硭瑪?shù)樹深紅出淺黃。”(習近平2018:171)
譯文:Beijing is full of vibrant color in the shift from autumn to winter, as described in the Chinese poem:“Water clear and mountains bright; frost clings to grass at night;trees are thick with scarlet leaves; while some shine yellow in the light.”(習近平2019:180)
譯文劃線部分是譯者根據(jù)上下文在翻譯時補充了原文缺失的信息,使譯文無論在語法還是連貫性上都符合受眾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受眾更好的理解譯文。
例7 原文: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習近平2018:6)
譯文:Dr. Sun Yat-sen, the pioneer of China’s democratic revolution, once said, “The tide of history is mighty. Follow it and prosper; resist it and perish.”(習近平2019:8)
譯文劃線部分是譯者補充的引文出處,因為孫中山作為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在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國際影響力,引用他的話語作為論據(jù)能夠增強論斷的說服力,盡管這句話可能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非常熟悉,但是對于外國受眾而言還是需要補充相關的信息,才能使他們感受到這句話的分量。
省譯法是與增譯法相對的一種翻譯方法,是指將原文中需要,且有一定作用的信息在翻譯環(huán)節(jié)主動省略,不予翻譯。這種方式顯然與忠實于原文的要求背道而馳,但是很多時候卻能更好地將原文的內(nèi)涵表述清楚,有助于受眾的理解和接受。
例8 原文:伙伴意味著一個好漢三個幫,一起做好事、做大事。(習近平2018:184)
譯文:Partnership means pitching in to do bigger and better things together.(習近平2019:192)
劃線部分在原文中起到進一步解釋“伙伴”含義的作用,但是在譯文中“partnership”本身就“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共同目標的人或機構結成的伙伴關系”,如果按照原文翻譯會造成譯文重復冗長,因此在翻譯時省略了劃線部分,不僅不影響原文含義的傳遞,還因為譯文更為簡約易懂,更加符合受眾的閱讀習慣。
例9 原文:讓鑄劍為犁、永不再戰(zhàn)的理念深植人心。(習近平2018:258)
譯文:Let the vision of a world free of war and with lasting peace take root in our hearts.(習近平2019:269)
劃線部分在原文中通過一個動態(tài)的意象強調(diào)和平對于世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即只有放下武器,才有力量發(fā)展經(jīng)濟和民生。但是如果按照原文直譯,會模糊譯文重點,如果意譯又與后面“永不再戰(zhàn)”的含義重疊,所以采取了省譯的策略,讓譯文更加簡潔,表意更加清晰有力。
習近平不僅是我國總體外交戰(zhàn)略的最高設計者,也是國家外事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同時還是外交話語的理論構建和實踐創(chuàng)新者(張弦2016:45)?!墩搱猿滞苿訕嫿ㄈ祟惷\共同體》一書作為習近平在國內(nèi)外外交場合發(fā)表的系列重要講話文稿的匯編,深刻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外交思想的內(nèi)涵和要義,也是習近平外交話語的集中體現(xiàn),字里行間都洋溢著“習式話語”特有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然而,外交話語的跨文化傳播和影響力的產(chǎn)生必須通過語言轉換的環(huán)節(jié)才能最終實現(xiàn),在這一過程中,譯者承擔著將這種親和力和感染力轉化為傳播力、感召力和影響力的重任,既要確保原文信息無一遺漏、準確轉換,又要根據(jù)受眾的特點適當調(diào)整表達方式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文內(nèi)涵,這對譯者而言極具挑戰(zhàn)性。面對外交話語翻譯,譯者應當在加強雙語功底的同時,夯實政治理論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國際政治局勢的敏感觸角,學會分析領導人外交話語的風格和特色,在翻譯過程中學會靈活變通,根據(jù)受眾的不同、場合的不同綜合運用各種翻譯策略,確保外交話語內(nèi)涵的準確傳遞,增強外交話語的傳播效果,幫助國家領導人在世界舞臺上充分展現(xiàn)其個人魅力和才學,展示其外交話語的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傳遞中國聲音、表明中國立場、體現(xiàn)中國態(tài)度,從而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
注釋:
1 The Chinese zodiac cycle includes 12 years. Each year is related to an animal — rat, ox, tiger, rabbit, dragon, snake,horse, ram, monkey, rooster, dog, and p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