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芳
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家長非常重視知識教育,以成績和分數作為教育成果評價的單一化依據,這樣極容易導致高分低能的情況發(fā)生。實質上,孩子需要具備多樣化的能力和素質,這不僅包括學習能力,還包括道德品格、思維能力、公民素養(yǎng)、交流合作、運動健康、審美表現等。但在小學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往往容易忽視孩子其他素質能力的培育,僅關注孩子的成績和分數,一旦孩子成績出現下滑,便容易全盤否定孩子其他方面的閃光點。這樣不僅會打擊孩子自信,同時也會在家庭教育中形成消極導向,只要分數高,便能忽視其他一切,這并不利于和諧家庭氛圍的構建,更不利于家庭成員的成長。
家長容易陷入兩個極端,或是過于溺愛保護孩子,或是過于重視挫折教育,打壓孩子的積極性。這樣的教育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如孩子想要進行某項活動的挑戰(zhàn)和嘗試,溺愛型家長往往會說“不要做了,這個容易傷到自己,爸爸媽媽來幫你做?!贝驂盒图议L則會說“你連這個都做不好還想做成啥事。”這樣的話語也許是在不經意間流露,但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利影響。溺愛式家庭的孩子容易產生依賴心理,自理能力低下;而打壓式家庭的孩子則容易產生嚴重自卑心理,在日后與人交往過程中也會出現一定障礙。如何把握度,避免過度保護,也要減少不必要的挫折教育,這便需要家長充分調動教育智慧,因材施教。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自殘事件的新聞屢屢見于報端。在讓人極為唏噓的同時也不得不引發(fā)思考,那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究竟是出了什么問題,才會導致這些孩子的自殘舉動。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人才保障。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無論是成年人或是未成年人,都會在生活中感受到各式各樣的壓力。家庭本應是未成年人的溫暖避風港,但部分家庭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思想壓力,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只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卻容易忽視孩子的心靈也需要及時溝通和疏導。
教育學家陳鶴琴曾說:“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孩子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極大,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家長的影響。孩子的成長是家長的一次修行,孩子如同一張純潔白紙,家長如同引導孩子在白紙上作畫的啟蒙老師,其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給孩子帶來影響。家長首先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以自身的言行舉止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如果家長沉迷于種種不良嗜好,何談科學引導孩子積極向上。家長要堅持積極健康的生活,在家庭中營造積極健康的沉浸式氛圍,這樣便可免去說教,輕松引導孩子的行為舉止。家長也要提升科學教育能力,與時俱進。
家庭教育作為一個需要投入大量心血的長期工程,不僅需要家長投入愛,同時也更需要從旁進行科學和理性牽引。保障孩子的一日三餐,強健體魄是基礎,而如何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yǎng),保障身心健康是關鍵。家長在孩子回家以后要引導孩子參與家務勞動,有時間多做,沒時間少做,增強孩子家庭責任感。正如喬丹·彼得森說:“家長應當成為孩子了解真實世界的窗口,家長可以仁慈并充滿關愛,但是也必須讓孩子看清世界。這個責任比讓孩子快樂、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更為重要。”只有孩子真正建立了責任感,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以后,他們才能切身體會到無論是學習還是家務,都不是為了家長而做,而是為了自己。
不同家庭成員的教育理念及方法需保持大方向的一致,避免嚴父慈母、母管父護,或是隔代溺愛等情況。如果家庭內部無法保障教育統一,則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無法適從的觀感,同時也很難建立明確的是非觀念,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每個家庭成員的教育意見都無法得到有效的推行和貫徹。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也需要保證大方向層面的一致。家長需要在充分尊重教師的基礎上加強與教師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以及展現出來的優(yōu)缺點,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家庭教育中有的放矢,協同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