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再現(xiàn)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里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根據(jù)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注意】1.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2.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襲、套作。
題目解析
2019年的高考浙江卷文題具有濃郁的“生活味”,與2018年相比有如下變化:
1.更接地氣,更務實。2018年的題目指向“浙江精神”,屬于一種文化現(xiàn)象,引導考生更深入地認識群體價值觀,突出“家國情懷”,偏向“務虛”。2019年的題目更接地氣,引導考生關注自身,關注生活,凸顯了一種“生活情懷”,更為“務實”。
2.更關注心靈表達。2018年的題目,明確了“浙江精神”的內(nèi)涵,考生需要談自己對“浙江精神”的理解,并對其進行闡釋。而從2019年的題目來看,命題更強調引導考生抒寫心靈,參考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談自己的看法??忌趯懽鲿r擁有了更多選擇,有了更大的抒發(fā)空間。如何對待你的“讀者”?相信每位考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看法。
3.既注重時代人文精神,又注重生活邏輯思辨。2018年,要寫好“浙江精神”,考生需要熟悉浙江歷史上的人文精神和故事,需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累。而2019年的寫作,則需要考生梳理自己的生活,審視自己的心靈,進行理性思辨。
在具體寫作中,考生需要關注下面兩個過程。
厘清隱喻
作文材料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含兩句話,說的是作家與讀者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把每個人看作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家”,把個人生活看作一部“作品”,問該如何對待“讀者”。對“讀者”的理解給考生留下了發(fā)揮的空間。
很顯然,第一部分只是引子、鋪墊,第二部分才是材料的核心。如何理解“讀者”這個概念是全文的關鍵,也是命題者的意圖所在。材料采用了多元思辨和實虛轉換等命題手段,加大了考生審題的難度。如果考生只依據(jù)第一部分材料,談作家創(chuàng)作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即視為偏離了題意,材料的重點是引導考生思考個人和他人、社會、時代之間的關系。
第二部分材料,根據(jù)命題人設定的化實為虛的例子,要求考生對“讀者”這一關鍵概念進行由隱到顯、由實到虛的轉化,需要準確揭示“讀者”的特定寓意。關于“讀者”,這里可以有多種解讀。讀者可以是現(xiàn)在的人,也可以是以后的人;可以是你身邊的人,比如父母、朋友、同學、老師,也可以是遠方的人,比如你認可的詩人、藝術家;可以是特定的幾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群體……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題在審題上設置了一定難度,符合高考選拔人才的宗旨。
理性思辨
材料第一部分提供的兩種觀點看似對立,實則統(tǒng)一。
第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里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這便是要傾聽大眾的需求,傾聽時代的召喚,與文藝要為大眾服務的宗旨相符;另一種看法認為: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被讀者左右,要張揚自己的個性,體現(xiàn)自己的思考。結合作文題第二部分,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種觀點表面上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因為當生活成為作品時,我們每個人就是自己這部作品的“首席作者”與“第一個讀者”,一個人既是作者又是讀者,這本身就包含著二元對立與統(tǒng)一。考生如果注重思辨,發(fā)現(xiàn)其中的對立統(tǒng)一,而不是對某一方簡單臧否,就會得到全新的認識。
生活成為一部“作品”,而這部作品又不是分分鐘一氣呵成的,我們這些“作家”的能力、經(jīng)驗限制了我們的書寫,我們該怎么辦?我們需要學會聽取他人的意見、建議,取人之長,得人之見,完善“作品”內(nèi)容。人存于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是生活這本書唯一的“作者”,需要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路,而不是亦步亦趨,完全聽從“讀者”(他人)的安排。將兩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是我們需要秉持的理性精神。這種精神符合當下學界倡導的思辨性思維。
思辨與選擇,一直是寫作的一個重要方向,關乎生活感悟、心靈建設和實踐。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不乏體驗生活、閱讀書本、行走世界之類的話題,浙江卷2019年的作文題有意在這方面加以引導,引導考生“注重積累,強調思辨”,引導考生開闊眼界,深入生活,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積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立、理性的思索判斷,將閱讀與行走、生活與寫作合二為一。
總之,2019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為考生創(chuàng)設了思維情境,突出了理性思辨,步步導引,旨在實現(xiàn)對考生思維和思想考查的目的。命題者堅持以思維能力為核心的考查方向,融理性思辨能力、類比推理能力、語言轉換能力、思想認識能力等多種素養(yǎng)的考查為一體,開拓出作文測試的一片新天地,豐富了作文命題的思路。
納誡以自善,秉己以自立
一考生
艾倫·格林斯潘曾說過,人們喜歡進步,但又害怕變化,人類本質上是矛盾的。此話可謂切中肯綮。的確,人們渴盼在自己繪制的藍圖中鏗鏘前行,不理會他人的閑言碎語;但又祈望獲得前人總結的“靈丹妙藥”,傾聽他人的善意呼聲。而呼聲中不乏褒揚與訓誡,自我主張中又存在固執(zhí)與理想。那么,何不在創(chuàng)作生活這部“作品”時,接納“讀者”的呼聲來完善自我,同時秉持自己的原則?
從古至今,從柏拉圖筆下的理想國到莫爾的烏有之鄉(xiāng),人們對烏托邦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歇,而反烏托邦的作品則在心靈和理性層面讓人類回到大地,著眼于眼前一點一滴的改造。對個人而言,一味沉浸于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這部“杰作”,而不顧他人、不顧現(xiàn)實的約束,又何異于創(chuàng)建封閉自我的烏托邦?“讀者”的存在恰好給盲目、困頓的“作家”有力的一鞭,讓其重回現(xiàn)實。
因此,雖然生活這部作品是一位“作家”內(nèi)心宇宙的映射,但是沒有現(xiàn)實根基,抑或說不納誡的作品注定是空洞無力的。
外界的意見能不斷鞭策一個人自我完善,但是,過度受外界所擾而隨波逐流,進而迷失自我,失掉準則與規(guī)范則是萬萬不可取的。因此,在傾聽他人告誡基礎上,“作家”更要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以及對自我思考的堅持。
“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痹谀岵傻某苏軐W風靡一時之際,陀思妥耶夫斯基毅然寫下《罪與罰》加以抨擊,不顧他人謠諑;塞萬提斯在獄中屢受非難,仍矢志不渝寫下《堂吉訶德》下卷;陸放翁屢遭貶謫,仍心系蒼生,堅持北伐。古今中外,無數(shù)優(yōu)秀的作家,不為困境所動,秉承己念,成就了一部部輝煌的“人生佳作”。
由此觀之,人要立足于時代,應以寬容之心接納他人意見,使自己不必困于自我的理想蜜罐,重新著眼于一點一滴地完善自我;同時更應以堅守之心燭照內(nèi)心,不為現(xiàn)實的虛假沖突所擾,寫下生活這部“作品”的生動注腳。
故曰,唯納誡自善、秉己自立方能成就人生大作,方能縱萬端激流,秉一支燭火。
名師點評
全文緊緊圍繞中心觀點“納誡自善,秉己自立”進行闡述,從兩方面切入話題,例舉“納誡”之優(yōu)劣得失,再輔以“秉己”佐論,論據(jù)翔實,分析透徹,邏輯嚴密,語言有氣勢,是一篇優(yōu)秀的考場作文。(汪潔)
忠言在耳,初心彌堅
一考生
“每個詩人在其寫作生涯中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與對一位理想的讀者、對那個第二自我的尋找。”詩人布羅茨基如是說。作家與讀者,正如人生中的自我和他人,不可分割。
我們有兩種方式來認知自我:通過自我或通過他人。作為“讀者”的他人,對我們來說,是一面自省之鏡,是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少了“讀者”,“作家”極易陷入自我的怪圈而不自知。
然而,與真實的書籍不同的是,人生之書是動態(tài)的、片段的,至生命的終結才有可能在內(nèi)容上蓋棺論定。但任何一位“讀者”都可能在忽略“作家”隱去前言的情況下,輕率地斷章取義。同時,“讀者”的呼聲,受其世界觀與人生經(jīng)歷的影響,比起中肯地評價“作家”的人生之書,往往是借此抒發(fā)自我的感情、思想。葡萄牙詩人佩索阿對此深感痛苦,認為尋求他人理解無異于出賣自我。
“讀者”的呼聲既可能成為“作家”人生的航標,也可能是庸俗和妄議的風暴?!白骷摇蔽ㄓ袑⒛抗廪D移到自我的書卷上,才可能不迷失無措。
在自我紛亂的書卷與對他人之書的匆匆瀏覽中,初心如星光,在北極天頂閃現(xiàn)。
“作家”時常忽略自己人生之書中最重要的讀者,那就是自己。當我們完成了“作家”“讀者”身份的轉換時,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個具有資質的“讀者”。
自我認知往往是最深入的。正如《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在對往事的回溯中,自我之書的章節(jié)句段不時呈現(xiàn),助我們把握全局,梳理成敗得失。奧古斯丁年輕時生活放縱,在自傳《懺悔錄》中,他真實地記敘了自我認知過程中心靈的悔過。自我思想的改變比他人意見更能成為把握方向的槳和舵。
閱讀自我之書,便能覺察自我追求無可取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寄寓熱望,甚至能使他忘卻一切讀者。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面市之初,幾乎沒有任何學者對該小說進行任何評論,沒有人喜歡這部作品;海明威在《過河入林》里抒發(fā)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情感,成書后小說卻飽受詬病。人生之書無人理解,但在真實而坦誠的心靈面前,意義自然萌生:那是初心。
當然,守初心的作家并不意味著固執(zhí)己見,在作家、讀者的身份轉換中,作家永遠在追尋理想的讀者、明智的諫言者、共鳴的知音。在與讀者共度的歲月里,作家為其奉上一本獨特的人生之書,深諳忠言在耳、初心彌堅的寫作要義,并在無人領受時,將人生之書奉給自己。
名師點評
文章,經(jīng)國大事也。本文以文學創(chuàng)作為切入口進入議論,抓住所給材料的第二部分,在人生之書這個范圍內(nèi),以“作家”的創(chuàng)作引出論點:忠言在耳,初心彌堅,這既是創(chuàng)作原則也是人生要義??忌陨鐣€體的身份思考廣闊的社會問題,體現(xiàn)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文章氣勢豐沛,可稱考場佳作。(汪潔)
書寫自我的生活
一考生
尼采曾說,世界從來不曾如此世俗化,人人在身上撒滿了文化的佐料,好讓自己成為一道誘人的大餐。這是時代的墮落。生活應當由我們自己書寫,旁觀者的掌聲與指責都無礙我們昂首闊步地向前走。
人是社會性動物,這也就能夠解釋人渴望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進行自我調整與修正。然而,正如學者沃爾特·李普曼所言,我們一早便能辨認出為自己定義的文化,服從于此。我們服從于“讀者”給我們定義的條條框框,認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生活“作品”符合自己的社會屬性,從而讓焦慮得到緩解。但當個體意識需靠外界的評價來充實時,我們的生活便像氣球一般,被虛無地膨脹化、空虛化。這樣為“讀者”滿意的生活,是我們從本心出發(fā)想要創(chuàng)作書寫的生活嗎?
誠然,個人在這個時代已無法完全做到孤立化、原子化的狀態(tài)。由此,就像小說《中國式二代》中提到的那樣,我們被潮流裹挾,在兩堵高墻之間自以為進行了自我選擇,到頭來只是大眾潮流的體現(xiàn)。生活這部“作品”就如此模板化,格調情趣蕩然無存,添再多的筆墨也只是顯得連篇累牘,無濟于事。循著“讀者”的呼聲而去,“作品”便失了魂,生活便失去了自我。那么,生活應當由我們自己書寫,無畏他人評頭論足,無畏他人似是而非的指引。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吧!
加繆賦予西西弗斯快樂,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反叛者理論分析,歌德讓浮士德升天,薩特給主人公判處死刑。這些人,無一不“離經(jīng)叛道”,摒棄了讀者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創(chuàng)作具有自己風格的作品。生活也如此,外界的指點品評永不會是先決條件,聽從本我、書寫好自己的生活才會有“中流自在心”,才會有“浩蕩光風相候”。
“讀者”的呼聲只是他人意志的反映,而他人意志總是與我們內(nèi)心的想法有出入。因此,對他人意見,我們要適當理性地聽取,要有所選擇地聽取,這才是為我們的生活澆灌好沃土,才是內(nèi)心訴求的堅守,才是書寫好人生的奠基、過好我們的生活。
耶魯畢業(yè)生秦玥飛在城市和田壟間毅然選擇后者;曹原探索石墨烯的同時,追逐著星空夢;青年工作者守候中國天眼……他們沒有呈現(xiàn)出“讀者”想要看到的生活脈絡、故事情節(jié),卻以自己的本心書寫出自己生活的精彩,感染著那些有預期的“讀者”。
如蒙田在《論三種交往》中所說的,愿我們都做好“自我的主人”,書寫獨屬于自我的精彩生活吧!
名師點評
如何處理好作品與讀者的關系,是作家創(chuàng)作時需要思考的問題。既然人生是一部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何處理好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世界的關系,這成為作文探討的問題??忌o出了漂亮的回答:做自己的主人。被潮流裹挾,雖安穩(wěn)妥當,可模式化的生存也蕩盡了格調和意趣,生活屬于自己,對他人意見我們應適當理性地聽取,中流自在心。文章論據(jù)充分,體現(xiàn)出考生良好的閱讀積累。(汪潔)
學生仿寫
感激地傾聽,執(zhí)著地堅持
浙江省杭州市學軍中學高三張怡
薩特說:“我是一個百依百順的孩子,至死不變,但我只順從自己?!鄙钤谇f個體聚集的叢林,傾聽他人的建議好像為我這株小草撥開一片迷霧,但這叢林的聲音太密集,我必然要仔細分辨哪段聲音能真正幫助我。我會感激每段聲音,但我更會堅定自己的方向。
“讀者”千千萬。新媒體時代,我的生活這部“作品”徹底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我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都被人追逐。不論是早晨上學路上拈起的一片落葉,或是傍晚因焦慮而落下的一滴淚,只要我想,這一切都是“社交網(wǎng)絡”上成就“我”這個形象的素材。隨之而來的是各方評價。
傾聽是好的。領導者的智囊團是社會運行的螺絲刀,矯正每處偏差;企業(yè)家的用戶反饋是設計師的畫筆,完善每件產(chǎn)品;狂傲的青年人的父母是海島上的燈塔,為迷途之人指引方向。難以想象,缺少了傾聽的世界將會陷入何等偏執(zhí)、糾結與混亂??墒侨藗兾丛系?,若干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苦于無人幫助,而苦于言海茫茫,失去了可傾聽的清晰而堅定的建議。
那么先傾聽自己吧!像卡爾維諾筆下的柯西莫一樣,先爬到樹上去。他人都只能看到“我”的一部分,只有自己才能看見自我的全部。像魯迅棄醫(yī)從文,以筆為槍警醒世人;像程開甲從數(shù)學到核物理,扎根大漠創(chuàng)造“兩彈一星”;像達爾文放棄劍橋的神學課程,乘坐輪船探索物種起源。當我們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唯一堅持與奮斗的目標,我們再去傾聽他人吧。
我感激我的“讀者”,他們永遠愿意為我的生活思考,并總是提出良善的指導;但我更是我自己,我有獨屬于自己的思考。筆在我手中,如何書寫一本富有價值的“作品”由我來決定。我愿意在這豐富多彩的世界中認真探尋真理和品行,愿意在這欣欣向榮的新中國奮斗與奉獻,愿意在這變幻無常的虛擬網(wǎng)絡中堅持自我。我的讀者,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師、我的朋友,或網(wǎng)上不知名的陌生人,我愿意聽他們告訴我如何實現(xiàn)我的目標,聽他們告訴我如何適應變幻的時代,聽他們告訴我如何堅持我的理想與信念。
我創(chuàng)造我的生活,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價值;我傾聽我的讀者,確認我的確創(chuàng)造價值。
名師點評
文章對“讀者”的概念闡述清晰,層次性和思辨性較好。作者從“作家”與“讀者”的關系入手,“作家”創(chuàng)作時,心里必然要裝著“讀者”,同時又要清楚地意識到,作為創(chuàng)作生活的“作家”,也應當彰顯個性,堅持自我。全文的自我追問由始至終,體現(xiàn)出強烈的批判意識。(汪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