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格
當漢字滯于筆端,你撓撓頭一笑了之,可干涸的分明不只你筆尖的墨水,還有漢字的傳承。
是漢字馱著我們璀璨的文明,沿著歲月的長河泅渡至今。多了這一層承載與肩負的意義,漢字便不僅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根基;不僅僅是表意符號,更是精神象征。它之于你我,怎可能止步于一種文字而不升華為一種信仰?于是你筆下寫出的,當然也不僅僅是文字。也許你翻閱千年前的書箋,會觸摸到漢字筆畫中起承轉合的力量,那時你終明白,原來這千年間的卷帙浩繁,無不是漢字誕下的子嗣。我們的文明靠著它的肩膀得以站立,我們的歷史吮著它的乳汁得以長存,漢字活著,中華民族才活著。提筆忘字,你以為你忘的只是字而已?錯了,你正在遺忘民族的根本。
你說,我要這筆墨有何用?你說學校的課程中沒有漢字課,但它的重要性豈能用分數量化比較?你說敲擊鍵盤比紙上書寫快上數倍,但千篇一律的印刷體如何能表現漢字書寫的千變萬化、搖曳生姿?你的實用主義讓你對提筆忘字的困擾不屑一顧,甚至大言不慚地為書寫漢字宣判死刑。但你忘了,漢字不單單是應用的工具,它還是我們的情感寄托,響應著我們的精神需求。書寫漢字,不只是譜寫鐵畫銀鉤構成的樂章,更是在傳遞執(zhí)筆者的思想與感情。正如電子郵箱里冷冰冰的郵件,如何比得上手捧家書那熱淚盈眶的溫暖厚重?
你問,我會這書寫又如何?忘了便忘了,你想著,就是會又怎樣!卻不知自己正在推卸傳承文化的使命與責任。當你打消提筆的念頭,忘卻漢字的形象,還自以為不過小事一樁時,可曾想過自己已丟下了本應擔負的責任?你缺少的何止是書寫能力,還有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中華悠久的文化走在漢字的橫豎撇捺之間,倘若連漢字都已經被遺忘,文化的銘記自然也成為泡影。紙筆生塵,鍵盤屏幕填補不了文化鄉(xiāng)愁的縫隙。僅被記憶在字庫中的漢字,難以把自己的樣子刻進人們的腦海,終將連同它代表的文化一并淡出人們視野。假使所有人都對遺忘視若無睹,終有一天,傳承也將無從談起。
當你再度提筆,腦中字形清晰可辨,千百年間漢字的情感與傳承匯聚于筆端,墨水流瀉在紙上,字字動人。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以文采取勝的議論文。文章標題為“別讓墨水干涸在筆尖”,形象生動,既緊扣作文材料,又鮮明地表達出作者的觀點。文章采用第二人稱,既分析了漢字承載與擔當的意義,又從兩方面分析了“提筆忘字”的危害,立意準確,論點突出。文章語言多采用比喻、擬人、反問等修辭手法,富有文采和情感,句式靈活多變,語言表現力強,展現了作者較深厚的語言功底。(曹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