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托班孩子很喜歡各種小動物。幾個月來,我通過繪本、故事、兒歌、音樂等活動讓孩子們初步了解了一些常見小動物的食性,孩子們很感興趣。于是,我在班里創(chuàng)設了“喂小動物”的游戲環(huán)境,試圖讓孩子們通過看看、貼貼、說說,鞏固對小動物食物喜好的認識,萌發(fā)初步的對應、判斷、分類的前科學素養(yǎng),同時鼓勵孩子們開口說話,學說短句,并發(fā)展手指小肌肉動作的靈活性。
一、初始游戲
環(huán)境與材料:
在墻上張貼小貓、小狗、小青蛙、熊貓、小羊等動物圖卡及紙制餐盤,籃筐里放置小動物喜歡吃的食物圖卡若干,固體膠,創(chuàng)設“喂小動物”的游戲環(huán)境。
預設玩法:
找到不同的動物喜歡吃的食物圖卡,用固體膠粘貼到墻上與這個動物對應的盤子里(如,小貓對應小魚,小羊對應青草等),邊操作邊開口表達,學說短句,如“小貓,請你吃小魚”等。
游戲中的孩子:
(一)綠綠的小草
早上,瓜瓜來到剛開設的“喂小動物”游戲區(qū)域,首先吸引她的是各種漂亮的圖卡。她拿起一張張圖卡,一邊看一邊自言自語:“小魚,小草,蟲子……”我坐到瓜瓜旁邊,也一邊拿圖卡一邊自言自語:“綠綠的小草,長長的蟲子,紅紅的小魚……”瓜瓜拿著紅色的小魚圖卡,興奮地說:“我也找到了紅色的小魚,這里還有藍色的小魚。”我說:“嗯,幫老師找一找綠綠的小草?!薄袄蠋?,給你綠綠的小草?!惫瞎线呎f邊把小草圖卡遞給我……我倆就這樣找找、說說,一直玩到游戲結束。
(二)小狗要吃肉骨頭
格格和兜兜來到“喂小動物”游戲區(qū)域。格格是班級里年齡偏大的孩子,她拿起圖卡,直接用固體膠涂一涂,貼到盤子里給動物喂食。兜兜用同樣的方法給青蛙喂蟲子,給小貓喂魚,又在與小狗對應的盤子里貼了小草。格格看見了,把小草從盤子里取下:“小狗不吃小草,它吃肉骨頭!”兜兜好像明白過來了,她也找來骨頭喂給小狗。過了一會兒,看到格格在給熊貓喂竹子,兜兜也在籃子里找到竹子圖卡,仔細地看著。我問兜兜:“認識這是什么嗎?”她搖頭。格格大聲地說:“這是竹子,熊貓喜歡吃竹子?!庇谑?,兜兜把手中的竹子也喂給了熊貓,并說:“熊貓,請你吃竹子?!?/p>
(三)黏黏的固體膠
貝貝今天一個人在玩“喂小動物”游戲,她找到骨頭圖卡,發(fā)現這張圖卡和其他許多圖卡粘在了一起。她一張一張地撕開圖卡,手指被卡片上的固體膠弄得黏黏的。她皺皺眉頭,放下圖卡,去了別的游戲區(qū)域。
分析:
在觀察孩子初始游戲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喂小動物”游戲對于孩子學習成長的價值,也看到為了更好地推進游戲而需要改進的方面。
1.在游戲氛圍中孩子非常投入和專注。
在近20分鐘的游戲時間里,才2歲5個月的瓜瓜一直沉浸在“玩卡片—指認卡片上的物品—學說短句”的游戲中。盡管瓜瓜沒有按照教師的預設玩法去喂小動物,但這就是孩子的自主游戲;盡管瓜瓜是在教師的陪伴下游戲,但她的專注力令人刮目相看,這說明有趣的游戲環(huán)境與材料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2.自主游戲非常有利于孩子同伴間的模仿和學習。
在游戲中,兜兜兩次接受了格格的正確信息,從同伴處獲得了小狗不吃草、熊貓吃竹子的新經驗,并明白了不能隨便給動物喂食的道理。在兜兜從盲目喂食到正確喂食的變化過程中,教師欣喜地看到了兜兜判斷、對應等前科學素養(yǎng)的萌發(fā),這也說明同伴是孩子互相學習與模仿的對象。
3.自主游戲能夠滿足孩子在生活中難以滿足的心理需要。
教師看到,正處于自我意識萌芽階段的孩子們給小兔、小貓、小狗、小羊、熊貓喂食,“從被別人照顧”變成“我去照顧別人”,表現出了十足的自豪感,初步體驗到了照顧別人的快樂,滿足了照顧他人的心理需要。
當然,教師也從游戲中看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托班孩子受年齡與生活經驗的限制,對小動物食性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有的孩子需要教師、同伴的幫助與支持,有的孩子則需要教師追隨他們的游戲水平增加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內容,讓游戲對他們保持吸引力。另外,因為這個游戲開展了較長一段時間,固體膠的反復使用污染了圖卡,給孩子游戲造成了困擾。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后續(xù)活動時加以優(yōu)化、調整。
環(huán)境與材料調整的思考:
1.提供有關動物食性的圖書、圖片、兒歌,讓孩子們看看、說說、唱唱,豐富相關經驗。
2.增加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材料。增加一些動物(小猴、小兔、小象)以及它們喜歡吃的食物圖卡,讓孩子嘗試給一種動物喂食多種它喜歡吃的食物(如,小兔子——青草、蘿卜、蘑菇,小象——樹葉、青草、香蕉等),給不同動物喂食同樣的食物(如,小猴和小象——香蕉、蘋果、桃子等,兔子和小象——青菜、樹葉等),讓孩子初步感知動物食性的多樣性與分類的多維性。
3.把所有的動物圖卡都變成可自如取放的,孩子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圖卡貼上墻,然后給它喂食,使孩子的游戲更自主。
4.用寶貼膠替換固體膠,讓孩子嘗試使用另一種粘貼材料。
二、第一次調整后的游戲
游戲中的孩子:
(一)小兔還喜歡吃青菜
瓜瓜和恒恒先后來到了剛調整過的“喂小動物”游戲區(qū)域玩。瓜瓜先找到新增加的小兔貼到墻上,然后在籃子里翻找到一張?zhí)}卜圖卡,她撕下一點寶貼膠貼在蘿卜圖卡背面,再把蘿卜圖卡貼在小兔的盤子里,說:“小兔,請你吃蘿卜?!焙愫隳昧艘粡埱嗖藞D卡也貼到小兔的盤子里,瓜瓜伸手就要把青菜圖卡拿下,恒恒急得大聲念“小兔子白又白……愛吃蘿卜愛吃菜”的兒歌。瓜瓜停下了手,想了想,點點頭說:“小兔還喜歡吃蘑菇?!庇谑?,她又在籃子里翻找蘑菇圖卡,一時沒有找到,便開始玩起了其他新投放的圖卡。
(二)小象也喜歡吃香蕉
嘉嘉找到猴子圖卡貼到墻上準備給它喂食,他一邊說“猴子喜歡吃香蕉”一邊往盤子里貼了一張香蕉圖卡。田田說:“猴子還喜歡吃桃子?!北阗N上桃子圖卡……他們就這樣互動著往猴子的盤子里貼。田田看了看盤子里的圖卡,大聲地說:“它們都是水果?!毙π砹?,把一張香蕉圖卡貼到小象的盤子里。嘉嘉一邊說“不對不對,小象喜歡吃樹葉”,一邊把香蕉圖卡拿了下來。笑笑大聲說:“巧虎說的,小象也喜歡吃香蕉!”見他倆相持不下,我說:“嘉嘉,去看看墻上動物們的食物圖片吧?!奔渭握业浇處熖峁┑膱D片上的小象,看到了小象的食物里有香蕉,大聲說:“小象也喜歡吃香蕉?!彼材闷鹣憬秷D卡,貼到了小象的盤子里。悠悠則在一旁專心地把籃子里和散落到地上的食物圖卡分成幾堆:蘋果一堆、蘑菇一堆……
分析:
從活動中可以看出,調整環(huán)境和材料之后,孩子們的游戲和學習呈現出新的狀態(tài)。
1.開始出現分類的前科學素養(yǎng)。
新增加了幾種精心選擇的動物與它們的食物圖卡后,孩子們在給動物喂食的過程中打破了以前動物與食物一一對應的思維定勢,嘗試了按動物喜好進行分類的多種食物對應,小兔喜歡吃蘿卜,還喜歡吃青菜、蘑菇;嘗試了按食物種類分類對應,小猴喜歡吃水果,香蕉、蘋果、桃子都是水果,都可以喂給小猴;嘗試了給不同的動物喂同樣的食物,小猴和小象都喜歡吃同樣的食物——香蕉……這些都說明,基于孩子游戲行為觀察的環(huán)境調整與材料投放,能激發(fā)孩子游戲的興趣,促進孩子游戲水平的提高。
2.合作游戲開始萌芽。
在給小猴喂食的時候,嘉嘉與田田兩人互動著你一張我一張貼水果圖卡的場景和諧自然。雖然從理論上說托班孩子處在平行游戲的階段,但開放的游戲環(huán)境和足夠的材料,給了孩子們一起玩的條件,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合作游戲的萌芽。
因為增加了一些動物圖卡與食物圖卡,原來放置圖卡的籃子就顯得“擁擠”了,孩子們常常把圖卡翻得到處都是;由于圖卡太多也太混亂,不少孩子在尋找圖卡時常常忘記自己的目的,直接玩起了圖卡。托班孩子正處于秩序敏感階段,如悠悠按照自己的秩序把圖卡分類堆放,孩子們已經出現了按物品分類的行動圖式,但此時教師沒有給予相應的材料方面的支持。
環(huán)境與材料調整的思考:
用有許多小格子的分類籃替換原來的大籃子,每個格子貼一種物品的標識圖,按物品種類把圖卡分別放到不同的格子里,引導孩子按標識圖拿取和收放圖卡,促進孩子分類意識與秩序感的發(fā)展。
三、第二次調整后的游戲
游戲中的孩子:
(一)它們有小房間了
嘟嘟和諾諾來到“喂小動物”的游戲區(qū),馬上發(fā)現了籃子的不同:“它們有小房間了?!薄疤O果住在一個房間里。”“這是蘑菇的房間,和蘋果的房間是挨著的?!薄麄兛纯?、說說,過了好一會兒,才想起來給動物喂食。
(二)小羊吃飽了
貝貝來了,她也發(fā)現了籃子的不同。她不停地從同一個“房間”里拿青草喂小羊。很快,小羊的盤子里裝滿了?!靶⊙虺燥柫耍 彼凉M意地拍拍手。接著,她看看旁邊的熊貓圖卡,又很快找到有竹子標識的房間,開始拿竹子給熊貓喂食。
(三)小蘿卜請回家
游戲結束的音樂響起,孩子們開始收放材料了。貝貝把小羊食物盤里所有的青草取下來,一把抓著放到了有青草標識的房間里;嘟嘟自由地拿取動物食物盤里的各種食物圖卡,手里拿不下了,回到籃子旁一把放進去,食物圖卡被混亂地放進了好幾個小房間里;諾諾默默地把嘟嘟放亂的圖卡按照標識分類放進小房間里。
分析:
1.有標識的分類籃不僅激發(fā)了孩子的興趣,而且利于孩子操作。
材料本身的呈現方式會直接引發(fā)孩子的好奇與探索。有標識的分類籃的出現,讓孩子們好奇與驚喜,嘟嘟和諾諾在看看、說說中認識有標識的分類籃,體驗不同的圖卡住在不同房間的有趣。貝貝在給小羊、熊貓喂食的時候,能有目的地看標識,準確地找到青草、竹子,分別喂給小羊和熊貓,從她拿、貼的動作節(jié)奏和完成后拍手的動作來看,游戲體驗非常愉快。
2.按標識分類整理的水平存在差異。
貝貝在游戲結束時的收放材料環(huán)節(jié)表現出了較高的水平,他一次把一種圖卡全部取下,并根據標識一次性放進一個小房間;嘟嘟還停留在以前的經驗里,自由拿取圖卡,一把混放進房間里,還沒有分類意識;諾諾幫嘟嘟整理了混放的圖卡,說明他已經理解了標識的意思,而且將物品按照他內心認可的排列方式呈現,這預示著他已經進入了秩序敏感期與完美敏感期。
四、回顧與思考
“喂小動物”游戲以對應粘貼各種食物圖片為主要形式,讓學習內容隱含在豐富的游戲環(huán)境與有趣的游戲情景中,符合托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孩子們很喜歡這個游戲,并在游戲與探索中有所發(fā)現,獲得了經驗,發(fā)展了相關能力。
孩子是游戲的主體,他們的游戲始終處在動態(tài)發(fā)展之中,因此游戲環(huán)境與材料也要隨之調整。我基于對托班孩子游戲行為的觀察與分析,追隨他們的興趣與發(fā)展水平,不斷調整游戲環(huán)境和材料,從而使孩子與環(huán)境材料良性互動,不但保持了游戲的吸引力,也刺激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促進了孩子游戲水平與學習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