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has been ten years since the declin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arket of contemporary art experienced rapid downturn and had not recovered yet. Meanwhile, the market was continuously changing and completely switched to new sections in the last decade. The popular and favourite person in the past is not the focus any more, and the unknown has become the pillar and backbone in the market.
距離中國當代藝術從巔峰跌落神壇,已經過去了10年。在這10年中,當代藝術市場經歷了快速下滑、長期筑底的過程,至今仍未恢復元氣。與此同時,10年的時間也讓市場中的焦點經歷了無情的轉換,當年風光無限的人,可能不再是今日的熱點,當初名不見經傳的人,卻也可能隨著歲月成長起來,漸漸成為今天市場上的“頂梁柱”。
從整個2018年的拍賣行情看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表現一如過去的幾年,平淡無奇,缺乏亮點,整個市場都在為10年前的瘋狂炒作埋單。幾家頭部拍賣企業(yè)一直在踐行“減量增質”的原則,繼續(xù)在拍品質量上下功夫,希望在無限緊縮的市場中砍掉蕪雜,盡量讓市場的關注點和成交價格更加聚焦。但即便如此,曾經星光熠熠的當代藝術市場的表現依然不盡如人意。根據雅昌藝術網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8年秋季,成交額超過2000萬元的當代藝術家僅有周春芽、曾梵志、張曉剛、劉野、劉小東和郝量6人。而在春秋兩季都能穩(wěn)定在2000萬以上的僅剩周春芽、曾梵志、張曉剛和劉野4人。這與10年前動輒以億元為衡量單位的紅火市場根本無法同日而語。
從這幾位扛鼎藝術家的名次也不難看出,今天的市場焦點已并非10年前的明星。當年風光無兩的當代藝術F4——張曉剛、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鈞,如今只剩下張曉剛和曾梵志依然“能打”,而個性獨特的周春芽雖然在10年前就已經躋身當代藝術領域的“大腕兒”行列,但直到近幾年市場“洗牌”之后,才真正脫穎而出。如今,周春芽絕對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表現最佳的老牌藝術家。
以卡通人物見長的劉野近些年一直表現穩(wěn)定,市場價位和地位持續(xù)攀升。盡管是60后藝術家,但劉野的畫風卻時常讓人將其歸為70后藝術家之列。他的作品,一改同時代藝術家傷痕、反思為主的社會情懷,而是將個人的情緒無限放大,并用更加饒有趣味的形象展示出來。
成交排行榜上,郝量是近年當代藝術市場上的新晉熱門。作為更年輕的80后一代,郝量10年前幾乎默默無聞,但在近五六年中他迅猛崛起。盡管上拍作品數量仍十分有限,卻幾乎件件出彩,讓人不得不另眼相看。與前代相比,郝量的作品沒有經過最瘋狂的炒作,同時又是在市場并不景氣的時期實打實地上升。可以說,他的市場之路比前輩們走得都要扎實。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郝量是新水墨領域的代表。水墨形式的當代藝術能夠與當代油畫并駕齊驅,這是10年前的市場絕對想不到的。除了郝量,徐累的新水墨語言也經常讓整個市場為之傾倒。
此外,劉韡、徐震、余友涵……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雖然仍在谷底,卻始終沒有停止調整。從整個藝術市場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10年的時間其實并不算長,有波谷,便有波峰,只不過當市場重新站上巔峰的時候,藝術家和收藏家都已不是當初熟悉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