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內蒙古自治區(qū)具有民族團結進步的光榮傳統(tǒng),被譽為“模范自治區(qū)”。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工作遇到了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內蒙古日報》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也面臨諸多新挑戰(zhàn)。分析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中的現狀,厘清其中的不足并且提出改進建議,對于進一步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自治區(qū)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民族團結進步" 宣傳報道" 實踐
內蒙古自治區(qū)具有民族團結進步的光榮傳統(tǒng),被譽為“模范自治區(qū)”。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內蒙古始終保持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的良好局面,歷屆政府也都極為重視民族團結問題,把民族團結與社會穩(wěn)定緊密聯系,視為全區(qū)工作的大局。
作為自治區(qū)黨委的機關報,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一直以來,《內蒙古日報》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將“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思想融入到各類報道中,通過多種策劃加大民族團結宣傳力度,營造民族團結氛圍,為內蒙古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作出了貢獻。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區(qū)民族團結進步工作遇到了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內蒙古日報》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也面臨諸多新挑戰(zhàn)。所以,分析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中的現狀,厘清其中的不足并且提出改進建議,對于進一步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自治區(qū)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的成功實踐
多民族地區(qū)帶來的多種語言、文化、習俗的交流和融合,使報紙文本的意義傳達變得錯綜復雜也更具難度。民族團結是《內蒙古日報》創(chuàng)刊以來就始終秉承的宣傳和報道主題之一,在宣傳模式和傳播效果上有著自身一套體系和策略。特別是在民族團結主題的構建中,地方性和獨特性體現尤為突出。
在宣傳民族團結政策、營造民族團結氛圍、講述民族團結故事時,新聞報道的體裁、內容和組合方式都需要經過反復思考和精細加工,如何使普通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潛移默化地理解并接受民族團結這一主題,是《內蒙古日報》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的重點和難點。
(一)報道的內容
民族團結工作涉及到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其報道內容也包羅萬象,所以從新聞報道的內容上來看,不能將民族團結報道簡單地歸結為一個單獨內容。
宣傳報道主題不同,對其分類的標準也有所不同。分析《內蒙古日報》漢文報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報道,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以民族團結進步為核心內容的新聞報道,2016年這部分稿件為50篇左右,另一種是在稿件中涉及民族團結內容的新聞報道,2016年這部分稿件已經超過500篇。
(二)報道的體裁
新聞報道體裁即新聞作品的各種載體形式,它賦予新聞以不同的形式,傳達社會事實,體現作者觀點。不同的新聞體裁具有其獨特的表現特征,給予讀者不同的閱讀感受。視新聞事件和報道時機的不同,作者選取的新聞報道體裁也會相應變化。
綜合多種新聞報道體裁分類方法以及在資料搜集中體現出的實際情況,《內蒙古日報》民族團結進步的相關新聞報道體裁分為五大類,分別是消息、通訊、評論、理論和圖片。
消息以絕對優(yōu)勢占據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的半壁江山,涉及的內容廣泛而全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少數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對自治區(qū)第九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的報道,《加強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等報道,內容多與當下的政治、文化、社會民生事件緊密相關。
通訊相較于消息,其承載的信息更為豐富,對事件的報道也更具深度和廣度。通訊在《內蒙古日報》的占比雖然較少,但是每一篇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如《筑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內蒙古自治區(qū)民族團結紀實》《共同團結奮斗 共同繁榮發(fā)展——內蒙古70年發(fā)展報告之民族團結篇》這兩篇長篇通訊,都是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慶?;顒悠陂g刊發(fā)的,都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評論是《內蒙古日報》近年來不斷加強的一項重點工作,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方面,評論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2017年,《內蒙古日報》漢文報共刊發(fā)民族團結的評論20余篇。其中在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慶?;顒诱匍_之際,《內蒙古日報》創(chuàng)設“塞北屏”重點評論文章,推出《自信,在堅持中激揚》《腳步,在跨越中奮進》《力量,在新征程上匯聚》三篇大型署名評論,總計1萬余字。文章大氣,文風清新,文字凝練,論證縝密,論據精當,素材豐富,準確生動深刻地闡釋了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70年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深刻啟示和對美好前景的堅定信心。圍繞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在內蒙古的成功實踐、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作出新貢獻等撰寫系列評論員文章,營造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
理論文章和評論一樣,是黨報的旗幟,其特點是政治性很強,文章具有理論深度,是報紙宣傳的重型武器。這樣的特點,同樣也體現在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報告中。2017年《內蒙古日報》對于民族團結進步的理論文章分兩大塊,分別是“學習論理”版和“論道”版。“學習論理”刊發(fā)了《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民族地區(qū)好干部要做到“三個特別”》等7篇文章,文章被人民網、《求是》等多個網站轉載;“論道”刊發(fā)《讓“五個認同”扎根各族人民心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根基》等4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重要性。
圖片新聞作為紙質媒體與電子媒體抗衡的主要報道形式,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簡潔、直觀地反應新聞事件,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字新聞在直觀性上的不足,提升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的說服力。由于圖片新聞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其使用的方法也極為靈活,可單幅照片作為完整新聞,也可為消息、通訊等作配圖,也有以多圖組合,大容量、多角度地反映某一事件或主題,比如《內蒙古日報》的“影像力”版,就是這種形式。
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存在的問題
綜合分析2017年《內蒙古日報》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情況,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報道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既有新情況,也有老問題,既有理論的,也有實踐的。
(一)硬新聞多,軟新聞少
硬新聞和軟新聞是西方新聞界新聞業(yè)務中老生常談的兩個基本概念。硬新聞是指題材較為嚴肅,著重于思想性、指導性和知識性的新聞;軟新聞是指那些人情味較濃,寫得輕松活潑,形式上多樣、內容上通俗易懂的新聞。前者以時政報道、理論報道為主,后者以社會新聞、文化新聞居多,評論稿件介于二者之間。
之所以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第一,規(guī)定動作(重要會議、重大活動以及指派任務)多。編輯和記者將大量的時間用于應付這方面的新聞,在自選動作方面,要不就是沒有時間策劃和采寫,要不就是寫出來不能及時發(fā)布,沒有了時效性。第二,記者走基層的力度和深度不夠。很多記者雖然人到了基層,心卻沒有沉下去,對于基層的一些民族團結的好故事、好事例挖掘不夠,寫出來的新聞報道缺乏故事性,不夠生動,影響了稿件的閱讀和傳播。
(二)蜻蜓點水的報道多,深入分析的文章少
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綜述類報道以及理論報道方面,綜述類稿件的主要問題是新聞事例羅列多、總結提升少,很多稿件大而無味;理論類稿件的主要問題是稿件質量有高有低,部分稿件是老觀點的總結歸納,缺乏新東西。
綜述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原因在于記者和編輯對于黨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論掌握的不夠扎實,對于我區(qū)民族工作的整體性認識也不夠深入,稿件深度自然就會有所欠缺;理論類稿件出現上述問題,主要原因在于2017年各種重大活動較多,我區(qū)的一些專家學者既有自己的選題任務,還得應對一些緊急的約稿(個別專家是多次約稿),時間緊任務重,造成了部分稿件質量下降。
(三)點贊報道多,問題意識少
在諸多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中,展示成就的多,報道問題的少,分享經驗和做法的多,分析矛盾和不足的少。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報道中,缺少問題意識。
當然,這里所說的報道問題,絕不是進行負面報道,而是在新聞報道中應該有一定的問題意識,體現一些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遇到的挑戰(zhàn)、不足以及矛盾。很多時候,如果不讓問題暴露出來,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當然,作為黨報,講政治是第一位的,所以在這方面必須嚴格執(zhí)行稿件三審制度,對于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的一些問題、矛盾和不足,能公開發(fā)表就公開發(fā)表,不能公開發(fā)表的以內參或者調研報告的形式上報,不能讓問題一直潛伏在水下。
三、需要不斷探索的幾個問題
(一)對民族團結報道的形式、內容和效果等進行評估
簡而言之,就是要有一個綜合評價體系。比如說一篇稿子見報了,閱讀量和轉載量有多少,新媒體的點擊量有多少等,都需要用數據來說話,以此為基礎,既要分析這篇報道中的問題與不足,也要分析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可以以部門研討的形式進行小范圍商討,有不足的地方要找出改進方法,有好的經驗也要總結繼承下去,以便在下一次寫作的時候揚長避短,提升稿件質量。
(二)加強對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的學習
新聞報道講究“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行,民族團結進步方面的宣傳報道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說提升走轉改的力度和深度是為了更接地氣,那么加強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學習,就是為了和“天線”對接得更準。對于黨報的記者和編輯而言,只有將我們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爛熟于心,才能提升對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相關選題的敏感度;只有不斷行走在基層一線,了解基層群眾的所思所想,了解基層民族團結工作遇到的問題、矛盾或者好的經驗,才能讓自己的稿件切中要害、言之有物。
(三)擴大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的范圍
“誰寫的誰看,寫誰的誰看”,這不是一句戲言,在融媒體時代,對報紙而言這樣的趨勢更加明顯。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擴大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的范圍。一方面,要通過擴大報道對象,將民族團結進步方面的宣傳報道做得更富有故事性和人情味;另一方面,還要將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報道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總而言之,就是既要注重典型的培養(yǎng)和樹立,更要注重全面的推動和鋪開,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不留死角、沒有空白。
(四)進一步提升新媒體的報道力度
做好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報道,除了要發(fā)揮好《內蒙古日報》(包括蒙、漢文報)、內蒙古新聞網的作用,還要充分利用好“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對日常生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動進行報道傳播。首先,要打造一支成熟的融媒體工作團隊,對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為受眾提供更多、更鮮活的融媒體產品;其次,要增加新媒體平臺的推廣力度,增加受眾。建議和盟市旗縣的宣傳部展開合作,雙方共同進行推廣,提升內蒙古日報融媒體的受眾數量,擴大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報道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相恒義,內蒙古日報社副總編輯,高級編輯;李振南,《內蒙古日報》漢文報理論評論部評論員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