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í)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要多用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故事、講道理,只有這樣,才能讓正面宣傳跟上群眾需求和時代步伐,使群眾愛聽愛看,產(chǎn)生共鳴。作為地市級黨報記者,更應(yīng)該把有新聞價值的“故事”講精彩。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包頭日報社推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看身邊變化”欄目?!懊}作文”一出,為了抓住難得的“大題材”,筆者“巧”選題,以包頭市檔案館退休攝影師格日樂的鏡頭為切入點,通過照片講述幾十年來牧民生活的點滴變化,從而反映內(nèi)蒙古大草原的時代變遷。
從精心選擇采寫角度,到深入采訪、反復(fù)修改稿件,通過一步步錘煉“四力”,終于將一個個小故事“煉”成一篇新聞通訊作品,并獲得了第二十七屆內(nèi)蒙古新聞獎一等獎,策劃、采訪、寫作、編輯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值得總結(jié)。
一、選題角度小而巧:年代跨度,成就好的角度
在新聞同質(zhì)化的今天,“不拼速度拼角度”成為新聞作品最具競爭力的內(nèi)核。特別是對于地市級新聞媒體而言,重大新聞事件可遇不可求,如何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角度,成為筆者在新聞采寫過程中動腦筋、下功夫的著力點。
2012年,北京女孩趙萌萌將她和父親30年來的合照上傳網(wǎng)絡(luò),照片中,女孩日漸長大、父親慢慢變老——“我和爸爸30年的合影”因其獨特的沖擊力、感染力,感動無數(shù)網(wǎng)友,也給筆者以啟發(fā)及靈感。影像是反映變化最直觀的表達(dá)方式,也最容易被受眾所接受,受社交媒體上這組照片的啟發(fā),筆者意識到讀圖時代,完全可以借助照片來講故事。思路確定,筆者便開始廣泛尋找、選擇采訪對象,照片需要“小人物、小視角、小切口”,又能反映宏大的時代主題,甄選之后,包頭市檔案館已退休的專職攝影師格日樂的作品成了最優(yōu)選題落點——在幾十年的職業(yè)生涯中,格日樂用鏡頭持續(xù)對焦內(nèi)蒙古大草原,將牧民的生活點滴用影像和日志的方式一一記錄、保留下來,照片的年代跨度有著不可替代的說服力、感染力,自然就可以成為講故事的好角度。
“任何通訊最終通過人來反映主題”①:人的實踐活動產(chǎn)生事態(tài)性信息,人的認(rèn)知活動產(chǎn)生認(rèn)識性信息,人的情感活動產(chǎn)生情感性信息,而攝影師格日樂拍攝的照片恰好記錄了草原上人們故事的一個瞬間——作為紙質(zhì)媒體,完全可以讓影像中的人從照片中“走”出來,成為故事的主人公,講述完整的故事。這篇新聞通訊的選題角度就此敲定。
二、素材獲取小而精:準(zhǔn)備充分,才能找到好故事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梁衡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寫得不夠好,那是因為看得不夠多,想得不夠深,聊得不太透。②盡管提前構(gòu)思了報道角度,給新聞作品一個定位——講故事,但何為“好故事”、怎樣采寫出“好故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不那么簡單。
2018年8月12日,筆者來到格日樂家。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她過去拍攝的大量照片都無法查看,采訪過程中,只能以她拍攝的少量照片以及《攝影日志》中的文字為突破口。由于時間跨度大,攝影師的回憶有一些是模糊的,其中還夾雜著她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父輩們在草原上生活的故事。盡管采訪時間很長、獲得素材很多、面很寬,但采訪結(jié)束后筆者總覺得缺點啥,具體缺啥自己也搞不清楚,直到第一稿完成時才恍然大悟——主題不突出、視角不鮮明。由于采訪不到位,獲取到的素材無法深刻反映故事意義的內(nèi)在邏輯,故事講述并不能達(dá)到預(yù)期,比如初稿中“2000年,格日樂第一次去草原。在錫林郭勒盟東烏旗,她和另一位同伴當(dāng)時住在牧民家里。回憶中……”“在她的《攝影日記》中這樣寫道:2008年……2012年夏……2017年冬……”流水般的年份排列、復(fù)制粘貼的史料,極度缺乏“鮮活”的講述,故事的“主題”也不是很鮮明——不能形成鮮明主題的故事一定是難以抵達(dá)時代深度的,必須重回原點——緊緊把握住攝影師拍攝的畫面,讓照片來“講故事”,讓時代主題自然而然生成,避免牽強。
為了找到“好故事”,進(jìn)一步挖掘素材內(nèi)含的主題,筆者再一次出發(fā),第二次采訪攝影師格日樂。筆者做足充分準(zhǔn)備,帶著存儲好的攝影作品,請攝影師一張張回看自己的照片,照片讓采訪對象——攝影師格日樂的話匣子瞬間被打開,過往的記憶噴涌而出。場景、畫面、對話,順著她的講述,筆者再一次有針對性的提問,特別是緊緊圍繞“草原人民生活”進(jìn)行提問?!斑@張照片拍攝于哪一年?在哪里拍的?跟誰在一起?當(dāng)時是什么情況?”就這樣,透過鏡頭見人、見事,好故事慢慢浮現(xiàn)在眼前。
三、敘事風(fēng)格小而美:精煉文字,才能講出好故事
“新聞傳播是審美傳播”③,筆者認(rèn)為,要想講好故事,除了宏觀層面上秉持“以人文精神、人文關(guān)懷為核心價值的這樣一種基本的思想,去捕捉、去采寫、去闡釋、去報道新聞事實”④的思想之美以外,作為盟市黨報,還需要能夠精煉的文字傳遞一切必要傳播的信息,無所遺漏,充分釋放文字的魅力,掌握好故事展開、描述等技巧,讓故事動起來,繪聲繪色、活靈活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文字之美,以吸引讀者閱讀。為此,筆者在錘煉文字上苦下功夫,從邏輯性、畫面感、人物之間的互動性等角度入手,數(shù)次刪改稿件,力求讓新聞讀起來更“美”。
(一)邏輯連貫故事才完整
語言深處有邏輯,要想講好故事,首先必須注意邏輯性。這篇新聞通訊在講故事層面屬于復(fù)合型故事,即以時間為序排列的幾個小故事的集合體。寫復(fù)合型故事一方面要注意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連貫、銜接,讓受眾讀起來順暢,一氣呵成。另一方面,每一個小故事都要獨立且完整,都遵照“見人、見事、見照片”的敘事邏輯來展開,有頭有尾,有開有合。小河有水大河滿,這樣組合起來故事的整體性才更好——時間的表述就尤為重要了。
以最終定稿為例,2000年,格日樂第一次去草原,看著老人對拍照很好奇,她默默許下心愿:“等照片洗出來一定要給老人看一看?!苯Y(jié)尾處,為下一個故事的展開埋下伏筆?!?009年夏天,格日樂又一次來到草原采風(fēng)。經(jīng)多方打聽,她終于找到巴音查干老人家,把放大、裝框的照片送到老人的兒子寶音手中……”這一段結(jié)尾處,寶音說:“姐,下回再過來記得提前打電話,我去接你?!庇峙c“2013年,坐著寶音的私家車,格日樂再一次從鎮(zhèn)上來到老人的轉(zhuǎn)場牧點”實現(xiàn)“無縫對接”,漫不經(jīng)心著筆處,就可以感受到草原人民生活的變化。
(二)畫面感強、“悅情點”多讓故事“美”起來
講故事要想生動就得有畫面感。對比前幾稿,最后一稿以歌詞“藍(lán)藍(lán)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開頭,摒棄之前平鋪直敘的文字,畫面感有了。另外,“一具體就生動”“越具體越生動”⑤,文稿中一些具體數(shù)字的運用也為生動增色不少。例如“那一年老人家里有草場27150畝,80匹馬、700多只羊和30多頭牛。寶音花4萬元錢在附近打了一口井”,再例如,“在原來的蒙古包旁,一家人又蓋了一棟新房子,屋里放著兩歲的孫子其達(dá)木蓋的玩具——海洋球和扭扭車,墻上掛著一家人色彩鮮亮的全家福照片”,因為講得具體、生動、可感,讓閱讀體驗增加美感。
在這篇新聞通訊中,報道對象攝影師格日樂提供了故事線索,而她的拍攝對象——巴音查干老媽媽一家人就是反映草原生活變化的故事主角,她們之間不僅有語言交流、行為交往,還有情感互動,通過十幾年間的“相交”進(jìn)而“相融”,從拍照、送照片,到“為了招待格日樂,老人特意為她宰了一只羊”——這些都是報道中讀者的情感愉悅點,人性之美在這篇新聞通訊中自然而然得以彰顯。
故事有“大”“小”,媒體有層級。作為基層新聞工作者,盡管缺乏遇到大事件、大題材的機會,但只要樹立精品意識,時刻保持新聞敏感,練就發(fā)現(xiàn)新聞的慧眼,強化挖掘新聞價值的能力,培養(yǎng)“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的政治高度,樹立“內(nèi)容為王”的精品意識,就有機會寫出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好作品,在錘煉“四力”中講好故事、寫好新聞、做好記者。
注釋:
①陳力丹、梁雨晨. 報道生活變遷的獨特視角——評通訊《哈斯格日樂圖的6座房子見證草原60年變遷》[J]. 新聞實踐,2010(11):54-55.
②⑤費偉偉.人民日報記者說好稿是怎樣“修煉”成的[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004、066.
③④張壘、李婷.當(dāng)“新聞”遇見“審美”——訪《工人日報》社長、總編輯孫德宏[J]. 中國記者,2011(08):30-33.
作者簡介:張婷婷,包頭日報社經(jīng)濟部記者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