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瑾
人們在談起荀子時,總會想到“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作為先秦儒家學派最后一位大師,荀子繼承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戰(zhàn)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膾炙人口的《勸學》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在這篇文章中,荀子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學不可以己
《勸學》一文,開篇立論,其中心論點就是:“學不可以已?!睂W習不能中斷,也不可停止,這種“社會化”“終生化”的觀點,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要求與時俱進,不斷獲取新知,不斷提高認識事物能力的迫切要求。
正所謂“人貴有志,學貴有恒”,古往今來,成大事者,或做大學問之人,往往有恒一的態(tài)度,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達到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而他們的恒心與毅力,也歷久彌堅,成為閃光的豐碑。
學之一道,別無他法,唯一“恒”也。正如《禮記·學記》所云:“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痹诼L而艱苦的學習道路上,砥礪前行,“止”是最容易發(fā)生的,一時的軟弱與松懈便會導致半途而廢,易不當易,止不當止,于是前功盡棄,一事無成。
后世諸生,亦所見略同,譬如蘇軾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笔篱g最為寶貴的便是堅持的精神,最難做到的也是堅持不懈。也許正因為堅持如此寶貴,所以在堅持的路上才總是充滿艱難險阻,也正是因為這些困苦,才顯得堅持是如此彌足珍貴。
荀子說的“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正是這個道理。
“積”與“漸”
學習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講求“厚積而薄發(fā)”,荀子也深知這一點,于是提出了“積”與“漸”兩種學習態(tài)度。
所謂“積”,出自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指的是學習需要日積月累,由量變引發(fā)質變。從日常的每個細小的知識點入手,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如同溪流匯入江河,江河奔流大海,最終形成深厚淵博的知識架構。
所謂“漸”,出自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強調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知此而三遷,后世顏之推更是對此有深刻見解:“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美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心……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肄,久而自臭也。
學而思,知后行
人的一生不但要有堅持學習的態(tài)度,更應當有付諸行動的勇氣,正所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學習與行動本來就是統(tǒng)一體。在荀子看來,學習時當不懈、專一、篤實:“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p>
在學的基礎上,荀子還非常重視“思”,在《荀子·解蔽篇》中提出了“兼陳中衡”的理念:“圣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衡焉?!?/p>
圣人知道心術蔽塞之禍,因此要求在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上,需要思辨,才能做到心的客觀——既不任憑愛好,又不任憑憎惡;既不是只看到開始,又不是只看到終了;既不是只看到近處,又不是只看到遠處;既不只務廣博,又不安于淺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現(xiàn)在。如此,才讓客觀化之外物皆能清楚地呈現(xiàn),在此客觀之后,懸衡才出現(xiàn),并發(fā)揮作用。懸衡就是立一個標準來評判思,那么“衡”為何物?荀子說:“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非可道?!?/p>
而在學與思的前提下,荀子強調“行”對于學與思的效果的影響,倡導學習一定要在行動中有所表現(xiàn)?!熬又畬W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诙g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避髯臃浅2徽J同“耳口之學”,認為學習不能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道聽途說,應當落足于行動上。學習應使自己身心受益,而不是用來炫耀或作為進身的敲門磚。
基于以上對學習意義的深刻認識,荀子提出了“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的論斷,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有所發(fā)展,有所提高。人經過“博學”以及“日參省乎己”的修養(yǎng),就可以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成為一個“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不僅如此,通過學習、教育,不僅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且可以改變人的社會習俗,教化的意義于此可見,教育傳承千年的意義也在于此。
青與藍,就是荀子留給后世的珍寶,以素為絢,樸素卻閃爍著歷久彌新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