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延陵是西漢第九位皇帝漢成帝劉驁的陵墓,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周陵街道辦嚴家溝、馬家窯村一帶。延陵陵區(qū)西與漢昭帝平陵陪葬墓區(qū)相接,東北與漢平帝康陵為鄰,東與嚴家溝戰(zhàn)國秦陵交接,部分疊壓在秦陵園上(圖一)。隨著大遺址保護工程的展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于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對延陵陵區(qū)做了全面的考古調查與勘探。此次勘探基本厘清了延陵的范圍、布局、陪葬坑、陪葬墓的分布等,為大遺址的保護提供了準確翔實的基礎資料。
圖一 西漢延陵地理位置示意圖
延陵陵區(qū)地處咸陽原南部邊緣,地勢北高南低。修建陵園時陵園區(qū)域地面經過修整,尤其是南部,在地勢低下處填土夯打墊高,墊土厚1~2米。以延陵東南外凸部分北園墻西段及陪葬坑YDK3為例說明。
延陵東南外凸部分北園墻西段殘長243、寬約3.5米。其中西端73.4米緊貼嚴家溝戰(zhàn)國秦陵園外陵園南墻北側,兩墻的走向基本一致,二者夯土寬度合在一起達到6.5米。延陵園墻修建時并未直接利用秦陵園墻,而是對其做了平整,重新開挖基槽夯筑,有一段緊貼后者,部分打破秦陵園墻?,F以此段園墻西端向東5米處的勘探剖面說明如下(圖二):
①耕土層,厚0.2米,土色灰褐,土質松軟,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等。
①層下為淺黃色生土。
嚴家溝戰(zhàn)國秦陵園南墻和延陵陵園東南外凸部分北墻均在①層下,打破生土。秦陵園墻夯土位于南側,寬約3、殘高約0.4米,土色黑褐,土質堅硬,夯層清晰,厚6~8厘米;延陵園墻夯土位于北側,寬3.5、殘高0.8米,為黑褐色五花夯土,土質堅硬,夯層清晰,厚0.06~0.08米。二者基槽開挖深度不同,夯土顏色略有差異,較容易區(qū)別。
帝陵陪葬坑YDK3位于帝陵陵園內北墓道與北門闕中軸線東側,地層關系如下(圖三):
圖二 陵園東南外凸部分北園墻勘探平、剖面圖
圖三 YDK3勘探平、剖面圖
①耕土層,厚0.3~0.5米,土色灰褐,土質松軟,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等。
②晚期堆積層,距地表深0.3~0.5、厚0.7~0.9米,土色淺黃褐,土質較軟,包含有少量草木灰及瓦片等。
③墊土層,距地表深約1.1~1.3、厚約3.3~5.6米,土色黃褐,土質較硬,較為純凈。該層是修建陵園時為了提高陵園內墊土而形成的。
④踩踏層,距地表深4.5~6.8、厚約0.2~0.3米,土色黑褐,土質堅硬,包含有沙粒、草木灰、瓦礫等。該層為陵園初建時踩踏形成。
⑤黑壚土層,距地表深約4.5~7.1、厚0.5~0.9米,土色黑褐,土質較硬,包含物較少。
⑤層下為淺黃色生土。YDK3開口于②層下,打破③、④、⑤層及生土,開口距地表深1.1米,由此分析,此坑應為陵園建成后修建的。
圖四 延陵陵區(qū)遺跡分布圖
陵區(qū)由陵園與陪葬墓兩大部分組成,以陵園為中心,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區(qū)南部、東南部。其范圍東西約4.5、南北約4千米,總面積約18平方千米(圖四)。
延陵陵園是指外壕溝、外墻垣包圍形成的一個區(qū)域空間,包括漢成帝陵園、皇后陵園、建筑遺址、外藏坑、祔葬墓。陵園以帝陵陵園為中心、以四條神道為界線劃分大致的功能區(qū)域。陵園整體可分為六個區(qū)域—帝陵陵園、皇后陵園、東南部建筑遺址區(qū)、東北部建筑遺址區(qū)、西北部祔葬墓區(qū)、西南區(qū)域。
1.外園墻、圍溝
勘探調查證實延陵園墻現地面已無存,均掩埋于地下。當年修筑園墻時下挖約深1米的基槽,打破黑壚土,然后在基槽內筑夯墻。現存夯墻距現地表深0.4~0.9、殘高0.4~1.3、墻寬3.5~3.8米,夯土堅硬致密,層厚0.06~0.08米。鉆探得知墻兩側有瓦片堆積,推測墻體上原有瓦頂或墻內外有廊道。
勘探發(fā)現延陵陵園由于避讓其西北處平陵的陪葬墓與東邊的戰(zhàn)國秦王陵,其平面形制為東西向不規(guī)則長方形,西北角內收,東南角外凸。由于形狀不規(guī)則,四側園墻均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都可分為兩或三段。北園墻西側內收的一段長482米;中部及東側的一段較長,為1338米;東南角外凸部分北墻長390米;全長2210米。其中主體長1820米。西側園墻亦有三段,北側內收部分的一段較短,長140米;中部及南側的一段較長,為1394米;東南角外凸部分西墻長141米;全長1675米。其中主體長1534米。南園墻西段保存較差,復原長度1500米;東南角外凸段長710、全長2210米。主體長1820米。東園墻北段保存較好,長1186米;南側外凸的一段長486、全長1672米;主體長1531米。根據西漢帝陵均為長方形陵園的考古資料,排除其西北角內收與東南角外凸的因素,恢復延陵陵園主體邊長應為北園墻1820、西園墻1534、南園墻1820、東園墻1531米。
陵園共設五座門,主體部分四面園墻正對帝陵陵園門闕位置各設一門,東南外凸部分西墻設一門。以西門址為例,位于西墻的偏南部,門址平面南北通長82.3、寬4.2~4.7米。門道位于門址中部,寬約3.5米。門址夯土距地表深0.6~1、殘高0.9~1.2米。門址周邊1~1.5米范圍及門道內堆積有大量漢代瓦片。
圍墻之外有內外兩重壕溝環(huán)繞,南圍溝已破壞,西、北、東三面均有保存。內圍溝距陵園外墻3~3.5、寬2~3、深2.5~3米,兩壁較直,截面呈“U”形。溝內填土呈黑褐色,底部淤層明顯。外圍溝距陵園墻35~43、寬2.5~3、局部寬10~17、深3~6米。兩壁豎直,截面呈“U”形。溝內填土呈黑褐色,土質松軟,包含有草木灰和瓦片等。
2.帝陵陵園
帝陵陵園位于延陵陵園東南部,平面形制為南北向長方形。封土四周環(huán)繞夯筑園墻,南北長517.7、東西寬403.5、墻厚約3.2~5.3米。今地表已無園墻遺跡,掩埋于地下,墻體距地表深0.5、殘高2.2~2.4米,夯層硬而致密,厚0.08米。園墻沒有基槽,直接夯筑于地面上。園墻四面正對封土處辟四門,以東門闕為例,其形制為以門道為軸線的南北對稱的“三出闕”,門闕基址為一個整體,南北通長112.4、寬約11~23、門道寬約6米。南側夯土臺基殘長46.7、寬約8、高約2米;北側夯土臺基殘長27、寬約7.5 、高約1~2米。園墻四角處均加寬,最寬處為6.5米,推測應有角闕之類的建筑設施(圖五)。
帝陵封土位于帝陵陵園偏南部,呈覆斗形,底部邊長156~159、頂部邊長52~54、高26~27米。封土頂部略偏南位置有塌陷形成的鍋底狀坑。封土底部四周向外延伸出較平緩的臺面,寬約4.2~8.7米,封土高度就是以此臺面為基準測量所得。
帝陵的墓葬形制為四條墓道的“亞”字形豎穴土壙墓,墓室位于封土下。封土四面正中各有一條斜坡墓道,平面呈梯形。南墓道封土外部分長約3.27、南端寬4.1、靠近封土處寬約4.8米。墓道開口于陵園墊土層下,打破踩踏層、黑壚土層及生土,距地表深17米。墓道底部為斜坡狀,距地表深17(南端)~18(靠近封土處)米。西墓道封土外長約5.7、西端寬5.8、靠近封土處寬約7.6米。北墓道封土外長約3.3、北端寬4.5、靠近封土處寬約5.3米。東墓道封土外長約15、東端寬6、靠近封土處寬11.6米。墓道內填土為紅褐色五花夯土,土質堅硬,包含有大量礓姜石顆粒。墓道底部有一層踩踏面,厚約0.1~0.2米,土色灰褐,土質堅硬,呈層狀,土層中有明顯的黃褐色水銹,包含有沙粒、草木灰、瓦礫等,為陵園初建時踩踏形成。由于封土過厚勘探困難,墓室情況不明。
圖五 帝陵及東南外凸部分遺跡分布圖
帝陵陵園內共發(fā)現3座外藏坑,編號為YDK1~YDK3。K1、K2分布在東墓道與東門闕中軸線南北兩側,K3分布在北墓道與北門闕中軸線東側。外藏坑平面呈長方形,由斜坡道和坑體兩部分組成。通長17.4~37.5、寬1.5~5.3、坑體深約4.4~9.2米。坑內發(fā)現紅燒土、木炭,坑底通常有白色板灰痕或漆皮痕跡。外藏坑均開口于晚期堆積層下,打破陵園墊土層、黑壚土層和生土,開口距地表深1.1~10.4米,K3開口較深,應是早期修建的,K1、K2開口較淺,應是陵園建成后修建的。
3.皇后陵園
皇后陵園位于延陵陵園西部,西距西園墻35米,東距漢成帝陵園886米。陵園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四周有夯墻圍繞,園墻南北232.2、東西163.2、厚1.3~2.6米,現地表已無存,墻體距地表深1~1.1、殘高0.8~1.2米。東、南墻筑有門闕,為二出闕,北、西墻有門道無闕,以南門闕為例,東、西兩部分以門道為中軸線對稱分布,通長約60、寬約4.8~7.2、門道寬約3.3米。門闕周邊及門道內距地表深0.5~1米有大量瓦片堆積。
陵園南部有一道寬2.2~3.4米的東西向隔墻將陵園分隔為南、北兩個院落,中部偏東辟有二出門闕,作為南、北院通道。南院東西163.2、南北51.2米,在其西北和東南分別發(fā)現有建筑基址。北院東西163.2、南北181米,后陵封土坐落在北院正中位置(圖六)。
皇后陵封土呈覆斗形,底部邊長約87、頂部邊長23~25、殘高約21.5米。封土東、南、西三面距頂部2.5米處內收成臺,臺面寬約2~3米。封土頂部散落瓦片。
皇后陵墓形制為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墓,墓穴位于封土下。封土四面正中各一條斜坡墓道,從墓道平面看,南墓道東邊為直邊呈直角梯形,其余均為梯形。暴露在封土外的長度以南墓道最長,長23、南端寬2.7、與封土相交處寬15米,墓道開口距地表深南端1.5、封土相交處3.8米,墓道深0~6.4米。東墓道長8.3、東端寬2、與封土相交處寬3.4、距地表深3.5~7.8米。北墓道長5.3、北端寬1.8、與封土相交處寬2.4、距地表深4.5~6米。西墓道長9.4、西端寬2.6、與封土相交處寬4.5、距地表深4.5~8.3米。墓道內填紅褐色五花夯土,土質堅硬,夯層厚約0.2米,夯土內包含大量礓石粒。
4.延陵內的袝葬墓
延陵內袝葬墓分布在西北部、北部,該區(qū)域共有墓葬19座,現存封土的13座。這批墓葬東西向排列,共有4排,其中由南向北第一排4座,均有封土和夯筑的園墻;第二排3座,均有封土,東側2座有夯筑的園墻,西端1座以圍溝環(huán)繞;第三排5座,現存封土的3座,東側4座有夯筑園墻,西端1座以圍溝環(huán)繞;第四排7座墓葬分布在延陵北園墻附近,從陵園西北角沿北墻向東延伸到帝陵北神道附近,其中有夯筑園墻的3座,其余皆以圍溝環(huán)繞。
5.外藏坑
除帝陵陵園內發(fā)現3座外藏坑外,帝陵園墻周圍還發(fā)現17座外藏坑。其中南側1座,西側5座,東側11座,編號YWK1~17。南側外藏坑為南北向,西側、東側外藏坑為東西向。除YWK5為豎穴方坑外,其余外藏坑均由斜坡道和坑體兩部分組成,斜坡道全部位于靠近帝陵陵園一端。斜坡道長11~27.9、寬1~3.9、距地表深1~8.4米;坑體長3.4~65.5、寬2.6~7、深7~8.4米。坑底多見板灰或紅色漆皮。
6.建筑遺址
延陵陵園內共發(fā)現14處建筑遺址,其中帝陵東側、陵園東南凸出部分布著1~3號建筑遺址,帝陵陵園北側分布有5座建筑遺址,其中帝陵北神道東側由南向北分布有4、5、6、7號建筑遺址,8號建筑遺址分布在北神道西側。陵園東北部分布著9、10號建筑遺址。11、12號建筑遺址分布在陵園西北部、袝葬墓區(qū)東側。13、14號建筑遺址位于陵園東墻外。下面重點介紹幾處性質較清楚的建筑遺址。
1號建筑遺址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為獨立院落結構,南北長175、東西寬122~125米。遺址有墻垣環(huán)繞,墻寬2米,墻外有壕溝半包圍狀圍繞,墻內有北、中、南三組建筑,中部建筑將其分隔成南、北兩個院落。北院寬約19、南院寬約33米。
2號建筑遺址位于1號遺址東側,西距1號建筑遺址8米,東距陵園東墻5米。遺址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南部被磚廠取土破壞,南北殘長297.5、東西寬147米,是以居室為主的院落型結構。地表散布大量漢代板瓦、筒瓦殘片以及陶水管殘塊、柱礎石等建筑材料。鉆探時在1號遺址中部提取出殘封泥1件,殘長2、寬1.5厘米,隸書“□庫”(圖八,3)。1、2號遺址可能與園寺吏舍或園省有較為密切的聯系。
3號建筑遺址位于帝陵東南,西北角距帝陵陵園東南角100米。是一座以中心建筑為核心的大型院落遺址。中心建筑平面基本呈正方形,邊長60.8~62.9米,四面正中向外凸出長方形夯土基址,長12~15、寬18~20米,推測其應為建筑的四面臺階(圖五)。中心建筑四周圍繞墻垣,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38~239、墻寬3.4~5.2米,四墻正中各有一座門址。在3號遺址附近采集到不少四神空心磚及鋪地磚殘件,故推測此處是陵廟遺址。
8號建筑遺址位于帝陵北神道西側,與帝陵北園墻相連,平面為南北向長方形,長389.2(西)~392(東)、寬161.8米。該遺址是四進院落、四重圍墻的復雜結構。第一進院落為東西向長方形,東側有一門址,第一進院落與第二進院落之間的西側有一大型夯土臺基,東西向,長56、寬36.1米,其外北、西、東側均發(fā)現有鵝卵石散水。第二進院落的東側與北側分布有夯土臺基兩座。第三進院落為南北向長方形,內有南北向排列的房間四組,每組間數、形制不一。第四進院落位于遺址北端,其空間亦可分為四組。根據其布局,我們判斷此處為寢園遺址,南側相對獨立的第一、第二進院落即寢殿,北側具有可供居住和儲藏居室多間的第三、第四進院落則是便殿。
9號建筑遺址位于延陵陵園東北部,由圍墻、門址、巷道、居室建筑組成,平面近正方形,為大型封閉式院落,南北225.8、東西218.2米。10號建筑遺址位于9號遺址南側,由圍墻、巷道、居室建筑組成,平面呈方形,南北219.3(東)~221.2(西)、東西218米。遺址內院落、房間大小不一,數量眾多,可分為若干區(qū)、組;同區(qū)、組內房間形制相同、大小相當?!稘h書》記載班倢伃“至成帝崩,倢伃充奉園陵。”[1]我們推測9號遺址是“夫人居址”。
7.陵園內道路
延陵的道路系統包括神道、徼道、司馬門道及其他道路。
(1)神道是指帝陵陵園四門到相應的外陵園四門之間的道路。東神道長308、寬約36~55米,踩踏層距地表深0.6~1、厚約0.1~0.2米,土色灰褐,土質堅硬,內含炭屑、瓦礫、沙石粒等。南神道長約220米,現僅存南段,殘長103、寬約18~48米。道路自北向南呈緩下坡狀,踩踏層距地表深0.7~1、厚約0.1~0.15米,層狀結構,土色灰褐,土質堅硬。西神道長1085、寬約38~50米,踩踏層距地表深0.4~1、厚約0.05~0.1米,層狀結構,土色灰褐,土質堅硬。東、西段踩踏層較厚,中部較薄。北神道長765、寬約23~40米,踩踏層距地表深0.5~1、厚約0.1~0.15米,層狀結構,土色灰褐,土質堅硬,夾雜炭屑、紅燒土屑及沙粒等。
皇后陵緊鄰西墻,其北為袝葬墓區(qū),西、北兩園墻只有門道沒有門闕,沒有發(fā)現神道。東、南園墻各有一座兩出門闕。東神道因現代煤場占壓,東部無法勘探,總長度不詳??碧介L度90、寬約14~42米。踩踏層距地表深0.5~0.9、厚約0.05~0.1米,層狀結構,土色灰褐,土質堅硬,夾雜炭屑、紅燒土屑及沙粒等。南神道通長約38、寬約11~12.5米,向南延伸與帝陵西神道連接。踩踏層距地表深0.4~1、厚約0.05~0.1米,層狀結構,土色灰褐,土質堅硬,夾雜炭屑、紅燒土屑及沙粒等。
(2)徼道
帝陵徼道基本圍繞帝陵園墻外一周,全長約1700米,東、南側道路及路土略窄,寬約21~38米,西、北側路土較寬,寬約92~172米,距地表深0.5~1米出現踩踏層,厚約0.02~0.08米。
后陵徼道主要發(fā)現在后陵陵園東側和南側東半部,其西、北兩側踩踏范圍較廣,道路不成形?,F發(fā)現長度約200、寬約5~11米,距地表深0.6~0.9米出現踩踏層,厚約0.03~0.1米。
(3)司馬門道
東司馬門道殘長約823、寬約100~108米。其南側為夯墻,北側為壕溝,二者之間有并行道路三條,即延陵東司馬門道的主道與輔道。
主道位于中部,對應延陵陵園東門址中間門道,殘長約180、寬約26~27米。踩踏層距地表深0.5~0.6米,黑褐色層狀,土質堅硬,包含灰炭屑、沙粒等,厚約0.1~0.15米。北輔道位于北壕溝南側,南距主道約25米,殘長約832、寬約7~19米。踩踏層距地表深0.5~1米,黃褐色層狀,土質堅硬,厚約0.05~0.1米。南輔道位于南夯墻北側,北距主道約28~30米,殘長203、寬約6~8米。踩踏層距地表深0.5~1米,黃褐色層狀,土質堅硬,厚0.05~0.1米。
西司馬門道殘長約489、寬約93米。其北側為夯墻,南側為壕溝,二者之間發(fā)現少量踩踏路面,應為延陵西司馬門道。
北司馬門道勘探長度1044、寬約97米。道路兩側各有一道壕溝,其間發(fā)現道路三條,即北司馬門道的主道與輔道。
除上述道路外,延陵陵園內、外還有多條道路,帝陵與其周邊的建筑之間,相鄰近的建筑之間,后陵與帝陵之間,后陵與祔葬墓之間,祔葬墓與祔葬墓之間均有道路相通。陵園外墻、內外壕溝之間也有道路連接。這些道路構成延陵陵園完備的道路系統。
延陵陵園外調查、勘探共發(fā)現陪葬墓36座,大都沿司馬門道兩側分布,其中南司馬門道兩側最集中,東司馬門道、西司馬門道兩側也有分布。這些墓葬大多存有封土,封土形狀多為覆斗形、圓丘形。墓葬規(guī)模大小不一,墓道朝向以南向、東向者居多。有的墓外圍夯土墓園,有的發(fā)現門闕,有的墓附近堆積板瓦等建筑材料,推測墓園內有祠堂等與祭祀相關的建筑。陪葬墓主的身份應該是當時的貴族或高級官吏及其家族。
在本次調查和勘探過程中,采集了大量的實物標本。主要為瓦當、筒瓦、板瓦、鋪地磚、空心磚、下水管道、草拌泥墻皮等建筑材料以及陶質的生活器皿如燈、罐、甑等殘片?,F將與遺址關系密切的建筑材料介紹如下:
1.云紋瓦當 10件。據紋飾的不同分為5型。
A型 3件。標本祔葬墓M14 : 6,兩組垂直相交的復線將當面四等分,內區(qū)各小區(qū)飾三角紋,外區(qū)各小區(qū)內飾一組卷云紋。當背有抹光痕。殘存12厘米長的附接筒瓦,瓦內布紋,瓦外為素面。殘徑15.5、厚1.6~2、邊輪寬0.9~1.3厘米(圖七,1)。
B型 2件。標本祔葬墓M5 : 5,當心圓外圍連珠紋,兩組復線將當面四等分,內各飾一組卷云紋。當背有切割痕和抹光痕。殘徑12.9、厚2.3、邊輪寬1.1厘米(圖七,2;圖一一)。
C型 2件。標本祔葬墓M5 : 1,當心圓外圍連珠紋,四組復線將當面四等分,內各飾一組卷云紋,外圍一周菱形網格紋。當背有抹光痕。殘徑14、厚2.1、邊輪寬0.8厘米(圖七,4)。
D型 1件。標本祔葬墓M5 : 2,當心圓外圍連珠紋,四組復線將當面四等分,內各飾一組卷云紋,外圍一周菱形網格紋。當背有抹光痕,當心有指窩痕。殘徑為13.7、厚2.1、邊輪寬1.4厘米(圖七,5;圖九)。
E型 2件。標本1號遺址 : 19,當面殘存卷云紋的極少部分。瓦當邊輪外有繩紋。最大塊徑14、厚1.3、邊輪寬0.7厘米(圖七,3)。
2.文字瓦當 36件。有長生無極、長樂未央兩種。
(1)長生無極瓦當 33件。標本1號遺址 : 33,當心圓突外圍連珠紋,長、極兩字較完整。當背抹光并印有模糊的繩紋。直徑17.5、厚2.4、邊輪寬1.2厘米(圖七,6;圖一〇)。
(2)長樂未央瓦當 3件。標本10號遺址 : 1,泥質灰陶,火候較高,經火燒現為紅褐色。殘當面由二周同心圓分為內外二區(qū),內區(qū)僅留一枚乳釘紋,外區(qū)以復線等分為四個扇面形區(qū)間,四篆字分置其中。直徑18.2、厚2.1、邊輪寬1.6~1.9厘米(圖七,7)。
圖七 瓦當拓片
3.筒瓦 7件。有粗、細繩紋兩種。
A型 3件。標本1號遺址 : 2,泥質灰陶,火候較高。壁厚,方唇沿微上翹,瓦外側飾細直繩紋,內側為布紋。瓦外兩側有切割痕。瓦殘長50、最寬處17.2、壁厚1.3、唇長5厘米。繩紋帶長17、距瓦唇3、紋寬0.3厘米(圖一五)。
B型 4件。標本1號遺址 : 24,泥質灰陶,火候較高。壁厚,唇較長,唇沿上翹,瓦身外側中部飾粗直繩紋,內側為布紋。瓦從內側切割。殘長39、寬15.5、壁厚1.5厘米。唇長5厘米(圖一六)。
4.板瓦 3件。標本2號遺址 : 11,泥質灰陶。瓦外飾斜向粗繩紋帶,局部有抹壓痕,繩紋寬0.7厘米。瓦內壁極少部分有模糊的細繩紋帶。瓦從內側切割,切痕較窄,寬約0.4厘米。殘長30、寬27、厚2.1厘米(圖八,4)。
5.鋪地磚。分小方格紋、幾何紋、素面三種。
(1)小方格紋鋪地磚 3件。標本3號遺址 : 2,泥質灰陶,模制。正面小方格紋,磚背素面。殘長17.7~20、寬約14~17、厚約4.5~5厘米(圖八,6)。
(2)幾何紋鋪地磚 3件。標本南門闕遺址 : 1,泥質灰陶,正面飾陽線回形紋和幾何紋圖案,圖案為四組,對角紋飾相同,磚背素面。殘長24、殘寬21、厚5厘米(圖八,5)。
圖八 封泥、磚瓦拓片
(2)素面鋪地磚 1件。標本1號遺址 : 23,一角略殘,基本呈正方形。素面,表面有大量土垢。長35、寬34.5、厚約4.8厘米。
6.空心磚 延陵范圍內采集到不少空心磚,依圖案可分為四神紋、幾何紋、素面等幾種。
(1)白虎紋空心磚 8件。泥質灰陶,模制,有陽線紋飾、半浮雕紋飾兩種。標本3號遺址西 : 3,殘塊,正面殘存圖案為虎的嘴部和草葉紋。殘長19、寬20、厚約5.5厘米(圖八,8;圖一二)。標本3號遺址 : 19,表面有白色顏料痕跡。殘留陽線虎身及兩爪圖案。殘長26、殘寬16、厚5.5厘米(圖八,2)。標本3號遺址 : 24,內壁印有草簾壓痕,表面呈白色。殘留淺浮雕虎腹部圖案。殘長28、殘寬20、厚約3.5~4.5厘米(圖八,7)。
(2)玄武紋空心磚 7件。泥質灰陶,模制,有陽線紋飾、淺浮雕紋飾兩種。標本3號遺址 : 1,殘存陽線玄武背部及兩足圖案,頸部可見蛇身的一段。殘長20、寬16.5~20、厚約5.5厘米(圖八,9;圖一三)。標本3號遺址 : 16,殘存淺浮雕烏龜腿爪尾巴。殘長30、殘寬28、厚10、壁厚4~4.5厘米(圖八,12)。
圖九 云紋瓦當(祔葬墓M5:2)
圖一〇 長生無極瓦當(1號遺址:33)
圖一一 云紋瓦當(祔葬墓M5:5)
圖一二 白虎紋空心磚(3號遺址:3)
圖一三 玄武紋空心磚(3號遺址:1)
圖一四 方格紋空心磚(早期漢墓M2:11)
圖一五 A型筒瓦(1號遺址:2)
(3)朱雀紋空心磚 7件。泥質灰陶,模制,有陽線紋飾、淺浮雕紋飾兩種。標本3號遺址 : 15,殘存陽線朱雀爪子圖案。殘長36、殘寬9~10.5、壁厚3~4厘米(圖八,11)。標本3號遺址 : 18,殘存半浮雕羽毛狀圖案。殘長21.5、殘寬12、厚3.3厘米(圖八,10)。
(4)青龍紋空心磚 1件。標本3號遺址 : 22,泥質灰陶,模制,內壁不平整,有手抹痕。殘存正側兩面,均飾半浮雕的龍紋圖案。殘長13.5、殘寬9、厚10、壁厚3.5厘米(圖八,13)。
(5)回字紋空心磚 1件。標本3號遺址 : 6,泥質灰陶,模制,內壁不平整,有手抹痕和繩紋。正、側兩面飾陽線“回”字紋。殘長21、殘寬17、殘厚10、壁厚3.5~4.5厘米(圖八,14)。
圖一六 B型筒瓦(1號遺址:24)
(6)方格紋空心磚 8件。泥質灰陶,模制。紋飾不盡相同。標本祔葬墓M5:8,泥質灰陶,殘存部分為空心磚之側面,主紋飾內凹方格紋,方格紋內套圓泡紋裝飾,以戳壓的菱形紋帶相間隔。內壁凹凸不平有手壓痕。殘長12、殘寬4~8、厚17、壁厚4~5厘米(圖八,1)。標本西部早期漢墓M2 : 11,空心磚一端殘塊,存三面。正面云雷紋和圓泡紋間隔排列,外邊沿飾一周菱形紋帶。側面一端有菱形紋,另一端為素面。內壁不平整有手壓痕。殘長22、殘寬23、殘厚12、壁厚3.5~4厘米(圖八,17;圖一四)。標本10號遺址 : 3,為空心磚的一角,正面存內飾 “卐”字的方格紋,邊沿和反面均飾按壓的菱形紋圖案,側邊和頂端為素面。磚內壁不平整,有手抹痕。殘長14、殘寬7~14.5、厚12厘米(圖八,15)。標本西部早期漢墓M2 : 10,殘存空心磚之側面,飾凹陷菱形方格紋內套圓圈紋,兩個菱形方格相接處上下各飾一組凹陷圓窩乳釘連珠紋,磚兩側各飾壓印菱形網格帶。正、背兩面的一面有麻點紋,另一面為素面。磚內側不平整。殘長19、殘寬8.5、厚19、壁厚4.5~5.5厘米(圖八,16)。
圖一七 “□庫”封泥(1號遺址:25)
(7)素面空心磚 3件。泥質灰陶,模制。外壁素面,內壁不平整,有手捏痕跡。標本3號遺址 : 7,殘存兩個面,均為素面,其中一側面殘留有半圓形孔,孔殘徑5厘米,磚殘長15.5、殘寬13.5、殘厚11、壁厚3.5~4厘米。
7.封泥 1件。標本1號遺址中部探孔提取 : 25,泥質,殘存約二分之一。正面平面戳印二字,為隸書“□庫”。背面圓鼓光滑。殘長約2.2、寬2、厚1.2厘米(圖八,3;圖一七)。
1.漢成帝延陵名位
清代以來陜西巡撫畢沅、教育部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王子云[2]、西北大學教授李建超[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杜葆仁[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院劉慶柱、李毓芳[5]、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6]和咸陽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岳起及劉衛(wèi)鵬[7]等先后根據東漢班固《漢書·成帝紀》[8]、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9]等歷史文獻及相關調查、勘探、研究成果,認定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鎮(zhèn)嚴家溝、馬家窯村附近的大型覆斗形封土墓是西漢第九位皇帝—漢成帝的陵墓。
此次大遺址考古調查和勘探發(fā)現的略有變化的東西向長方形外陵園、相對獨立的帝陵陵園和后陵陵園、東西向“亞字形”的墓穴、大量的祔葬墓、成系統的建筑組群(陵廟、寢園、園寺吏舍、園省、夫人居址等)、縱橫交錯的道路網及出土的一件西漢中晚期隸書“庫”字殘封泥和多件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空心磚等等,又一次從歷史文獻和田野考古實物資料兩個方面確認漢成帝延陵名位的真實性無可置疑[10]。
2.漢成帝延陵陵園平面形制
西漢帝陵陵園的平面形制,總體為矩形。早期的漢高祖長陵和漢惠帝安陵陵園平面接近方形;到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陵園平面基本確立為東西向長方形;自漢元帝渭陵開始,其陵園東西與南北的長寬差距縮小,似有向方形或南北向長方形轉化的趨向。
漢成帝延陵東西長1820、南北寬1534米,與西漢中期的漢景帝陽陵(東西長2048、南北寬1380米)[11]、漢武帝茂陵(東西長2080、南北寬1390米)有一定差距;與西漢晚期的漢元帝渭陵(長1775、寬1617米)[12],特別是漢哀帝義陵(東西長1857、南北寬1540米) 較為接近,符合當時帝陵規(guī)制。
與其他漢代帝陵均為規(guī)整的東西向長方形相比,漢成帝延陵西北角內收、東南角外凸,形成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怪異的平面形制。形成原因:第一,漢成帝延陵的東側原有戰(zhàn)國晚期秦王陵園一座,近三百年前的秦王陵雖已破敗不堪,但遍地的瓦礫、殘斷的墻垣、特別是依然高聳的陵冢迫使?jié)h成帝延陵陵園的東垣墻只能向西退避。第二,漢成帝延陵西北側有時代略早的先帝—漢昭帝平陵的陪葬墓若干。陪葬墓的級別雖然和皇帝不能比擬,然在“以孝治天下”的年代,先帝陵的總體格局是絕對不能破壞的,延陵的西北角也不得不忍痛割愛。
“因天性,據真土,處勢高敞,旁近祖考”[13]使?jié)h成帝最初選陵址于咸陽原西漢陵區(qū)、其父漢元帝渭陵的西南(今址);東側原有的戰(zhàn)國晚期秦王陵園和西北側時代略早的先帝—漢昭帝平陵的陪葬墓制約了延陵既定的東西向長方形平面形制,成就了漢成帝“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14]階段性美譽?!案]將軍竹園在延陵陵廟之南”,“恐犯蹈之,故言作陵不便”[15]的避重就輕,和“樂霸陵曲亭南”[16]的個人喜好成為漢成帝在長安城以東的新豐縣戲鄉(xiāng)步昌亭附近重建壽陵—昌陵的理論根據;而昌陵工程量巨大造成的“國家罷敝,府藏空虛”[17],“卒徒蒙辜、死者連屬、百姓罷極,天下匱竭”[18],最終導致了昌陵的中途廢棄、延陵的重新啟用和“西北缺,東南補”大致面積相當的特殊形制。以上就是我們對漢成帝延陵特殊平面形制形成原因的簡略解讀,也是我們對漢成帝帝陵營建歷史軌跡的大致勾勒。
3.延陵的形制要素與布局
根據考古勘探資料可知,延陵的形制要素與西漢晚期的渭陵、義陵基本一致,由封土、墓穴、兩重陵園、門闕、寢園、陵廟、園寺吏舍、外藏坑、祔葬墓、道路、陪葬墓等構成,比西漢中期的陽陵、茂陵等減省了陵邑。
延陵陵園的布局基本以帝陵陵園為中心,以帝陵東南西北四條神道為軸線大致分為六個區(qū)域:帝陵陵園、皇后陵園、東南部建筑遺址區(qū)、東北部建筑遺址區(qū)、祔葬墓園區(qū)、西南區(qū)。與陽陵、茂陵、渭陵、義陵等相比,出現了:(1)帝陵陵園南移;(2)后陵陵園西遷;(3)祔葬墓園由漢武帝茂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的東北角移位到西北角;(4)園寺吏舍或園省等管理用建筑改設在東南角等四個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動因除帝陵陵園南移可能與渭陵帝陵陵園偏南或有一定繼承關系外,其它均應與其“西北缺,東南補”的特殊平面形制有關,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變通的結果,一種新的格局。
注釋
[1]班固.漢書:外戚傳(第97卷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王子云.漢代陵墓圖考[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7.
[3]李建超.成國渠及沿線歷史地理初探[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7(4).
[4]杜葆仁.西漢諸陵位置考[J].考古與文物,1980(1).
[5]a.劉慶柱,李毓芳.西漢諸陵調查與研究[C]∥文物資料叢刊(第六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b.劉慶柱,李毓芳.西漢十一陵[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6]王建新.西漢后四陵名位考察[C]∥古代文明(第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7]a.劉衛(wèi)鵬,岳起.陜西咸陽市西漢成帝延陵調查記[J].華夏考古,2009(1).b.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帝陵鉆探調查報告成帝延陵(第2章9節(ji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8]班固.漢書:成帝紀(第1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9]酈道元.水經注:渭水[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10]焦南峰.漢成帝延陵名位考定[J].考古與文物,2019(4).
[11]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陽陵田野考古資料。
[12]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漢元帝渭陵考古調查、勘探簡報[J].考古,2013(11).
[13]班固.漢書:陳湯傳(第7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4]班固.漢書:劉向傳(第3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5]張澍.三輔舊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6]同[13].
[17]同[13].
[18]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