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愛蘭
(長治學院 沁縣師范分院,山西 長治 046400)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里程碑,其文學價值十分高,對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作家雨果以深刻真摯的感情來對美與丑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進而成功塑造出一系列具有鮮明個性的故事人物形象,并且將作者自己在《<克倫威爾>序言》中提出的“美丑對照”原則運用到極致。他不僅對中世紀宗教的虛偽性進行了批判,還深刻揭露出當時封建統(tǒng)治的昏庸黑暗。本文主要研究該作品中美與丑的體現(xiàn)。
《巴黎圣母院》是作家雨果所作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義題材小說,其主要是通過借助歷史題材來反映出現(xiàn)實生活狀態(tài),此作品的背景是中世紀時期封建制度的巴黎,描述發(fā)生于十五世紀法國的故事[1]。在小說中,對中世紀巴黎的風貌,尤其是對巍峨的圣母院進行了細致的描繪,說其是中世紀的巴黎心臟,是封建國家的權(quán)威象征,同時在情節(jié)上卻為所有矛盾匯合點。作者雨果從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主義出發(fā),對封建王朝的上層社會相關(guān)人士的丑惡進行了揭露,同時,還通過浪漫主義手法對一流浪漢所聚居的乞丐王國進行了虛構(gòu),對下層平民高尚的品德進行了描繪贊揚。作者運用其浪漫主義美丑對照的手法,將善惡、美丑、崇卑通過對照進行了鮮明的呈現(xiàn),同時作者對故事的時間、發(fā)生的環(huán)境、故事的情節(jié)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夸張,進而呈現(xiàn)出強烈對比的效果。
1.人物外貌與內(nèi)心美與丑的對比
在作品中,名為愛絲梅拉達的女主角是一位熱情可愛與美麗善良的少女,她為了救名為甘果瓦的詩人,沒有絲毫猶豫的和當時兩人還陌生的甘果瓦成為名義夫妻,且還不計前嫌在刑場上為卡西莫多去送水,對愛情十分忠貞,體現(xiàn)出了自身的美與善,實現(xiàn)外表美以及心靈美的有效統(tǒng)一,也體現(xiàn)出作者理想的真善美[2]。
而作品中的卡西莫多,代表了外丑內(nèi)美形象,他集合人們想得到和想不到的一切丑陋于一身,但是在他那奇丑無比的外表下,卻有著一顆知恩圖報和善良淳樸美好的心靈,他對愛絲梅拉達的愛是永恒且執(zhí)著的。但是弗比斯盡管英俊非凡,卻是一位逢場作戲和虛偽自私的軍官,和卡西莫多比較,空虛且輕浮使弗比斯所謂的愛情變得廉價而可悲。
2.人物自身行為美和丑的對比
在作品中,名為弗羅洛的副主教,原本為一位富有愛心和熱愛知識的年輕人,十分謙虛且求學若渴,收養(yǎng)了丑陋棄嬰卡西莫多,正是由于人性美讓他成為了受人信任和尊敬的人,但是后來于靈魂和人性掙扎中逐漸成為宗教禁欲主義犧牲品,進而因愛生恨導(dǎo)致不相信神圣愛情,對世間美好事物進行仇視,對愛絲梅拉達不斷迫害,正是嫉妒與邪惡的占有欲對其靈魂進行了扭曲,讓他最終變?yōu)榈烂舶度缓托皭撼舐娜薣3]。另外,在起初卡西莫多被人們稱作“野獸”和“魔鬼”,其聽命弗羅洛對愛絲梅拉達進行劫持,但在刑場上卻得到了愛絲梅拉達幫助后感化,之后陷入愛情成為正義感之人,并顯出其具有的人性美。
1. 愛絲梅拉達和弗羅洛美丑對比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的愛絲梅拉達和弗羅洛間鮮明的對比,是其體現(xiàn)美與丑以及善與惡的代表。愛絲梅拉達美麗善良、可愛熱情,同時還具有正義感和同情心,心靈和外表都十分美麗,雖然她到處在流浪,在生活上也比較悲慘,但若別人存在不幸,她就會竭盡所能對別人進行幫助。她是純潔美麗且散發(fā)圣光的天使,但如此完美的天使卻慘死于封建社會的專制下。
作品中的弗羅洛盡管表面上不錯,但卻是陰險毒辣的,他往往為歡樂的氛圍添加恐怖的陰影、為光明的環(huán)境罩上沉重的陰影,盡管他披著神明的外衣,但內(nèi)心卻是充滿靈肉情欲。他對所有能夠引起人欲念的東西十分痛惡,但看到了青春美麗的愛絲梅拉達,就開始像幽靈一樣用盡手段去追逐她,在他通過引誘沒有達到目的時,就采取了劫持的卑鄙手段,而在劫持失敗后就要實施迫害,甚至還當眾逼迫愛絲梅拉達,在遭到了她斷然的拒絕后,用黑袈裟將其掩護并殺害。弗羅洛的人物形象不僅體現(xiàn)出宗教具有的黑暗和虛偽,還呈現(xiàn)宗教的禁欲主義以及封建專制具有的罪惡。愛絲梅拉達體現(xiàn)極致美,弗羅洛體現(xiàn)魁首惡,通過兩者人物的美丑對比,讓讀者時刻體會到丑和美是彼此存在且相互襯托的,這樣美者愈美,丑者愈丑[4]。
2.加西莫多和弗羅洛的美丑對比
對于加西莫多和弗羅洛的美丑對比主要體現(xiàn)在兩人對愛絲梅拉達具有的愛上。故事中的加西莫多為弗羅洛所收養(yǎng)的孤兒,其長相奇丑無比。盡管加西莫多外表非常丑陋,但其內(nèi)心卻十分善良,他對待有養(yǎng)育之恩的弗羅洛就像對待上帝一樣,為弗羅洛不惜對愛絲梅拉達劫持而受酷刑;在愛絲梅拉達命在旦夕時,其奮不顧身去劫法場;在知道弗羅洛對愛絲梅拉達陷害時,其義憤填膺的把養(yǎng)父推下了鐘樓等。盡管加西莫多的外表最丑,但心靈十分美,通過加西莫多的形象塑造讓人得出衡量美的正確標準。
與加西莫多的純潔以及深沉的愛相比,弗羅洛的愛則是一種純粹的自私性的占有欲望,他為了得到愛絲梅拉達,不惜采用了引誘、劫持和脅迫等下流手段,在這些都不能奏效時,他就用毀滅變態(tài)的心理對愛絲梅拉達進行誣陷,把她推向了斷頭臺,他的這種愛是自私的和變態(tài)的。以上兩種愛產(chǎn)生了鮮明的對比,給予讀者強烈的心靈和思想沖擊[5]。
3.愛絲梅拉達與弗比斯的美丑對比
在作品中,愛絲梅拉達與弗比斯兩者間的美丑對比是通過他們對待愛情不同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出來的。前者將愛情之樹種在心間,她對救她的弗比斯十分愛慕,進而不顧一切的愛上他,但是弗比斯卻不愿與她結(jié)婚,而她卻是心甘情愿的成為他的情婦。為了愛情,她丟失自我和放棄生死,對所愛忠貞不渝。與愛絲梅拉達不同的是,弗比斯盡管擁有漂亮的外表,他的內(nèi)心和精神卻是自私和空虛的,他通過卑鄙手段獲得愛絲梅拉達之愛,但又嫌棄她。在明知愛絲梅拉達被誣陷后,也不為她出庭作證,且?guī)巳サ教幾ニ阉斉踪u于憲兵隊,并眼睜睜的看她被送到絞刑架。這充分體現(xiàn)出了他是卑劣小人的面貌,呈現(xiàn)出上流社會的紈绔子弟和花花公子之態(tài)[6]。兩人之間的愛,是不對等的愛,正是弗比斯的丑陋之愛,襯托出愛絲梅拉達愛的純真和執(zhí)著。
4.愛絲梅拉達和甘果瓦美丑的對比
愛絲梅拉達的美麗和善良受到民眾喜愛和敬重,無論人是多么的兇狠,在看到她時都會變得和善開朗。名為甘果瓦的流浪詩人,為追求她而誤入了“奇跡王朝”,按照窮人的法律規(guī)定,對擅闖到乞丐區(qū)域之人要進行處死,但若有女人會愿意嫁他,就可免除一死,而愛絲梅拉達為了救他就和他成為名義上的夫妻。愛絲梅拉達為救一個和自己不相干之人而舍棄了自己的名譽,這體現(xiàn)出了她的人道主義以及同情心。而甘果瓦卻是貪生怕死的,盡管有文人的外表,但是靈魂卻是十分庸俗,不感恩愛絲梅拉達救他,在愛絲梅拉達被陷害入獄后,還對她背叛,并且在弗羅洛的脅迫下,帶著愛絲梅拉達全部的財產(chǎn)走掉。作品通過甘果瓦貪生怕死和愛絲梅拉達舍身相救進行對比,更好地體現(xiàn)了美丑。
在《巴黎圣母院》作品中,借助相應(yīng)的寫作背景來對其存在的丑惡進行了呈現(xiàn),在法國路易十一統(tǒng)治期間,不管是政權(quán)還是宗教,多是呈現(xiàn)出相互勾結(jié)的社會狀態(tài),并且監(jiān)獄以及絞架在法國到處都是,不管是國王和市長,還是貴族與法官都表現(xiàn)出驕橫殘暴姿態(tài),這些人和人民也是處處作對,對下層的人民進行侮辱、迫害和鎮(zhèn)壓。而作者雨果在作品中則是塑造出諸多和此類上層社會人士具有鮮明對比的美麗且善良的勞動人民,如“奇跡王朝”內(nèi),襤褸衣衫的平民、流浪者以及乞丐等,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互助互愛的氛圍,他們?yōu)榱藸I救同自己生死患難的兄弟姊妹,就不顧一切的對封建王權(quán)實施進攻,和法國統(tǒng)治階級展開英勇的戰(zhàn)斗[7]。作者借助下層人民身上所發(fā)生的悲慘遭遇,來對法國封建王朝的殘暴行為實施揭露,且通過統(tǒng)治階級呈現(xiàn)出的冷酷虛偽來對下層人民身上所散發(fā)出的正義感進行襯托,進而呈現(xiàn)出路易十一所暴虐統(tǒng)治的王國和團結(jié)友愛的“奇跡王朝”之間的鮮明對比。
此作品本身呈現(xiàn)出悲劇性的色彩,而作者在其悲劇情節(jié)內(nèi)卻是插入了一定喜劇性的場面,不僅使小說的情節(jié)更加的曲折跌宕,還讓作品呈現(xiàn)出戲劇悲喜交織之效果。這在作品中的體現(xiàn)也是比較多的,如愛絲梅拉達是在熱鬧表演的場合出場的,其出場時具有熱鬧的氛圍,和其悲慘的結(jié)局就呈現(xiàn)出鮮明性對比;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有時厄運臨頭,但卻又是在絕處而逢生,于絕望中同生母意外的相認,但僅僅只是短暫的團圓就變?yōu)橛绖e之痛;還有窮詩人誤入“奇跡王朝”的故事以及聾子法官在對聾子進行案件的審理等,不僅使作品劇情更豐富,也呈現(xiàn)出鮮明的美丑對照[8]。
綜上所述,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通過對人物自身、人物形象間以及情境場景等的美丑對比,既揭露出封建統(tǒng)治的殘暴性,也體現(xiàn)了對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贊美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正是美丑對比和人道主義的提倡賦予此作品深厚的內(nèi)涵和文學價值,使其成為經(jīng)典,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