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寬
近日,教育部官網“建議提案辦理”欄目發(fā)布了《關于政協(xié)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1681號(科學技術類108號)提案答復的函》,答復了《關于科技評價過程中改革“四唯”現(xiàn)象如何落地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中涉及教育部業(yè)務的部分內容,《提案》提出了關于取消“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避免各單位惡性競爭引進國字頭“帽子”的建議。教育部認為,各單位惡性競爭引進國字頭“帽子”而忽視引進真正急需的人才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人才的無序流動。此次回復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學術帽子”是社會上大家對科研人員獲得人才專項計劃的別稱。國家部委頒發(fā)的稱為國字頭帽子,省級機關頒發(fā)的為省字頭帽子,發(fā)帽子單位的行政級別越高,地方給予的獎勵越多,帽子的含金量就越高。
不可否認,“學術帽子”承載了很多學者的學術夢想,是“漫漫科研路”上的一盞明燈,引導著廣大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勤鉆苦研。國家依托“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集聚和引進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為建設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了科技支撐。然而,近年來,受市場經濟短期逐利思維的影響,“以帽取人”“唯帽子論”的人才評價理念不斷向各地方蔓延,很多高校不深入考察人才實際科研能力,簡單根據帽子多少“論英雄”;部分企業(yè)在應付上級檢查時候,借“帽子專家”充做形象代言人,提升企業(yè)所謂的“核心競爭力”,極大地損害了國家人才計劃的學術公信力,扭曲了人才計劃的初衷。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大家如此熱衷于搞“帽子工程”?表明上看,這是因為人才計劃的導向錯位、激勵過度所致,實際上反映了我國科研評價體系仍過于單一化,科研人才領域還存在低層次競爭和無序流動現(xiàn)象。國家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初心是為了激勵科研人員從事研究工作,為高層次科研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我們要堅定地認識到人才計劃對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作用,區(qū)別看待“學術帽子”和“科研貢獻”,多措并舉,讓人才帽子回歸學術本位,讓學術頭銜回歸創(chuàng)新本源。
首先,我們應該加強人才計劃的過程管理。加快人才靜態(tài)評價向動態(tài)評價轉變,建立高層次人才“科技身份證”制度,完善人才發(fā)展的“過程—結果”循環(huán)反饋機制,及時跟蹤人才發(fā)展動態(tài),對不滿足評價條件的取消入選資格;其次,建議構建多元化的學術評價機制。淡化行政力量對人才計劃評價結果的影響,建立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結合用人單位反饋、成果產業(yè)化價值、同行學術能力評估等方面,綜合評價人才科研水平;最后,還需要引導高層次人才有序流動。建立國家人才發(fā)展全局觀,推動國內人才有序流動,建立以科研為核心的高層次人才管理辦法,對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破壞地方科研生態(tài)的科研人員給予誠信處罰。
新時代呼喚創(chuàng)新人才,而有些“帽子”的選拔、評價機制卻未做到與時俱進。評選人才計劃的根本標準應該是創(chuàng)新能力和潛力,不能簡單地以“帽”取人,要不唯論文、職稱、學歷論英雄,從源頭上引導科研人才不再搶“帽子”。
12月13日,晉中市靈石縣第五幼兒園的孩子們在該園科技館體驗日月地三球儀。學生們通過聽、看、親手操作等,在互動中近距離地感受科學魅力,在體驗中激發(fā)科學興趣。 ■ 科學導報記者梁晶 通訊員梁梅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