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鴻燕
為了構建培養(yǎng)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高效課堂,筆者采用“動態(tài)合作課堂”的教學方法,以“對話”為線索,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師、生、文互動對話。筆者以《桃夭》課例研究為例談如何通過構建“動態(tài)合作課堂”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新古詩文教學的課堂模式。
一、經典不變,解讀新見
為了實現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筆者將《桃夭》一課確立為跨越千年的對話,教學目標設為:聯系上下文,掌握作品中出現的關鍵字詞,解讀其在文章中的意思;理解比興的表現形式,掌握重章疊唱的藝術手法;學習掌握吟誦的表現技巧;深入剖析文化意義,了解古老文字中的道德文化意義,并賦予新的含義。
其中,掌握關鍵字詞,解讀其在文中的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了解《桃夭》中的道德文化意義,同時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見解,賦予桃夭新的含義是本課的難點。
設立這樣的教學目標旨在從文字、文學、文章、文化四個方面引導學生深入對話桃夭,感受古老文字淳樸中透露的文化,同時用學生青春的思維去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既能夠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又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當代文化。
所以筆者采用動態(tài)合作課堂的教學方法,將學生放在主要地位,引導學生與古詩文互動,與同學互動,與教師互動,用學生的思維與表達去推動教學實踐的發(fā)展。
本次課所授班級是一個陌生班級,在上課前十分鐘筆者和學生初次見面,并且學生在課前也不知道本次上課的內容是什么,所以在環(huán)節(jié)設計時筆者將這種陌生轉換為了一種神秘,以“跨越千年的對話”為線索,讓學生與文字、文學、文化對話,去逐漸感受《桃夭》的美。
二、動態(tài)合作,互動課堂
動態(tài)合作課堂是戴智敏網絡名師工作室團隊一直在實踐的教學模式,所謂的動態(tài)合作課堂,我們把它稱為“三次互動,四步課堂”。三次互動是預習時與社會或資料互動;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延伸階段與專業(yè)或社會發(fā)展互動。
四步課堂是預習時要合作探究;導入的時候要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在活動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作為主角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同時在活動階段進行延展,不僅基于課堂,還要拓展到生活、專業(yè)、今后的崗位;在反思階段要強調過程評價。在“三次互動,四步課堂”的指導下,筆者將課堂分為“且聽初吟”“字有道理”“詩有情意”“誦有美意”“吾有心意”五個部分。
1.【預】見,是陌生也是神秘
本次課因為是研討課,筆者以做客教師的身份前往德清某校,學情把握得比較薄弱,為了化解這種陌生帶來的弊端,筆者在初次互動預習時與社會或資料互動中做了一些手腳,將上課內容保密,在課前十分鐘下發(fā)課文和導學案例,同時將課文部分字詞用古漢字的方式書寫,如圖1所示。
學生因時間緊而更加熱烈地互動,同時出于對陌生字的好奇,會互動討論和思考這些字詞。配合教師的注解和導學案例,學生在預習時與資料的互動真正落到了實處。
2.且聽初吟吟《詩經》,別樣風采進課堂
該環(huán)節(jié)作為課堂導入,筆者引導學生與《詩經》對話,回憶學過的《詩經》里的課文。筆者選擇吟誦的形式導入課堂,為學生吟誦《蒹葭》一文,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以一種“沒聽過的詩經”為課堂“沒見過的詩經”做出了鋪墊。吟誦作為傳統的誦讀方式,是中國古詩文的活態(tài),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吟誦不僅能夠讓學生記得牢,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在合適的古詩文情境中進入課堂。
3.字有道理析道理,互動表達活課堂
古詩文教學中字詞意思的解讀是常規(guī)教學內容,但也是學生認為最枯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所以筆者巧設“猜字析字”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作為字詞講解的主體,對“華,家,室,葉,人”五個字的意思和上下文內容進行解讀。
在解讀過程中會涉及這個字的意思、前后文關系等方面,小組討論就是對學生獨立思維的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在解讀時基本將字詞“翻譯”出來了,猜字、析字的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彼此合作,師生、生生互動。以下是學生解讀的實錄。
第一小組:這是“華”字,因為這個字長得像棵樹,我們組最初認為這是葉子的葉,或者大樹的樹。但是結合注解提到灼灼是鮮明光艷的樣子,那么應該不是葉和樹,但是我們還是覺得和樹有關,所以我們猜測是花?!队伟U山記》里面學過古代“花”同“華”,所以我們猜測這是一個“華”字。
第二小組:這是“家”字,因為這個字的形狀像是一個屋頂下面兩個人,這兩個人還是一個男的一個女的,一男一女組成了一個新婚家庭,而且這是新婚祝賀詩,所以我們覺得這個應該是祝賀他們夫妻和睦,家庭和美。
第三小組:這是“室”字,我們也認為上面的像是個屋頂,代表著房屋,下面我們也覺得是人,但是一男一女已經被他們確定為了家,那么這個應該不只是夫妻二人了,前面有蕡其實,桃樹都有果實了,那應該是夫妻有孩子了吧。所以我們覺得下面的是夫妻倆,上面的應該是孩子吧,這樣房子底下既有孩子,又有夫妻二人,應該是比家更圓滿的狀態(tài)。教師剛才討論時提醒我們男子有子謂之室,那么我們就認為這個剛好符合,應該是家室的室。
第四小組:這是“葉”,起初我們認為這個像火把,但是桃樹里不可能出現火把,而且注解說蓁蓁是枝葉茂盛的樣子,這個字應該不是枝就是葉,我們又發(fā)現前面兩句詩歌所用的都是花、果,那么到第三句是葉子的可能性比較大。
第五小組:這是“人”,因為這個字很像一個彎腰的人啊,而且室家、家室、家人,在結構上也很符合。
4.詩有情意解詩意,主動思考明章法
在學生順利猜字、析字以后,筆者就“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三句拋出問題:詩經較多使用重章疊唱,讓詩歌朗朗上口,那我們是否可以將三句全部改成“宜其室家”以表達對新娘婚后生活的祝福呢?問題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家、室、人”三者的關系,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見解則是筆者提問的最終目的。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討論,結合對字詞的解讀,他們充分考慮了“花、實、葉”與“家、室、人”三者的對應關系,并且主動解讀出“比、興”手法的使用,充分認識《桃夭》在創(chuàng)作中體現出來的傳統文化意義和道德文化意義。
5.誦有美意學吟誦,東方旋律進教室
課堂到這里,學生對文言和文學有了充分了解,但是對古詩文的教學不能只落實在文本的解讀上,更要落實到文化的傳承和思考。所以筆者設計了“誦有美意”環(huán)節(jié),還原詩歌最初的模樣,引導學生學習吟誦。借助小竅門,將吟誦淺顯的技巧教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張開口、打開心,用心、用情去感受古詩文的美。在吟誦的過程中,學生也落實了課文的背誦,增強了文化積累。
6.吾有心意表新意,新版《桃夭》說認識
詩文不管是載道還是言志都有著時代的印記,《桃夭》一文作為對新娘的祝福,存在著深深的時代烙印,不適合當下時代,強行灌輸千年前的思想也是不現實的。所以結合時代特點,筆者引導學生關注當代文化,思考當今社會下女性的價值,讓他們在思維導圖上寫下“當下女性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以下是學生形成的桃樹型思維導圖。
五分鐘后,學生們對自己眼中的新女性有了新的表達,總體可以分為三類:做精彩的自己;做負責的家庭成員,做有價值的社會成員。在學生有了自己思考的同時,筆者引導學生歸納創(chuàng)作《新桃夭》,要求押韻、符合意思,學生最終創(chuàng)作出來的《新桃夭》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佳人。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國。
三、對話千年遇《桃夭》,動態(tài)合作育素養(yǎng)
本課從識字、解詩、明手法起,以學生彼此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動態(tài)合作的形式解讀經典古詩文,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文字,在活動中發(fā)現、體驗、鑒賞、吟誦古詩詞的美。在對話中從千年前走到了現在,引導學生討論思考,既傳承優(yōu)秀文化,又思考當代文化,對《桃夭》進行再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同時又讓學生在討論、評點中聯系生活經驗記錄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
古詩文的動態(tài)課堂,引導學生閱讀并了解作品內容,體會其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落實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在動態(tài)合作課堂的教學方法指導下,筆者開展了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教學研究,充分認識到古詩文的教學應該“耕耘哪里”“如何播種”“如何收割”,最終引導學生克服畏懼,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熠熠閃光和與時俱進,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作者單位:紹興市職業(yè)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