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影響,師生都是一種傳統(tǒng)機械式的“死教”與“死學”,形成了一條教師向學生單向灌輸知識的“傳送帶”,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今,人們已深刻認識到這種“古老”教學方式的弊端,尤其高校教育更多地強調要教給學生正確看待問題、獨立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顯然已經落伍。根據(jù)日常教學經驗,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往往容易被個別性格活潑、學習成績優(yōu)秀、思維活躍的學生吸引,不由自主地將關注重點偏到這部分學生身上,而那些性格內向、表現(xiàn)欲較低、學習動機弱的學生群體總是很容易被忽視,這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整體把握和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而充分的師生互動或“翻轉式”課堂教學的優(yōu)點在于:可最大程度提高學生注意力,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與幫助,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存在感與自信心,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贊揚與肯定,就容易產生向上的動力,有利于變身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公”。整個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自我展示與“說話”的機會,教師學會聆聽和理解學生,課堂教學就會有的放矢,學生了解和領會了教師的意圖,就會朝著教師預期的方向努力,師生雙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獲得默契和成就感,有益于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和意義,真正發(fā)揮出教育的喚醒、感染、鼓舞、陶冶作用。
(1)院校對于教師課堂教學的管理規(guī)定,某些程度上限制著教師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學院出臺的教師課堂行為要求、教案與板書的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用等規(guī)定,可能會導致教師在備課與實際教學中,畏首畏尾、循規(guī)蹈矩。久而久之,教師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幾乎全是一個“模板”,喪失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甚至失去人格魅力與課堂吸引力,學生上每門課都感覺老師基本都是一個“套路”,容易產生怠倦感與審美疲勞,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再比如,課堂行為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保持站立講課,這固然是對教師為人師表、良好形象的一種塑造,但同時也會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不平等感,不利于師生課堂互動。尤其對于大學生而言,拉近與他們的心理距離,獲得信任與好感尤其重要,而有時教師坐著講課則容易給學生一種親和力,特別是在某些互動性極強的課程中,師生圍坐在一起,在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去學習,有助于將師生互動的效能發(fā)揮到最大。在實際教學中還發(fā)現(xiàn),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中的某些條條框框、具體細則要求,并不適用于所有課程。然而,教師往往為了符合要求,不得不去生搬硬套,被迫改變自己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做不到與學生充分地互動,不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2)教師找不準角色定位,良性的師生關系未能建立。國外關于師生關系的探討由來已久,外國學者早在1990年的研究中便指出:當學生與教師具有良好的關系時,會出現(xiàn)更加積極的學習行為。師生關系不僅影響到教師行為,對學生學習行為也會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更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并表達自己的意見,對課堂作業(yè)表現(xiàn)得更有興趣,更加尊重他人,遵守規(guī)則,并且善于與他人合作,表現(xiàn)出更積極的社會行為。由此可見,課堂師生關系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對學生自尊、合作等社會行為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現(xiàn)實中的情況卻是:有些教師找不準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未能與學生建立起有效溝通對話渠道,與學生關系一般,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與喜愛程度較低,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的配合度也相對較低,雙方良性互動沒有形成,“教”與“學”的合力效應也無法發(fā)揮出來。
(3)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根深蒂固,教師仍然找不對方法。盡管大多數(shù)教師已經認識到課堂教學(尤其高職院校)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在實際教學課堂中,一些教師仍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殊不知理論知識是學以致用的,如果沒有在實踐中鍛煉,那么學生不可能將所學熟練應用到實際工作情境當中,那么學習將是無用的。若想實現(xiàn)課堂教學改革就要摒棄“教師灌輸式”老舊教學法,采用新型“互動式教學法”,教師要精心策劃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加入互動。雖然很多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實踐,但還是有很多教師由于對新穎的教學方法不了解、對所帶課程和專業(yè)知識體系認識度不深、對新型教學方式與手段不熟悉等原因,未能設計出充分激發(fā)起學生興趣的互動活動。
(4)學校硬件條件的限制,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未充分發(fā)揮作用。根據(jù)《地平線報告》近三年來反復提及的“學習空間重構”概念,我們不難預測未來教室的設計將不再是以教師為主的講座式空間,便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團隊展示、自主學習的多樣化悠閑空間將占據(jù)主流。未來趨勢是要重新定義物理校園空間,這也是課堂教學改革,增強課堂師生互動的必然舉措。而現(xiàn)實情況是我們的教室多數(shù)依然是過去幾十年傳統(tǒng)教室的模樣,桌椅固定,講臺與課桌椅不在一個平面,教室只有投影幕布……這樣的教室布局,很容易營造出保守、刻板的氛圍,學生潛意識里認為上課就該端端正正坐在課桌前被動式聽講,教師應該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學生很難產生與教師互動的欲望。反觀國外大學,教室布局是各具特色的,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或席地而坐或圍成一圈,甚至上課大家一起喝咖啡的情景也是常見的,人身處在這樣輕松氛圍當中,靈感在交流中碰撞,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思維更容易發(fā)揮,更容易拉近距離,提升互動力。我國目前一部分“985”“211”高校已在這方面做出調整,這是未來大學課堂將呈現(xiàn)出的景象,也是未來教室改造趨勢。
(1)學校層面積極創(chuàng)設條件,給予教師一定的教學自主性與靈活性。學院在制定出臺教師課堂管理辦法、教學內容設計、教案與板書的設計等一系列規(guī)定、條例時,可從整體、宏觀方面做出規(guī)定與要求,把握好課堂教學管理的大方向、大路線即可。其他具體的事項:如何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什么樣的上課形式等,可由任課教師根據(jù)自己所帶課程的性質、以往的代課經驗、學生喜愛的上課形式等設計并具體實施。學院應該適當給予教師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要信任自己的教師隊伍、依靠教師隊伍,給予教師一定的自主性與靈活性,不僅不會使隊伍渙散,反而有利于能調動教師工作的信念與熱情,使之愿意立意進取,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學生也會被富有激情與人格魅力的教師所吸引。
(2)重新定位教師課堂角色,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轉換思想、轉變角色,實現(xiàn)“華麗轉身”。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應削弱“主角”色彩,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也應淡化,而啟發(fā)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在課堂互動中的作用應日漸重要并凸顯。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從“唱獨角戲”“一言堂”的“神壇”上走下來,走近學生,融入學生,信任學生的能力,適當“放手”,讓學生大膽去做,給予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平等參與權、發(fā)言權,改善傳統(tǒng)師生之間陌生、對立的關系狀態(tài),增進溝通、達成共識。
(3)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不斷充電、更新自我資源庫。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自身成長成才和長遠職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新時代的教師應堅持終身學習觀?,F(xiàn)代社會,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四面八方信息浪潮的沖擊,作為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功底,還要與時俱進,對新知永遠保持好奇與敏銳,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更新自我“資源庫”,永遠比學生“前一步”,只有自身扎實了才能駕馭課堂、站穩(wěn)講臺,才能吸引學生,產生良性課堂互動。其次,要利用好校內外各類教研活動、業(yè)務學習、專業(yè)講座、培訓等汲取先進教育理念和有效教育資源,開闊視野,走在前沿,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4)學校在硬件設施方面給予支持,利用好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學院應逐步進行教室大改造,這是適應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必然趨勢。未來教室,桌椅應該是可以自由靈活組合的,便于學生分組討論和情景模擬,便于教師走入學生中去,營造出師生交流互動的氛圍;講臺應與課桌體保持同一高度,意味著師生地位平等,打破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格局;教室使用液晶大屏,允許學生上課使用手機,實現(xiàn)師生實時互動,教學大數(shù)據(jù)直觀全面,視聽效果提升,教學容量擴充,可以強化教學內容直觀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給學生提供大量情景互動式的實踐活動,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課堂中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對提升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與教師應從各方面努力,不斷提升、創(chuàng)設條件,全力打造“互動式”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