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卓,梁婧怡
(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00)
歌曲作為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是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載體。首先,就現有國情而言,隨著兩國友好關系的不斷加深,文化的交流與日俱增。而俄羅斯音樂較為小眾,稍加宣傳則會因其獨特而容易受到關注。其次,就藝術性來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音樂是世界的語言。”它是一種人類都能理解、不需要翻譯、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并產生共鳴的“世界語”。針對市面上俄語學習平臺供不應求,但較少有中俄歌詞對照及文化背景賞析的平臺推廣現象,該項目旨在以俄羅斯音樂文化為視角,打開多個學習通道,構建相關平臺并進行推廣,以便為廣大俄語初學者提供更便捷的途徑接觸俄羅斯文化,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通過介紹和分析 19世紀以來的俄羅斯音樂內容及特點,探索如何以更好的創(chuàng)新思維學習和了解俄語文化。
在項目進行初期階段,我們采取發(fā)放問卷的形式廣泛獲取信息,了解了俄語學習者的訴求。我們發(fā)放了有關音樂與俄語學習調查問卷 900 份,歷時 3 個多月。在收回的 882 份答卷中有效調查卷 823 份。調查對象主要以各大院校第二外語為俄語者,業(yè)余俄語學習者為主,以及部分熱愛音樂的人群。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當提及俄語學習者所了解的俄羅斯歌手及樂隊時,73.4%的人表示聽說過維塔斯、柳拜樂隊等個人演唱風格鮮明并且因某首成名曲而流行起來的歌手或樂隊組合。了解途徑主要為微信公眾平臺,網易云音樂及百度搜索。受訪者對現代流行音樂,歌劇經典及蘇聯時期紅色歌曲的關注度更高。
(1)歌曲引入,剖析時代背景。
俄語古典音樂從 18世紀起開始流行,主要是源于民間歌曲的收集和改作,以及以長詩為歌詞的譜曲。這個時期歌曲的歌詞大多是著名詩人的作品,歌曲的曲調融合了歐洲多個國家的風格,體現了多元文化。由于這類古典俄語歌曲在我國不太普及,并且主要以歌劇為主,為了更貼合實際并簡單入手學習,我們選取了19世紀以來的俄語經典歌曲加以分析介紹,將其內容劃分為五大板塊:古典音樂、懷舊經典、流行樂壇、影視金曲、文化科普,俄語初學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主動選擇想要了解并學習的部分。借助網絡多媒體及相關書籍,我們介紹了歌曲創(chuàng)作時代及作者相關背景,深度剖析歌曲中個別詞含義及應用,讓廣大學習者從原味歌曲中學到更地道的表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俄語語感,從而研究俄羅斯的時代文化,以更好地服務于俄語初學者的學習。除此之外,項目組還錄制了微課視頻及小型劇場,介紹俄語歌曲和俄語電影,定期與平臺的用戶互動。設計項目推廣練習手冊,用戶可直接掃描每一板塊的指定二維碼快速觀看視頻或學習歌曲,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以懷舊經典板塊的軍旅情歌《喀秋莎》為例,這首歌曲創(chuàng)作于 1939年,但當時并沒有流行,是兩年后發(fā)生的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使這首歌曲脫穎而出,究其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找到了兩個不同的版本,版本一是 1939年諾門坎戰(zhàn)役發(fā)生時,正值琿春地區(qū)的初夏季節(jié),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從這得到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蘇聯著名作曲家勃蘭切爾看到這首詩歌后,便把它譜成了歌曲。版本二是 1936年,已經移居莫斯科的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回到家鄉(xiāng)斯摩棱斯克州的福斯霍達村。一次鄉(xiāng)間之行,詩人無意間看到一位少女在眺望遠方,那少女的眼神中既流露出希望又伴有憂愁,這一畫面給詩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從而有了《喀秋莎》。回到莫斯科后,作曲家勃蘭切爾邀請伊薩科夫斯基為他的爵士樂隊 11月的演出寫一首新歌。而伊薩科夫斯基表示,自己近期沒有新作,只有一首未完成的八行詩。后來 1938年勃朗特爾的音樂會上,最后一個壓軸曲目是伊薩科夫斯基作詞的歌曲《喀秋莎》。(摘自觀察者網,光亭)通過瀏覽相關網站,我們發(fā)現版本二的呼聲更高,但兩個版本各執(zhí)一詞,也言之有理。我們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資料并進行整合,將其完全呈現給學習者,這是對信息處理的思辨過程。為拓展相關文化知識,我們整理了與“喀秋莎”相關的武器介紹,如多管火箭炮 BM-13 等,俄語學習者可以通過一首歌曲學習到更多知識。
(2)視頻輔助,展現多元形式。
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只能通過教師授課這種較為單一的渠道來接收信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廣泛應用,視頻輔助學習成為能夠通過聽覺渠道與視覺渠道并行的有效學習方法。項目平臺的建立通過視頻輔助學習,多元化的刺激學習者的感官,可以高效地促進形成有組織的確定反應。項目組的視頻分為歌曲整理、微課教學以及劇場展示,分別從不同角度呈現富有活力的語言知識和文化內涵。歌曲整理包括為資源稀缺的歌曲匹配歌詞字幕及背景介紹;微課教學通過從歌曲相關的單詞短語入手進行簡單講解并且進行淺顯的文化比較;而劇場展深入示大多由項目組成員作為主體,從撰寫劇本到最終成形展示進行不斷剖析,力求精準地道。在這三部分的結合下,為觀看者提供了學習的語境,并且引導學習者了解語言的魅力從而引導更高效的學習方式。
(3)文化延伸,拓展思維模式。
眾所周知,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唯有握好語言與文化兩條線,才能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學習。
很多俄語歌曲中的歌詞背后有著其特殊的文化符號,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在一些具體意象所代表的意義上,充分體現了不同文化間文化的異同。例如,通過歌曲《ТриБелыхКоня》(三匹白馬),引申出對俄羅斯文化中“馬”象征的意義的 研 究。不 僅 可 以 橫 向 拓 展 學 習 到 如“Рабочая лошадь”(勤勞的人,老黃牛)、“Черныйконь”(黑馬)等短語或成語,還可以更深一步感受如莫斯科市的標志白馬圣騎士圣徒喬治等俄羅斯文化。同時還能縱向與中國文化對比,如中文歌曲《身騎白馬》中的唱段中白馬所表達的情感與意義則與上述俄語歌曲中不同,如此同向比較可以讓學習者感受到文化多樣性的魅力。
以新媒體為橋梁省去了很多面對面的局限,可隨時隨地學習。該平臺展示了 19世紀以來不同類型的俄語歌曲,根據歌曲主題拓展文化知識,包括服飾、飲食、軍事、歷史等多方面內容,兼具趣味性與學習性。通過歌曲了解俄語,由對于俄語音樂的興趣形成學習動機,最后以多元形式展示音樂成果達到自我檢查。同時,平臺設置了分享及監(jiān)督機制,定時整理匯總推文主題,形成鏈接,可以一目了然的進入自己感興趣的板塊學習。學習者可以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打卡反饋學習感想及疑惑,每次有效互動積一分,每一階段選出積分前三名,贈送鱷魚(意為“俄語”)知識宣傳冊,增強學習斗志,培養(yǎng)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的習慣。
學會運用地道的表達,對于語言學習者而言尤為重要。而這些日常詞匯的積累,往往通過與母語人群交流或網絡媒體傳播等途徑獲得,單純從中規(guī)中矩的課本中難以找到答案。很多俄語流行歌曲里往往可以學到一些網絡流行語的表達。例如,中國流行網絡詞“葛優(yōu)躺”在俄語歌詞里譯為“чилить”,意思就是什么也不干,休息,歇著。學會這些地道表達需要日積月累,而平臺的運行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的途徑,從現代流行歌曲中了解掌握流行語,提升自己的語言知識能力。
很多俄語歌曲的創(chuàng)作往往與俄羅斯文學相關聯。例如,格林卡改編的浪漫曲《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就與普希金創(chuàng)作的詩歌《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原詩名《致凱恩》)有著不解之緣。音樂評論家斯塔索夫曾說,“普希金和格林卡都創(chuàng)造了新的俄羅斯語言,一個是在詩里,一個是在音樂里?!逼障=鹬亟硕砹_斯的語言,確立了俄語的語言規(guī)范,而格林卡則奠定了俄羅斯音樂的基礎。由此,通過一首歌曲的拓展延伸至普希金文學作品的探討,歌曲與詩歌的完美結合,通過視頻引導使新舊記憶產生聯系,起到相互“喚醒”影響的作用,形成完整閉合記憶回環(huán)。以音樂視角搭建俄羅斯文化推廣平臺,使學習框架更加完整合理。
構建音樂平臺,借助俄語歌曲輔助教學,是了解俄羅斯民族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诙嗝襟w平臺下的俄語文化學習,相關文本及視頻等素材的輸出可以多途徑的獲取學習資源,激發(fā)學習者的自主探究興趣,鍛煉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