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連
(遼寧城市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12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為他們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當前,高校正在認真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高校思想理論建設和理論武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學生思想引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青年學生接受的教育決定其一生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把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guī)律,做好思想引領,培養(yǎng)一批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大學生,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是歷史使命。開展馬克思主義主題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是高職院校加強學生思想引領的重要渠道,對幫助學生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具有促進作用。
開展馬克思主義主題教育要以解決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問題為導向,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教育,打通馬克思主義“進頭腦”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開展馬克思主義主題教育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系列重要講話作為核心內容,突出“姓馬”“信馬”,打牢思想理論根基,引導學生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不斷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導學生真正弄清楚我們黨“從哪里走來、又要到哪里去”,用中國夢激發(fā)他們的歷史責任感,激發(fā)投身改革開放事業(yè)的巨大熱情,書寫精彩人生。
開展馬克思主義主題教育要著力在“接受”和“共鳴”上下功夫、在“融合”和“創(chuàng)新”上找出路,推動形成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工作格局。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作為高職院校必修課越來越受重視,但不可否認,還存在不少問題,影響著馬克思主義主題教育的效果。當代大學生處于飛速發(fā)展的信息科技時代,市場經濟飛速發(fā)展,大學生受到來自社會不同因素的沖擊,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理論教師不能再單純地依靠老舊的教學模式,生搬硬套,晦澀難懂,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學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失去信心,反而削弱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的影響力。因而在實際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過程中,單一的落后的方式顯然已經不能順應時代潮流,不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論教師及時轉變思路,適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切合實際的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改革開放 40年來,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很大改善,社會文明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學生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文化多樣性、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已經成為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這對馬克思主義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新的要求。文化多樣性、價值多樣化雖然也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但是就對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而言,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的實現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為,在價值多樣化的過程中,往往容易造成價值觀的混亂,引起價值觀的沖突,積極價值觀和消極價值觀被混為一談,進步價值觀與落后價值觀的界限被模糊,給馬克思主義教育目標的實現帶來困難。
以鮮活生動、易于接受的形式,以馬克思誕辰 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70周年、改革開放 40 周年等重大時間節(jié)點為契機,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把握馬克思主義,不斷增進對 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認同。
一是打造馬克思主義品牌教育活動?!按罂鞯馈保埿韧饫碚摯蠹业桥_亮相,回應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解疑釋惑、凝聚共識;“草根互動”,結合青馬工程,組建馬克思主義宣講團,并開展宣講交流活動;“網軍助力”,通過校園網、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向學生推送“馬克思,靠譜”專欄。
二是開展先進典型巡講活動。邀請優(yōu)秀黨員、道德模范、行業(yè)標兵等社會先進典型進校巡講,引導學生在為正能量“點贊”的同時,崇尚高尚的道德理想,在學習生活實踐中感知意義、追求崇高、增進認同;挖掘大學生身邊的典型,發(fā)揮引帶作用。
三是加強輔導員、班導師隊伍建設。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配齊與配強輔導員、班導師,全面推進輔導員、班導師思想引領能力不斷提升,保障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效。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
一是打造馬克思主義品牌實踐活動。開展《馬克思靠譜》進校園活動,向學生發(fā)放敘說方式貼近“90 后、00 后”的書籍《馬克思靠譜》,引導學生走進馬克思;開展馬克思經典誦讀活動,引導學生讀原著,學經典;開展馬克思主題文化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活動,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創(chuàng)作;開展線上答題活動,通過互動答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唱響主旋律;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通過參觀的形式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感受信仰和真理的力量。
二是開展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深入開展大中專學生暑期、寒假“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情省情、了解社會,了解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是開展紅色主題實踐活動。依托當地(?。┘t色資源所屬單位,開展教育實踐基地共建,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感知革命精神、參觀革命教育基地等活動,加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認同。
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聯(lián)系起來,凝聚學生思想共識,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影響,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一是在馬克思主義主題宣講中培育核心價值觀。推動理論宣傳進班級、進支部;利用展板、網站、自媒體等陣地進行宣傳,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擴大影響,用主流價值觀引領學生。
二是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培育道德責任感。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推動傳統(tǒng)文化經典在學生中傳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理想。以典型人物現身說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讓學生從榜樣身上感受道德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從感動到踐行。
三是在實踐鍛煉中培育價值判斷力。結合意識形態(tài)教育,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講好中國故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一是抓住根本。抓住加強學生思想引領,突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這一核心任務,回答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牢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始終堅持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引導大學生永遠緊跟黨走,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二是適應新要求。新時代深刻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內容和方法,馬克思主義主題教育也要積極適應這種新的要求,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基礎上,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根本,引導大學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要貼近時代要求,注重工作創(chuàng)新,探索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實踐路徑,讓有意義的東西變得有意思、有意思的載體體現有意義。所謂有意義的東西,就是我們所堅持的基本理論、倡導的核心價值、推行的政治主張;所謂有意思的載體,就是運用符合潮流、喜聞樂見的形式,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提高傳播能力,把學生吸引過來、讓他們參與進來。著眼“接受”“共鳴”,創(chuàng)新理論話語系統(tǒng)、改進表達方式,用大學生聽得懂、能接受的話語傳遞思想力量。著眼體驗式教育,引導大學生了解社會,增進感性認同。
高職院校開展馬克思主義主題教育既要把握好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下,堅持問題導向,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又要不斷豐富完善,彌補理論教育的不足,客服多元化思想的影響,黨委統(tǒng)籌、各部門配合。開展馬克思主義主題教育要著眼接受認同,以思想引領主線,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教育為切入,以創(chuàng)新實踐載體為路徑,引領廣大學生認同馬克思主義,堅定理想信念,進而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回答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