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格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做好新時代文化工作,要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本文一方面闡述,“本來”與“外來”的實質內涵,即“本來”是指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外來”是指一切西方優(yōu)秀文化;另一方面闡述兩者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不忘本來,吸收外來,才能面向未來。
【關鍵詞】文化? 民族復興? 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016-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新時代做好文化工作,需要進一步做好理論研究,任重而道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高屋建瓴,統(tǒng)籌全局,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針對“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研究的文獻不少,本文主要闡明三個問題“本來”、“外來”的內涵,其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與“面向未來”的承接關系。
一、不忘本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文化繁榮興盛。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國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俄羅斯時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文化就像一條綿延不斷的河流,源頭來自遠古,又由許多支流、干流匯合而成?!焙恿鳑]有源頭不成其為河流,支流不發(fā)達容易斷流干涸,不穿越峽谷險灘難展大河雄姿。繁榮發(fā)展文化,也需要牢牢把握文化的內在特征,尊重規(guī)律,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開放中創(chuàng)新、在引領中前行。
何謂“不忘本來”?“本”在《說文解字》中:“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咀ⅰ啃戾|曰:‘一,記其處也。本末朱皆同義?!辈煌緛?,就是不忘出處,不忘源頭,中華文化的“本來”就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尊重、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做到了不忘本來。“本來”從內涵來說分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而傳統(tǒng)文化又分為古代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文化。我們要明晰“精華”和“糟粕”,對于“精華”要繼承吸收,對于“糟粕”要堅決摒棄。
任何一個國家、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血脈、剝奪生命,就會喪失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個不曾中斷的文明,具有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品格,強大的包容性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要始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接續(xù)傳承中發(fā)揚光大。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其非常豐富的內涵,是中國社會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因。對于其中“精華”部分 ,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注重修身養(yǎng)性的“育人文化”;有遵循客觀規(guī)律辦事,防止偏激的“中庸文化”;有主張博大的襟懷、協(xié)和的關系, 求同存異的“和合文化”;有主張以民為本 ,重視教化、重視人才以及明德新民的“人本文化”,處處都閃耀著歷史的輝煌和現實的光芒。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糟粕”。我國存在民族文化的某種失根現象,一方面,一些寶貴的文化傳統(tǒng) ,如作為進德修業(yè)之本、立人之道、立政之基的誠信傳統(tǒng)常常被忽視、甚至被敗壞;另一方面 ,幾千年所積淀的消極文化因素,如官本位、等級特權觀念、對權力的過分崇尚和追求、經驗主義和無所不在的人情文化 ,對作為現代化特征的理性精神文化形成了巨大的阻滯作用 ,加上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推動,使得腐敗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嚴重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民心民智的凝聚 ,削弱了國家民族的軟實力, 制約了現代化的進程,所以我們必須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溫情與敬意加以傳承 ,又要對其消極因素進行批判與規(guī)避 。
同時 ,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革命傳統(tǒng)文化也需要傳承。從井岡山、延安到新中國形成的革命傳統(tǒng),如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同樣是寶貴的財富, 我們均應加以傳承。
“不忘本來”,從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多元文化長久共存共生共進優(yōu)勢出發(fā),探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革命傳統(tǒng)文化。資政育人,審慎地從古今中外文化發(fā)展的整體文化視野和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歷史脈絡中找到優(yōu)秀文化的蘊意,建設現代化大廈的源頭活水。“不忘本來”,需要我們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覺醒中的文化覺醒、民族復興中的文化復興、民族自覺中的文化自覺、民族自強中的文化自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吸收外來
何為外來?就是指世界上一切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自古以來,國家和國家、文明和文明的交流交鋒交融就從未中斷,利瑪竇是中國最早的天主教開拓者之一,他帶來的西學開始了晚明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近代以來,鴉片戰(zhàn)爭之后,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內憂外患,中國人民風雨飄零,在內外因的共同影響下,晚清的大批知識分子急于尋求一套新的價值與觀念體系,推動社會的變革與秩序的重建,從而幫助中國走出落后挨打的歷史困境??涤袨椤⒘簡⒊热艘呀洺霈F了一種新的歷史意識,那就是吸納了西方啟蒙史觀與樸素社會主義文化因子的未來主義歷史信念:即歷史不是循環(huán)的而是進步的。在此之后,以嚴復的《天演論》為代表的進化論思想在社會上廣為傳播,這就使得未來主義的歷史信念逐步走向了世俗化。隨著大批英美自由主義思想論著的引入,以功利主義為基礎的自由主義價值觀開始形成。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極大地推進了西方各類思潮涌入中國,《新青年》所倡導的“民主”與“自由”的新文化思潮,則進一步激發(fā)了個人主義思想的覺醒。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理論話語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并最終成為了最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潮。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它在此后的中國革命與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從那個時候起,如何正確地對待外來文化就成了一個重要且必須面對的問題。思想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燈塔,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新,對于一切有益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我們都要研究借鑒,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態(tài)度。
對于外來的文化:一要有寬廣的視野,博大的襟懷,會通的范式,而這正是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二要對其精華和糟粕進行清醒的判斷和選擇,吸納其有益的部分;三要使之本土化,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在與本來的文化傳統(tǒng)融合中實現創(chuàng)新,以建立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文化體系?!拔胀鈦怼?,要求我們不僅要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還要學習和借鑒所有外來的優(yōu)秀文明文化,經驗證明,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為我們黨所掌握,并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取得成功,關鍵在于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學科陣地,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深入研究和闡釋,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增強辯證思維、戰(zhàn)略思維、全局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更好的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為此,必須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尊重自身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經過實踐證明的理念和思想,這應當是國家實現向創(chuàng)新型轉型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這就是我們對于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既要通,還要精,更要使其“本土化”。
三、“不忘本來”和“吸收外來”的關系
“不忘本來”和“吸收外來”在本質上是相向的、統(tǒng)一的,決不能將之分裂開來、對立起來。這里的關鍵是要做到恰當、合理、適當。為此,要把好兩個關口:一是國外的一切文化成果,我們都要以一種高度的審視視角,嚴格的選擇標準,予以汲取或者摒棄,既不報成見,也不抱偏見。另一方面,必須分清楚“主體”和“客體”,不可使“洋資源”喧賓奪主,造成主體弱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吸收擷取域外文化時,一定要鑒別、擇取,去蕪、取精,同化、吸收,而絕不能是不分青紅皂白,兼收并蓄,囫圇吞棗,積食成痞。
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為我們黨所掌握,并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獲得成功,關鍵更在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我們要努力做到的是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性,使兩者互為作用,交相輝映,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四、面向未來
不忘本來和吸收外來是辯證統(tǒng)一體,在思想上認識到這一點,在實踐中踐行這一點,面向未來,就有了堅實、深遠、豐厚的文化根基?!懊嫦蛭磥怼?,提煉中國經驗,用中國文化思想體現學術的中國、思想的中國,引領民族文化復興的偉大實踐,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力量。
十九大報告對未來中國30年的發(fā)展方向進行了全方位的規(guī)劃,而在文化層面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要求我們必須把文化發(fā)展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密切結合起來。面向未來,就是要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根據時代發(fā)展變化的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發(fā)現新矛盾,解決新問題。特別是,要深入研究文化發(fā)展中的全局性、戰(zhàn)略性問題、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為黨和國家的決策服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再造中國新文明?!懊嫦蛭磥怼保凇安煌緛?,吸收外來”的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把中國實踐總結好,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體現原創(chuàng)和時代性。
總結
不忘本來,就是不忘國情民情社情,不忘改革實踐,不忘歷史傳統(tǒng)和現實任務,不忘國計民生與使命擔當;吸收外來,就是吸收國外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堅持一切從中國的實際著眼,從改革的要點著力,從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面向未來,就是在不忘本來和吸收外來的基礎上,沿著既定的道路、朝著既定的方向、向著既定的目標全力以赴,奮勇前進,用不斷深化的改革實踐和無比豐碩的發(fā)展成果強有力地檢驗和確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邃內蘊與恢宏意涵。
參考文獻:
[1]秦亞青.研究設計與學術創(chuàng)新[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8).
[2]胡顯章.不忘本來 吸收外來 創(chuàng)造未來 自覺持續(xù)推進大學文化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03):45-47.
[3]陳來.道德建設要“不忘本來”[J].現代教學,2014(20):1.
[4]曹效生.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論述[J].理論導報,2014(05):6-7.
[5]李英桃.不忘本來 面向未來:建構中國特色女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J].婦女研究論叢,2016(04):22-23.
[6]艾斐.不忘本來 吸收外來 面向未來[J].先鋒隊,2016(19):8-9.
[7]陳湘桂.不忘本來 吸收外來 面向未來[J].當代廣西,2017(01):33.
[8]徐寧.驅蔽與反思:建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兩創(chuàng)”思維[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03):50-53.
[9]付文佳,劉偉.“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歷史邏輯[J].黨政干部學刊,2017(10):11-13.
[10]鮮開林.《禮記》人權文化基因的辯證思考[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77-84+2.
[11]江承華.不忘本來 吸收外來 面向未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J].理論學習,2017(08):4-5.
[12]朱永剛.習近平意識形態(tài)思想建構探析[J].武陵學刊,2017(01):45-50.
[13]劉星. 清末民初東傳科學影響下康有為今文經學的嬗變[D].山東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