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四會市貞山街道扶利村,“中國民間造紙第一村”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今年85 歲的省級非遺項目“古法造紙”代表性傳承人張 元至今還保持著用蔡倫造紙法從事古法造紙,至今已整整76 個年頭了。這種有“中國古法造紙的活化石”美稱的造紙法,由于工序繁瑣,易學難精,如今,掌握這種造紙法精髓的,在扶利村也只有張 元一人。在村里,張 元也成了“寶貝”級人物,也成了扶利村的“名片”和網(wǎng)紅,很多游客都慕名前來參觀他古法造紙的過程。因為張伯的獨特造紙術,每年有數(shù)萬人來村里旅游觀光。張伯說,流傳了800 余年的古法造紙,哪怕再難也要傳下去。
張熀元說,早在南宋年間就傳至四會的古法造紙術一直保存至今,已有800 多年歷史,并且制作工藝完整。古法造紙工藝流程沿襲了2000 年前蔡倫發(fā)明的造紙術,所以有“中國古法造紙的活化石”的美稱。逢年過節(jié),張熀元除了祭祖外,還要祭拜祖師爺。
如今,只要自己能動,他還是會親自動手掌控手工造紙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古法造紙有20多道工序,只要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岔子,就會影響到紙張的質(zhì)量,可能這一批紙都會受影響,成為殘次品,賣不出去。在他的記憶中,他有一次因為將竹條泡得過硬,導致紙張纖維粗大,不符合要求,導致一條紙都不能用,父親因此將他痛罵了一頓。在那個年代,浪費一條紙,有可能就會導致一家人半個月的口糧沒了。從那以后,對于造紙的每一個細節(jié),他都不敢放松。他舉例說,從山上砍下竹子后,要將竹子砍成80 厘米長的小段,長一點、短一點都不行,一定要按照規(guī)格。然后再用錘子將竹子錘碎,再將竹子放在石灰池中腌制4 個月,直到竹子腐爛,最少也不能少于100 天。4 個月后,將竹子撈出來,曝曬半個月左右,再放到清水池里浸泡一個月,除去石灰渣等雜質(zhì)。
張熀元的造紙作坊面積約有200 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看起來有些年頭了。作坊內(nèi),兩名工人正在按照他的指令進行操作?!凹堖€是太濕了,下次泡水的時間要短一個鐘頭?!睆垷涸嗣垙垼駥④娤旅钜粯右诲N定音。
在四會市,張熀元老人的非遺傳承造紙作坊是扶利村一大網(wǎng)紅景點。很多外地游客來到扶利村,就是沖著一睹張熀元老人的古法造紙技藝而來的。平時很多游客們前來觀光,基本上都會來到造紙作坊觀摩造紙過程,還親身嘗試抄紙,甚至自己全程參與,生產(chǎn)出一張紙出來。
張熀元告訴記者,一張手工紙的成品需要歷經(jīng)砍竹、腌竹、撻竹、碎竹、打漿、曬漿、抄紙、榨紙、松紙等近20 道工序,歷時6 個月。古法造紙中最為重要的工序就是松紙了,厚厚的一疊紙,如果撕開后每一張?zhí)?,不能用,撕開后每一張?zhí)褚膊恍?。他手法的神奇之處在于,他不僅能將每條紙中每一張的厚度保持均勻,還能將每條紙的張數(shù)也控制在兩張以內(nèi)。而每張紙的厚度還不到1 毫米,能保持這樣的精度,全憑手上的功夫?!按騻€比方,這一條紙如果散開后有500 張,我將另外一條紙松開,也基本上是這個張數(shù)?!崩先俗院赖卣f。因為紙較薄,一拿就很容易折斷,如果一疊紙斷了,基本上就沒法賣出去了。
這種造紙法能傳承下來,跟張熀元的堅持是分不開的。張熀元說,在上世紀70 年代,他和父親就靠著這門手藝衣食無憂。看見周圍街坊日子困苦,他心下不忍,就將造紙技藝無條件地傳授給村里其他人, 幫助村民建起家庭造紙作坊。最火的時候,扶利村家家戶戶都有造紙作坊,小村也成了“廣東古法造紙第一村”。
如今,張熀元生產(chǎn)出來的成品是用于拜祭祖先的黃色“元寶紙”(俗稱會紙)。不僅國內(nèi)的很多寺廟找他訂貨,很多東南亞國家聽說他的古法技藝后也都找上門來訂貨。如今,他的手工紙已經(jīng)賣到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nèi)的十多個國家。在張熀元的造紙作坊附近,就是他的一棟白色小洋樓?!斑@都是我靠自己手工造紙攢錢蓋的?!崩先诵χf。這種古法造紙的市場如何?造紙作坊內(nèi)的一名工人悄悄告訴記者“,一招鮮,吃遍天,光賣紙,八叔一年收入十多二十萬元不成問題?!?/p>
目前,扶利村片區(qū)造紙工場有50 多家,其中6 家是造紙手工作坊,整個造紙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約有上萬人,年產(chǎn)值達5000 萬元。張熀元的三個兒子中有兩人跟著他繼續(xù)用“古法”造紙。
張熀元說,古法造紙易學難精,工序繁瑣,并且利潤薄,所以村里的年輕人寧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開作坊。并且,現(xiàn)在機械化操作對手工造紙沖擊很大。手工造紙一年一個人才做四千條紙, 機器一天就可以生產(chǎn)幾百條。但因為自己祖祖輩輩都是以造紙為生,對這門手藝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白罾щy,沒飯吃的時候都沒有放棄,現(xiàn)在就更不會放棄了。”他說,這門手藝傳了800 年都沒有斷,不能在他手上斷了。哪怕再困難,也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