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俏
蝦是充滿謬誤和矛盾的食材,因為其作為食物的可養(yǎng)殖性比生蠔鮑魚海參來得高,其作為菜肴的入口難度系數(shù)又比螃蟹蛤蜊青口來得低,所以廣大的人群都喜愛它。作為甲殼類水生動物中最平易近人的食材,蝦的身上頻頻發(fā)生著大喜大悲的故事,讓人對它欲罷不能。
我小時候跟父母吃外面的飯局,要的是上海菜,飯局友人則是德國人。端上桌子一個油爆蝦,德國友人嚇得不行,以為是蟲子。當然,這是二十年前的事,現(xiàn)在的歐美人士對中國菜都多多少少有些了解,而當時的德國友人則自內(nèi)陸來,根本沒有怎么看到過蝦,更別說這么迷你的河蝦。經(jīng)過一番耐心的介紹和寬慰,友人終于弄清楚了,這是身材比較小的蝦,遂高興起來,用叉子叉起兩三個,便咯吱咯吱地放在嘴里,連殼嚼碎了吞將下去,把我看得都傻眼了。但我父母也不加阻止,說沒事,愛這么吃也是可以的。
后來吃到歐洲人做的軟殼蟹,也是這么連殼吞的,想一想,對殼相對較軟的小河蝦來說,又爆了一遍,確實可以連殼帶肉一起吃下去的。且對于老外來說,用嘴巴剝殼也是件高難度的技術(shù)活,還不如就指導他們“吃河蝦不吐河蝦皮”呢。
又一日,是在最近,在某家時髦的做亞洲風格fusion菜的餐館看到兩個法國人點菜,要了一桌子的蝦——燒烤蝦、炸蝦、蝦沙拉、蝦壽司、蝦燉蛋,還有天婦羅蝦卷,碩大的一個飯團,包著紫菜,有個炸蝦倒栽蔥地半截插在飯團里。這樣子點蝦,連餐館經(jīng)理都被驚動了,問他們是不是要點別的什么菜式,因為“都是蝦”。那個法國小伙子的中文卻好得很,坦然自若地反問:“難道亞洲菜做得最好的不都是蝦嗎?”
這倒也是,在西方人眼里,亞洲人的雞鴨豬牛羊都跟他們做得各有千秋,也就是魚貝蝦蟹這些水產(chǎn)品,亞洲人的烹調(diào)方法遠遠比西方人來得花樣百出。但是亞洲的魚會讓西方人覺得有點多刺,貝類和蟹有時候又做得太過隆重,那最突出的最能讓人輕松接受的莫過于蝦了。中國人有清炒蝦仁和干燒明蝦,日本人有甜蝦壽司和天婦羅炸蝦,泰國人有炸蝦餅和酸辣生蝦,越南人有生蝦春卷和蝦釀茄子,就連印度人都很善于做大蝦咖喱和烤蝦。所以蝦自然而然就成了亞洲風情十足的食物,難免要經(jīng)常在西方人的東方情調(diào)餐中撐場面了。
其實對西方人來說,東方人的蝦是一個系列的食物,他們對shrimp,prawn,lobster等分得格外清楚。但對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來說,從河蝦到草蝦到基圍蝦到對蝦到龍蝦都是一種東西,只有尺寸不同而已。
有次跟一個女孩聊天,她說:“我不喜歡吃澳洲龍蝦,龍蝦還是我們那兒的好吃?!蔽覇査悄膬旱模f:“合肥的呀?!边@真是令人震撼,我還從來沒有聽說合肥有龍蝦的。但是女孩認真地說:“就是呀,我們合肥的小龍蝦特別好吃,比那個澳洲的大龍蝦鮮多了?!边@體現(xiàn)了很多中國人的另一種吃蝦觀,那就是越小越鮮美,越小越好吃。
所以許多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南方人,會認為小而飽滿的帶子河蝦是蝦中的極品,無論是泡在酒里醉了重點吃其活跳,還是白水蔥姜煮上一大碗重點吃其多子,這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具有耐心和細心的美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