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銅陵市第一中學 (郵編:244031)
2019年合肥市包河區(qū)中考一模第23題為:
圖1
圖2
圖3
已知△ABC中,BC=a,AC=b,AB=c,∠ACB=2∠B,CD是∠ACB的角平分線.(1)如圖1,若∠A=∠B,則a、b、c之間的關系是;
(2)如圖2,求證:c2-b2=ab;
第(2)小題的實質(zhì)就是證明“△ABC中,若∠C=2∠B,則c2-b2=ab”.這是三角形中由角度關系向邊長關系轉(zhuǎn)化的經(jīng)典問題,我們可以從三角運算和幾何方法兩個方面考慮.由于三角運算,涉及邊角關系和正、余弦定理,屬于高中知識,這里不再展開.
以下從幾何關系方面展開探究.
方法一(母子相似)
評析本證法根據(jù)題目所給的角平分線尋找相似三角形,再利用比例性質(zhì)進行變形到達證明目標,與參考答案方法一致.
圖4
方法二(另一組母子相似)
如圖4,延長AC至E,使得CE=CB.
由于∠E=∠CBE,
所以∠ACB=2∠E=2∠ABC=∠ABE.
整理得c2-b2=ab.
評析本證法是利用形外作輔助線尋找相似三角形,構(gòu)圖上另辟蹊徑,方法巧妙自然.
圖5
方法三(托勒密定理)
如圖5,構(gòu)造等腰梯形ACBE,則C、D、E三點共線.
由∠ACB=2∠CBA=∠CBE得∠CBA=∠ABE=∠BAE,所以AC=BE=AE=b.
由于等腰梯形ACBE是圓內(nèi)接四邊形,
所以根據(jù)托勒密定理得AB·CE=CB·AE+AC·BE,
即c2=ab+b2,移項得c2-b2=ab.
評析本方法先構(gòu)造一個等腰梯形ACBE,再利用托勒密定理完成證明,高效直接.
方法四(張角定理)
整理得c2=ab+b2,即c2-b2=ab.
評析本方法先利用張角定理的角平分線的特殊狀態(tài),再引入邊長關系運算,體現(xiàn)了幾何法與代數(shù)法完美結(jié)合.
評析①這里CD+BC=AC需要證明,方法可對AC截長,也可以對BC補短,其細節(jié)留給讀者;②本方法通過三角形的相似比引入邊長運算,再結(jié)合邊的長度之間的特殊關系CD+BC=AC代入完成證明.
方法二如圖6,在BC的延長線上,取一點E,使得∠EAC=∠CAB,
容易證明∠E=∠ACE=3∠A,所以AC=AE=b.
在△ABE中,AC是角平分線,
圖6
評析本方法通過形外作圖由三角形內(nèi)角平分線定理引入邊長運算,再結(jié)合角的特殊性得出邊之間的相等關系代入完成證明.
方法三由∠ACB=2∠B得c2-b2=ab,即c2=b(a+b);
又∠B=2∠C,同理可得b2-a2=ac,即ac=(a+b)(b-a).
評析本方法要求對已知條件作充分挖掘,深刻理解并靈活應用第2題的結(jié)論.進而得出兩個代數(shù)式,再對它們聯(lián)立進行適當變形完成證明.體現(xiàn)出邏輯推理、運算求解、創(chuàng)新思維等多重數(shù)學能力.
本題的本質(zhì)核心是△ABC中,∠ACB=2∠B這一幾何關系與c2-b2=ab的代數(shù)形式等價.要想處理好這里面的推理關系,充分探索滿足∠ACB=2∠B的△ABC的幾何構(gòu)型成為關鍵.從角的關系來看,可以從平分∠ACB或者加倍∠B從而產(chǎn)生等角這兩個思路下手.
方法一(作角平分線)
作∠ACB的平分線交AB于D,
由∠ACB=2∠B得∠ACD=∠DCB=∠B,于是∠ACD=∠DCB且DC=DB.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原題圖形的形成過程:
圖7
如圖7,先在以D為圓心,DB為半徑的圓上取一個動點C形成等腰△DCB.再以CD為對稱軸,作出CB的對稱直線CA交BD的延長線于A.
注意①由上即可得出原題的第1和第3小題是動點C在圓上的不同特殊位置形成,其中第1題最為特殊,此時∠CDB為直角,△ACB為等腰直角三角形;②按照這個思路不變,圖形也可以換個生成的方式,在∠ACB的角平分線上取一點D,再以D為圓心,DC為半徑作圓交BC于B,BD的延長線交CA于A;③CA也可以看做是等腰△DCB外接圓在點C處的切線.
方法二(以AB為軸作軸對稱)
作BC的垂直平分線,設點A關于垂直平分線的對稱點為點D,AD、BC的中點分別記為M、N.易得:ADBC為等腰梯形且AC=AD=DB.
圖8
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圖形的形成過程:
如圖8,先作一個等腰梯形ADBC且AC=AD=DB(作法略),而△ACB就是等腰梯形ADBC除去兩條相等的鄰邊AD、DB形成△ADB所留下來的圖形.
評述第2題解法六中構(gòu)造等腰梯形的做法就是基于這樣的圖形理解.
方法三(以BC為軸作軸對稱)以BC為對稱軸,作出BA的對稱直線BE交AC于E.
由于∠ACB=2∠ABC=2∠CBE,所以∠EBC=∠CBE.
所以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圖形的形成過程:
圖9
如圖9,先作∠XBy的角平分線,以角平分線上一點C為圓心,CB為半徑畫圓交By于E,EC與Bx的交點設為A.
評述①第2題解法二形外作輔助線就是基于這樣的圖形理解;②注意方法三與方法一形成的關系,他們的本質(zhì)是相通的.
通過以上的探究可以得出:在△ABC中,以下條件任意兩個等價①∠C=2∠B,②c=2bcosB,③b=a-2bcosC,④c2-b2=ab.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4個條件都是關注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其中條件①是純粹角的倍數(shù)關系,條件④是純粹邊的關系,條件②、③是邊和角的混合關系,它們雖然形態(tài)各異,但是都簡潔直觀,體現(xiàn)出聯(lián)系的本質(zhì).除此以外,筆者還以∠C=2∠B這一條件得出一些幾何關系,前提是引進一些新的點或線段,具體的有(圖略):
(1)若AE是∠A的內(nèi)角平分線,E在BC上,則AB=CE+AC;
(2)若AF是∠A的外角平分線,F(xiàn)在BC延長線上,則AB=CF-AC;
(3)若AH是BC邊上的高線,點M為BC邊的中點,
則①AC=2HM,②當∠C≤90°時,BH=AC+CH,
③當90°<∠C≤120°時,BH=AC-CH;
(4)過A作∠C的內(nèi)角平分線的垂線,垂足為G,則AB=2CG.
每一道優(yōu)秀的把關試題的產(chǎn)生,一定是經(jīng)歷了命題組專家辛苦的思考,凝聚了集體的心血與智慧.下面我們來分析這道把關題的特色.
本題立足基礎,強調(diào)解決問題的通性通法.《義務教育階段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不能依賴死記硬背,而應以理解為基礎,并在知識的應用中不斷鞏固和深化.試卷既然選擇讓平面幾何題作為把關題,就應該立足于初中的基本圖形,著眼于解幾何題的基本方法,注重考查邏輯推理、數(shù)學轉(zhuǎn)化與化歸等基本能力. 本題涉及的知識點、幾何圖形與解決辦法都是基本的,突出了對通性通法的重點考查,同時在思維的考查上又分量十足,充分體現(xiàn)出把關題的功能.
本題綜合適當,準確考查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作為初三畢業(yè)班??嫉陌殃P題,必須要具有適當?shù)木C合性,綜合性稍強的試題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多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更可以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當然把關題的綜合性要自然、得體,過輕達不到考查效果,過重則增加考生負擔,都會影響試題的效度.本題綜合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zhì)、代數(shù)式的變形等多個重要知識點,對學生方法、能力的考查也恰如其份、適中得體,能準確地達成考查的目標.
本題屬于老題新編,精心設計富有探索性的問題. 由于中學數(shù)學知識內(nèi)容的局限,考試中不可能也沒必要全面回避經(jīng)典問題,然而我們關注是的如何用專業(yè)的命題技術,使得這些老問題為今所用,起到預期的考查效果.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數(shù)學競賽中就有很多類似的試題,收集如下:
①(1980年上海市中學生數(shù)學聯(lián)賽)在△ABC中,最大角A是最小角C的二倍,夾角兩邊b=5,c=4,求第三邊a和三角形面積.
②(1985年新加坡中學數(shù)學競賽)設ABC是一個三角形,∠A=4∠C,∠B=2∠C,求證:(BC+AC)·AB=BC·AC.
③(1985年中國高中數(shù)學聯(lián)賽)在△ABC中,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若角A、B、C的大小成等比數(shù)列,且b2-a2=ac,則角B的弧度數(shù)等于.
④(第10屆IMO)證明:邊長為三個連續(xù)自然數(shù),且一個內(nèi)角是另一個內(nèi)角兩倍的三角形有且只有一個.
本題的設計中,第一問是一種特殊狀態(tài),同時也為證法二的討論提供素材支持,引發(fā)學生對特殊性的關注.第二問中角平分線能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從幾何的角度分析試題,實屬點睛之筆.第三問的本質(zhì)是倍角的嵌套,如果學生有很好的發(fā)現(xiàn)思維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就不必另起爐灶,立即從代數(shù)的方向利用2的結(jié)論就能乘勢而上,勢如破竹般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整個試題設計巧妙,特色鮮明,特殊與一般、幾何與代數(shù)相互交融. 而且富有層次性、探究性、綜合性. 引導學生探尋自然的思考方法,追求對數(shù)學本質(zhì)與核心素養(yǎng)、關鍵能力的考查,對一線的課堂教學也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