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暉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中掌握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推動教師的教學取得極好的成效,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現狀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提出更具價值性的教學方案,推動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實現教學的進步和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加深學生學習體驗。簡要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應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予以更切實際的教學方案,以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探究
初中歷史教學伴隨教育改革的推廣在教學質量和成效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這就需要教師開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活動,以興趣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歷史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具有一定的枯燥乏味性,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是促使學生改變學科特點的重要推動力,從根本上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有效性。文章重點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應用,以改變初中歷史教學的弊端,強化教學質量。
一、重視教學導入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詩文史料是歷史教學導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形式,教師如果可以有效應用這部分資料必然會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詩文史料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及歷史資源,教師需對這部分內容恰當應用,必然會使教學妙趣橫生,讓學生對歷史學習更感興趣,印象更為深刻。除此之外,詩文史料可以聯(lián)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對后續(xù)課堂教學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例如:講述紅軍長征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詩歌作為教學導入,即毛澤東的《長征》,很多學生對于這首詩并不陌生,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紅軍長征的壯麗畫面,在萬水千山中體驗到長征的真正意義,長征中介紹了紅軍歷經兩萬五千里,克服艱難險阻,這種精神對學生能夠起到一定的感染作用,讓他們在這種特殊的氛圍中感悟長征對紅軍的意義,從而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極為感興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采取詩文史料導入時,所選的詩文史料必須精挑細選,符合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題,或是與本節(jié)課教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詩文史料的作用性,將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帶入課堂教學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詩文史料導入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特點,這其中較為明顯的當屬緊扣課本內容,不斷深化歷史教學內容,并且強化學生史料分析能力,同時可以在今后的學習中有效應用史料。
二、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活躍教學氛圍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并且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在以往的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基本都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只是機械麻木地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氣氛枯燥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師必須首先吸收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并在不斷的實踐教學中將這種教學理念用于歷史教學之中,讓歷史教學更加立體生動,并且富于趣味性,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才會使學生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而只有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才能運用最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深深地愛上歷史課堂,這對教師而言也是一項極大的挑戰(zhàn),他們需要從不同方面以及角度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例如:某教師在進行“秦帝國的興亡”教學備課時設計了幾個教學導入問題,比如戰(zhàn)國時期我國最大的幾個諸侯國都有哪些?也就是歷史中提到的“戰(zhàn)國七雄”,這一部分知識學生曾經學習過因而都能輕易回答,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將標有諸侯國名稱的卡片粘貼在教師準備的戰(zhàn)國地形圖上,加深學生對戰(zhàn)國七雄的地理位置,這對學生本堂課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運用歷史故事組織教學,加深學生印象
歷史故事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是教學的創(chuàng)新,依照其內容對其予以有效的劃分,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人物、事件。首先,以人物中心來說,基本上是借助人物的言行及舉止,還有他們的性格特征,從而展開事件。在課堂教學中,針對紀傳體歷史故事,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必須要重視人物的性格,還有人物的特色,而不是單純介紹他們的事跡。事情是人做的,所以必須對人物有所理解,這樣才能對事情的意義有所認知。例如:“漢武帝的文治武功”,篩選史書中故事:漢武帝劉徹在16歲即位之后,其經常帶領隨從到處游玩,踐踏莊稼糧食,而官府看到他們的儀仗自然不敢管轄。有一次,漢武帝帶人到一家要水喝,而主人懷疑他們是壞人,喚來不少人,想要把他們抓起來,但是主人的妻子卻有較強的洞察力,知道他們并不是普通的混混,她將主人灌醉,將喚來的人解散,好好款待劉徹等人。從這段故事中能夠看出,既有趣味性,同時將漢武帝的性格及稟性了解清楚,其有好大喜功的性格,這對于理解其治國策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深挖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的差異性,他們的思維乃至學習習慣都存在極大的差異性,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特別是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更應該在教學策略上不斷完善。部分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教師在對其展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具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并且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通過觀察獲取學生的個性特征,并且在此次基礎上根據歷史教材特點,擬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并且融入傳統(tǒng)美德教育,從深層次挖掘教學知識,借助歷史典故不斷充實教學內容,如愚公移山、孔融讓梨等,在講述過程中向學生闡述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性,借助榜樣力量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掌握合理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進一步強化傳統(tǒng)美德的滲透。
總體來說,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對教學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繼而不斷深化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蔣友明.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與方法研究[J].華章,2013(19):262.
[2]焦海軍.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研究[J].才智,2012(27):84.
[3]吳天貴.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情境教學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7(75):149.
[4]楊琳娜.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新理念探索[J].情感讀本,2015(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