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摘 要:新課改的深入實施,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向前邁進。當下,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并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科學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此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主體性的教學氛圍,從而讓學生能夠感同身受,從自身的經驗出發(fā),主動思考和習得語文知識。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通過一定手段來激活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發(fā)揮自我的思考力、判斷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獲得各種能力的綜合發(fā)展,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興趣;素養(yǎng);發(fā)展
新課改的深入實施,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向前邁進。當下,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并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科學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此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主體性的教學氛圍,從而讓學生能夠感同身受,從自身的經驗出發(fā),主動思考和習得語文知識。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通過一定手段來激活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發(fā)揮自我的思考力、判斷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獲得各種能力的綜合發(fā)展,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課程資源,激發(fā)學生主體性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就是認識事物、探究事物的源動力。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就會具有一種活躍的積極的狀態(tài)和情緒,這無形中就為學習活動提供了一種心理準備。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發(fā)自內心的自主學習,體現主體性呢?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利用有效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入境入情,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催生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他們有了探究欲望。情境的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這是由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來決定的,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課程資源,先決條件就是教師要精研教材和學生,才能夠對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實施做到有的放矢。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要與教材緊密相連,與學生認知緊密相連,關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多種多樣,如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游戲以及表演劇等情境創(chuàng)設,動手操作、實驗演示以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等。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課,對于外國的地理風貌,學生是無法看到真實情境的,也對于書本上的描寫缺少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領略異國他鄉(xiāng)威尼斯的獨特美景,制作了威尼斯風光的多媒體課件,在上課伊始,讓學生通過觀看這一實景,調動學生的感性認知,從而使得學生對眼前的迷人風光的威尼斯產生情感,學生的吸引力和興趣被激發(fā),就有了繼續(xù)了解這一方面的沖動和欲望,為下一步的順利教學埋下伏筆。
二、問題激趣啟思,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問題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的催化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激發(fā)學生的質疑的思維,能夠大膽提出問題。正所謂,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問題為導火索,引發(fā)學生質疑,從而讓被動的學生學習狀態(tài)轉變?yōu)橹鲃拥膶W習狀態(tài),不斷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極思維,綻放創(chuàng)新的火花。教師的責任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充分自由思考,同時,既要讓學生敢于質疑,還要掌握一定的“問”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如,在“和時間賽跑”這一課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先以提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大家想想誰和時間賽跑?”“為什么要和時間賽跑”“和時間怎樣賽跑”“大家想一想和時間賽跑最后的結果是什么?”一系列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給出了學生思考的方向,讓學生層層深入思考,從而為下一步深入解讀文本打好基礎。而在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結合題目以及課本中的內容進行發(fā)問,如有學生就提出“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問題,也有學生讀到“教室里又熱鬧起來,……”提出自己的疑惑,“這個又代表了什么意思,沉默前的熱鬧和之后的熱鬧為什么不同?”根據學生的問題一一學生解讀段落,從而分清楚沉默前熱鬧場面的幾個自然段,以及沉默后又是那幾個自然段在描寫,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解析課本結構,架構知識體系。
三、課內課外銜接,拓展思維深入理解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既要給學生教語文知識,又要教給學生怎樣學習的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課堂時間是有限地,知識的授予也是有限的,為了能夠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激發(fā)他們的主體性,教師需要做好課內與課外的銜接工作,讓學生從課堂獲取的學習方法繼續(xù)運用于實踐中,從而在更多的課外時間里彌補課堂閱讀中的不足,進一步挖掘有效閱讀資源,進行延伸閱讀。如,教學“飛奪瀘定橋”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利用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搜集有關紅色經典文章,同時將關注點放在長征的相關故事上,從而了解背景,從更多感人的長征故事里,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艱難困苦以及英勇無畏。教師本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思想,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進行課外拓展性閱讀,把課堂作為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主陣地,而課外利用好寶貴時間進行拓展閱讀,更能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根據教師的指導,選擇閱讀優(yōu)秀文章,不斷拓展視野,開闊思路。如從“草船借箭”課文延伸到學生去自主閱讀火燒赤壁、三顧茅廬等“三國”經典故事。課堂是課外閱讀的起點,課外是閱讀的延伸點,學生通過多讀,進一步增強閱讀興趣,從而提升自我的語文素養(yǎng)。
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課下閱讀任務,從而讓學生適度進行閱讀,在興趣培養(yǎng)中,不斷增強自我學習意識,從被動轉為主動。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放飛學生的想象力,讓思維靈動起來,讓個性語言飛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