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摘 要:論文首先對德育生活化的內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再從課堂教學活動、校內延伸活動、家庭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四個方面介紹了德育生活化的實施途徑,充分體現(xiàn)了“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實施理念。
關鍵詞:德育生活化;內涵;實施途徑;實施理念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吧倌陱姡瑒t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質,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熱門話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越是覺察不到教師的教育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認為這條規(guī)律是教育藝術的核心?!鄙畹掠哉n堂教學活動、校內延伸活動、家庭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實施途徑,以“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為實施理念,將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兒童生活的土壤中,讓德育與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學習生活、交往生活、集體生活等緊密相連,并最終達到知行統(tǒng)一這一具體目標。
一、小學生德育生活化的內涵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德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者重視生活中道德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對之進行道德教育。它以生活教育為指導思想,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實存在、現(xiàn)實活動出發(fā),采取感性的、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生活、校內生活和校外生活中經歷、感悟、建構自己的價值理想,從而充分釋放兒童的生命潛能,激活兒童的創(chuàng)造精神,實現(xiàn)“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實踐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本身蘊涵著教育。魯潔教授說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養(yǎng)應當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痹谛碌慕虒W理念下,教師是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是引導、激發(fā)和深化兒童生活的人。因此,教師在進行德育時,要聯(lián)系兒童的生活實際,從他們的現(xiàn)實出發(f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把握好德育生活化的實施途徑。
二、小學生德育生活化的途徑
(一)課堂教學活動
小學德育綜合課程教學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將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并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課程資源,恰當補充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活”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1.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生活
小學德育綜合課程教學要堅持“知行統(tǒng)一”的原則,使學生克服“只聽不動”、“只說不做”、“只在課堂上學,不到實踐中做”的弊端,就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加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親身體驗,使學生通過活動強化行為訓練,并將課堂中的道德觀念與個人實踐行為有機結合,從而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比如在《我也能行》的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向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實踐操作場所和材料,具體創(chuàng)設諸如“誰來洗小手帕”、“看誰的書包收拾得最整齊”、“誰系鞋帶又快又好”、“誰的小手最靈巧”等活動場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將良好的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
小學德育綜合課程教學,應將明理和導行緊密結合,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密切相連。贊可夫說過:“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是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情緒狀態(tài)的高漲而達到的?!蓖瑫r,學生在課堂上明白的道理,還應回歸到生活中進行體驗,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
2.樹立榜樣,貼近生活
社會學理論研究表明,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是模仿學習的結果。英國教育家洛克也曾說:“榜樣所起的吸引或阻止兒童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說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毙W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動的形象要比抽象的理論更易讓其接受。樹立學生身邊同齡人的榜樣,貼近學生的實際,不僅能增強說服力,更能堅定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決心。
教師通過該學生良好的形象為全班同學樹立了榜樣,讓所有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分享快樂的教育。泰戈爾說:“不是棒捶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日臻完美?!睂嵺`證明,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并非由抽象的知識而來,而是來自于他每天經歷的充滿著豐富細節(jié)的生活。而只有當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fā)時,其道德認知才會更為深刻,行動欲望才會更為堅決。
(二)校內延伸活動
活動育人就是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震撼學生心靈的活動,發(fā)掘學生的生命活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學校生活的樂趣,體驗生命的價值,讓活動成為學校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的主陣地。
為將活動育人課程落到實處,我們首先根據(jù)學校日程安排中的活動來全面展開,像文明禮儀展演、消防安全演練、風箏節(jié)、讀書節(jié)、詩文誦讀節(jié)、科技創(chuàng)新節(jié)、體育藝術節(jié)、柿子文化節(jié)等等。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能通過別樣的體驗來展示自己不同的能力,體驗到與眾不同的成功。其次,老師們還自發(fā)地把我們每個月中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洋節(jié)日納入了我們的課程資源中來,像植樹節(jié)、三八婦女節(jié)、清明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端午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中秋節(jié)等等。我們就以這些節(jié)日為媒介,通過開展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
生活有多寬,育人活動的內容就有多豐富。老師們用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通過活動不但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的精彩,還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讓問題也能通過活動來解決,可以為我們的課程所運用。為教育孩子愛護公物,我們舉行了以“同心呵護,金色滿懷”為主題的柿子節(jié),讓學生體驗到,正是大家的關心和愛護才使柿子掛滿枝頭,才能享受到收獲柿子的快樂。老師們從柿子節(jié)活動中得到了更多的啟示,很快把學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納入了活動的課程資源。像春天百花盛開的時節(jié),如期舉行了迎春花節(jié)、玉蘭花節(jié)、櫻花節(jié)等,讓孩子在賞花的同時,懂得了要愛護這些花草。在課程資源的整合過程中,我們還根據(jù)孩子的一些喜好來確定了一些活動。像每年春天到了風箏放飛的季節(jié),我們會如期舉行校園風箏節(jié)。冬天下大雪的時候,又舉辦冰雪節(jié),讓孩子們走出課堂,在冰天雪地中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每一次活動,我們都為孩子提供了參與、感受、體驗的機會。在對不同活動的反復實踐中,我們對活動育人的內容不斷進行修改、補充和調整,逐步形成了以“學校計劃活動”、“各種節(jié)日活動”、“生活處處即教育的活動”三大部分為構成的校本活動課程體系,并以此確立了不同活動的育人目標。
對于活動育人課程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我們要根據(jù)活動的內容來確定。大多數(shù)的活動是以全校師生共同參加的方式來組織。像母親節(jié)、柿子節(jié)、安全演練等。還有一些活動因場地和人員的限制就采用分級部進行的活動方式,像跳繩比賽、體育節(jié)等。如讀書節(jié)就以級部為單位來組織,再以班級為單位具體實施。無論哪種組織形式,我們都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都要有利于學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質的生成。
(三)家庭教育活動
學校教育的任務就在于把學校與生活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嗎,學生在課堂上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還需要通過各種延伸活動加以鞏固、深化,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和父母長輩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對兒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請家長配合學校用各種方式指導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非常重要??梢园褜W生必須養(yǎng)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列在《家校聯(lián)系冊》里,讓家長明確,并根據(jù)每條要求,配合學校開展教育。如教師布置學生在父親節(jié)里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給爸爸準備一份禮物,讓在家表現(xiàn)好的學生的家長給老師送喜報。這種鮮活的實情施教,把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誠然,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更具影響力。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無論是到飯店就餐,還是清明去掃墓,亦或是做家務這樣的小事,在這些看似平常的家庭活動中,只要他們留心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家長的正確引導,他們就會受到深刻的教育,這些教育對他們將來成為一個社會人也是極有幫助的。
(四)社會實踐活動
課堂的組織教學要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進行,教師應有意識地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與社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德育同樣要向生活開放,向社會開放,帶學生走進現(xiàn)實生活的“活”。如教師可以組織“雛鷹假日小隊”的學生們到街道上打掃衛(wèi)生、清除“牛皮癬”等服務活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了對“公益勞動”的理解,強化了勞動技能。以實際行動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使學生在課外實踐中自我體驗,增強自我勞動教育的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人才的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實現(xiàn)。我國的社會生活涌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社會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學生求知鍛煉的大課堂。如果學生不去參與,或有所見聞卻沒有深刻感悟,學校里所獲得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便仍舊不能上升為道德行動和道德意志。因此,我們要讓學生走進生活,在家庭、社區(qū)等校外生活中全方位地開展生活德育,在實踐中真正做到知行統(tǒng)一。
二、結論
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視學生為自己的孩子,積極發(fā)現(xiàn)、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細節(jié),因材施教。育人不易,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學會苦口婆心,而不能急功近利。人的塑造絕非一日之功,“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將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兒童生活的土壤中。
參考文獻
[1]賀湘.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課堂[J].考試周刊,2011(40):192-193.
[2]富瑤.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鑄信仰,少年強則國強[J]. 經營管理者, 2016(34):434.
[3]郭平.從《少年中國說》論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的構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6):8-9.
[4]趙華.小學德育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培訓,2015(12X):29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