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寧
摘 要: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當前在高中教育活動的開展中促進學生實際能力增長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語文教學作為高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擔負起培養(yǎng)學生能力增長的這一重任。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擬從音韻和文化層面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進行探討。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核心素養(yǎng);誦讀;詩性;傳統(tǒng)文化;高中語文
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語文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界定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當前,傳統(tǒng)文化日益得到重視,《中國詩詞大會》《經(jīng)典詠流傳》等各種古詩詞類節(jié)目應運而生。然而,在“傳統(tǒng)文化熱”“古詩詞熱”的大環(huán)境下,承擔將古詩詞與傳統(tǒng)文化結合傳承重任的高中語文教學反而缺位了。許多老師的古詩詞教學重記憶、重鑒賞技巧的分析,過于單調與模式化,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筆者看來,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和研究未能抓住古詩詞的傳統(tǒng)內(nèi)核,也就是沒能從古詩詞的音韻層面和文化層面去解讀和教學古詩詞。筆者擬從古詩詞的音韻和文化層面探討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策略。
一、重視古詩詞音韻教學,提升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是我國古代漢語言文化的發(fā)展精髓。古詩詞包含著音韻、節(jié)奏等內(nèi)容,想要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培養(yǎng)語言能力,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重視這些要素。
1.將古詩詞的音韻知識引進古詩詞課堂教學
古詩詞是漢語言文學的精華,而音韻是古詩詞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節(jié)奏鮮明的音韻是古詩詞的重要魅力體現(xiàn)。過去,由于詩歌鑒賞不考查音韻知識,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往往直接忽略音韻的講解與欣賞。
為了不增加難度,筆者只選擇了押韻(韻腳)、節(jié)奏、對仗這三點來進行教學。不管是平仄,還是韻腳,我都選擇使用現(xiàn)代漢語的聲調和發(fā)音來進行解說,讓學生感覺古詩詞的音韻容易理解。下面,筆者以《登高》為例進行古詩詞音韻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āi),渚清/沙白/鳥飛回(huí)。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lái)。
形容詞名詞/形容詞動詞,形名/形動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tái)。
形形名/副動賓,形形名/副動賓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bēi)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是《登高》一詩在韻腳、節(jié)奏、對仗的音韻標注。
先來看押韻。古詩一般偶數(shù)句押韻,絕句即是二、四句的最后一個字要押同一個韻,律詩即是二、四、六、八最后一個字押韻,一般是押同一個韻,也可以押鄰韻,韻腳都是平聲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登高》一詩首句押韻,二、四、六、八句,哀、回、來、臺、杯,按古語講都押灰韻。
再來看節(jié)奏。古詩講究抑揚頓挫,節(jié)奏分明。古詩一般如何停頓呢?通過《登高》可知,古詩一般根據(jù)音節(jié)或語意來劃分節(jié)奏,首聯(lián)節(jié)奏為二二三,頷、頸、尾聯(lián)可處理為四三節(jié)奏。節(jié)奏分明,使得古詩詞誦讀起來更具形式美、音韻美!
三看對仗。古詩詞一般都是兩句一起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對仗一般有以下幾個要求:(1)要求出句、對句的字數(shù)完全相同。(2)要求出句、對句對應位置詞性相同。(3)要求出句、對句對應位置平仄相對,仄起平收。仄起平收指出句的最后一個字是仄聲,對句的最后一個字則為平聲。平音是一、二聲調,仄音是三、四聲調。古詩中,上下兩句的平仄基本是相對的,但絕句的首句入韻會影響上下兩句的平仄相對;律詩二、三聯(lián)的偶數(shù)字必須平仄相對。關于平仄,值得一提的還有一點,學生所處地是廣東,其方言——粵語保留了古漢語的入音,如“入”字“獨”“格”“急”“決”等字,就是古語中所謂的入音。所以別看有些詞的音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平聲,但實際上算入音,在平仄出現(xiàn)不規(guī)律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使用粵語來做出判斷。
筆者在課堂通過具體的一首古詩,向學生講明古詩的基本音韻特點,并利用這種音韻感來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音韻、節(jié)奏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還下載了一些古詩詞朗誦視頻來向學生進行播放,這樣可以更加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音韻美感。
2.重視學生的古詩詞誦讀
誦讀,是將古詩詞音韻美鑒賞內(nèi)化之后外放的一個過程。
在初步理解了古詩詞的基本音韻知識后,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古詩詞新課教學中,筆者注重課堂上的誦讀,務必使學生在誦讀中領會詩詞的音韻美、意境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古詩詞學習后,筆者會組織全班范圍的古詩詞朗誦比賽,讓學生把積累過的古詩詞通過誦讀的方式深情表達出來。古詩詞課堂以活動的形式開展,一掃之前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沉悶、無聊,學生不但喜歡,還能在這樣的誦讀實踐中增進對古詩詞的美感體驗,提升對古詩詞的理解。
3.開展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活動
筆者大膽設計“創(chuàng)作近體詩”的活動課,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化對古詩詞音韻知識的理解,掌握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掌握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初次創(chuàng)作,學生的習作中也還是有較為規(guī)范的詩句。如:“紛紛揚揚灑一地,蕭蕭瑟瑟又一秋”等。
筆者布置詩歌現(xiàn)代化改編任務。學習完《孔雀東南飛》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創(chuàng)作,用現(xiàn)代漢語把詩歌表達出來,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適當加進自己的想象。這樣的活動設計旨在促進學生學習質量提升的同時,又鍛煉到學生的語言創(chuàng)作能力。
二、重視古詩詞的文化解讀,達到涵養(yǎng)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
筆者打破高中古詩詞教學過去那種“讀一首、講一首、背一首”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授高中語文教材上的古詩詞并進行適量補充后,分為不同的專題,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由知識向審美、文化延展,指導學生研讀與拓展,通過古詩詞的學習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
筆者教學柳永的《望海潮》時,明確告訴學生這是一首干謁詩。所謂干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自然要對自己進行自薦,展示自己的才華。另外一個角度,干謁詩是有求于達官貴人的,那么詩歌還可以從達官貴人的角度進行寫作,對達官貴人極盡贊美之辭,把他們夸高興了,詩人得到賞識提拔的機會也許就來了。筆者帶學生研讀柳永的這首詞時,上下闕各抓住一個詞進行分析討論,上闕以“繁華”一詞研讀,下闕以“清嘉”一詞研讀,最后讓學生總結出柳永整首詞都以大開大闔的方式濃墨重彩地敘寫杭州的美麗、富庶、安詳、寧和,上闕著重表現(xiàn)杭州美麗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下闕突出西湖和行政長官的氣派,展現(xiàn)杭州政治清明、生活寧靜,民眾愛戴長官的祥和景象。以干謁詩為專題,筆者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李白的《上李邕》、王勃的《滕王閣序》等詩,一一展示出來,和學生一起研讀干謁詩,進一步理解干謁詩的特點。
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崇尚委婉含蓄的國度。古代文人又有點清高,比較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肆意顯露,他們在推薦自己時羞羞答答,欲言又止,甚至通過作比來表達。所以干謁詩大多表現(xiàn)出含蓄的美學特征。經(jīng)過這樣的一堂課,學生對古代文人的干謁心態(tài)、對干謁詩的寫作內(nèi)容、寫作技巧了解得比較深入,從而對干謁文化,對文人懷才不遇,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
筆者教授姜夔的《揚州慢》時,構想了“一首詩,一座城”的教學思路。本詩的解讀,主要抓住揚州前后的對比來進行?!盎醋竺肌迸c“一座空城”“竹西佳處”和“盡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等構成鮮明對比。下闕用杜牧的典故來凸顯揚州遭金兵攻破后的破敗之感,抒寫自己哀時傷亂、懷昔感今的情懷。筆者課堂上補充了杜牧的《贈別》其一、《寄揚州韓綽判官》《遣懷》,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徐凝的《憶揚州》,王建的《夜看揚州市》,南朝梁人殷蕓的《殷蕓小說·吳蜀人》一文:“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資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卑褤P州以前的繁華富庶通過詩文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筆者還補充了揚州的曾用名,及傳統(tǒng)美景、美人、美食、戲劇等,讓學生對揚州有個全面的認識。結合姜夔的《揚州慢》,筆者增加一篇辛棄疾寫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通過描寫揚州繁華的詩作,和辛詞、姜詞的對比,進入詩人的內(nèi)心。曾經(jīng)的揚州有多繁華富庶,有多壯麗美好,今天的它就有多衰敗荒涼!詩人心中就越痛苦!這種痛苦是直擊人心的痛苦!正如“世上最殘忍和令人感到的痛苦的事,莫過于把最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
通過一首詩的切入,我們積累了一批關于揚州的詩歌,也從詩歌當中認識了揚州這座城市,從而達到積淀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目的。
在2017版新課標的指導下,筆者就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策略做了一些粗淺的探究,對古詩詞的課堂研究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延展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給過去的僵化單一的古詩詞課堂教學注入創(chuàng)新的血液,包括教學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等。
比起以前的“一課一詩”課堂教學,這種創(chuàng)新的效果還是明顯的:較大程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使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詞、語言建構與運用,形成良好的審美鑒賞能力,積淀深厚的古詩詞文化,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腹有詩書氣自華”,也較好地提升了教師的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
以上通過“重視古詩詞誦讀”“重視古詩詞中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層面的內(nèi)容”兩個方面的探索,希望能為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的除舊納新做出些微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易海.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034(2):77-79.
[2]郭志賢.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高中古詩文教學策略:以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學為例[J].考試周刊,2017(55).
[3]張瑤瑤.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中學語文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案例談[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6(5):39-41.
[4]葉嘉瑩.古詩詞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