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宏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qū)銀壺街道衛(wèi)生服務中心,貴州六盤水 553400)
膝骨性關節(jié)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多發(fā)于年齡超過60 歲群體,其能致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運動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1]。針對此類疾病,臨床上多采用西醫(yī)方式治療,但治療效果并不顯著。 該中心針對此類患者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增加中醫(yī)針灸治療取得較好應用效果。 在此基礎上,筆者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選取123 例膝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調研研究,探討針灸治療在膝骨性關節(jié)炎治療中應用價值,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選取123 例膝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調研研究,將其隨機等分為X 組、Y 組和Z 組。 其中男女 性 別 比 例:X 組 為22:19;Y 組 為22:19;Z 組 為22:19。 年齡:X 組平均數值為 (53.27±8.49) 歲;Y 組為(54.38±8.71)歲;Z 組為(53.92±8.58)歲。 病程:X 組平均數值為(10.34±2.41)個月;Y 組為(10.57±2.39)個月,Z 組為(10.63±2.52)個月。 X 組、Y 組和Z 組在年齡和病程等指標對比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X 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具體為:應用布洛芬緩釋膠囊(芬必得)治療,其國藥準字為H20013062,給藥方式為口服,給藥劑量為1 片/次,給藥頻次為2 次/d,同時對患者進行關節(jié)腔中透明玻璃酸鈉注射治療,注射劑量為2 mL/次,每周治療1 次。 另外根據不同中醫(yī)證型給予患者中藥輔助治療,其中腎虛髓虧型患者給予六味地黃丸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陽虛寒凝型患者給予烏頭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瘀血阻滯型患者給予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
Y 組在X 組基礎上進行直接針刺治療,其中針灸穴位包含內外膝眼、犢鼻、梁丘、鶴頂、陰陵泉、血海和陽陵泉等, 針灸時調整患者體位處于坐位或臥位,首先對患者穴位進行消毒處理,將不銹鋼毫針(規(guī)格為0.3mm×60mm)刺入患者前敘穴位,其中犢鼻向后內斜刺1~1.2 寸,內外膝眼向后外斜刺1~1.2 寸,其余穴位直刺1~1.2 寸,用捻轉提插法插入。待患者得氣即患者出現酸、麻、脹等感覺時,保持留針,時間為30 min。
Z 組在X 組基礎上進行溫針灸治療,即在Y 組基礎上于針柄位置放置長度為2 cm 左右艾條并點燃,每穴位應用2 壯。
Y 組和Z 組每天對患者針灸1 次,7 次為1 個療程,連續(xù)針灸5 療程[2]。
該實驗選用療效評級、VAS 評分和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兩個指標對調研結果進行測評。 其中療效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和關節(jié)功能改善情況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 級。 如患者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如晨僵、疼痛等較治療前顯著好轉,關節(jié)功能完全改善,將此類患者療效歸為顯效; 如患者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如晨僵、疼痛等較治療前一定程度好轉,關節(jié)功能改善程度超過70.00%,將此類患者療效歸為有效;如患者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如晨僵、疼痛等較治療前好轉程度較低甚至加重,關節(jié)功能無明顯變化甚至惡化,將此類患者療效歸為無效。 VAS 評分主要用于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測評,采用的評測方法為視覺模擬量表(VAS)法,其中評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3]。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主要用于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膝關節(jié)功能進行測評, 采用的評測方法為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量表法,其中評分越高表明膝關節(jié)功能越好[4]。
通過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n(%)]通過χ2檢驗,計量資料(±s)通過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5]。
結果顯示:Z 組療效評級中,其中占比58.54%(24/41)患者療效為顯效,占比36.59%(15/41)療效為有效,占比4.88%(2/41)患者療效為無效。 Y 組療效評級中,其中占比48.78%(20/41)患者療效為顯效,占比36.59%(15/41)療效為有效,占比14.63%(6/41)患者療效為無效;X 組療效評級中, 其中占比34.15%(14/41)患者療效為顯效,占比39.02%(16/41)療效為有效,占比26.83%(11/41)患者療效為無效。 Z 組有效以上療效患者總占比為95.12%,Y 組有效以上療效患者總占比為85.37%,X 組有效以上療效患者總占比為73.17%,Y 組統計數值高于X 組(P<0.05),Z 組統計數值高于X 組和Y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X 組、Y 組和Z 組VAS 評分和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對比分析結果[(±s),分]
表1 X 組、Y 組和Z 組VAS 評分和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對比分析結果[(±s),分]
注:a 表示Y 組和Z 組治療后VAS 評分和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指標數值與X 組治療后相應指標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b表示Z 組治療后VAS 評分和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指標數值與Y組治療后相應指標數值存在顯著差異(P<0.05)。
時間組別VAS 評分 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治療前治療后X 組(n=41)Y 組(n=41)Z 組(n=41)X 組(n=41)Y 組(n=41)Z 組(n=41)4.83±1.71 4.92±1.86 4.86±1.81(3.42±0.88)a(2.26±0.71)ab(1.72±0.67)ab 38.41±11.25 38.36±12.31 37.97±11.54(49.14±11.58)a(58.46±12.08)a(73.29±13.97)ab
結果顯示,治療前X 組、Y 組和Z 組VAS 評分和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數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Y 組和Z 組VAS 評分和Lyshol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顯著低于X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Z 組顯著優(yōu)于Y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膝骨性關節(jié)炎是骨科臨床上常見疾病類型,其會對患者的關節(jié)軟骨等組織造成損害,致使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運動障礙。 臨床上對此類患者傳統采用西醫(yī)方法治療,主要方式為口服止痛藥物聯合關節(jié)腔內透明玻璃酸鈉注射方式,這種治療方式對改善關節(jié)內潤滑度起到一定作用,但臨床實踐表明西醫(yī)治療效果并不顯著。 隨著中醫(yī)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中醫(yī)在此類疾病治療方面展現較好的優(yōu)勢,中醫(yī)將此疾病歸為骨痹范疇,是患者人老體衰、本虛標實、陰陽氣血不足引發(fā)患者肝腎陰虛導致[6]。 中藥湯劑和中成藥也作為重要的輔助手段用于此疾病治療當中。 并且有研究指出針對此類患者,通過中醫(yī)針灸療法對相應穴位進行針刺聯合艾灸能夠發(fā)揮舒筋活絡, 調理氣血的功效,從而有效改善患者機體陰陽失衡,有效增強治療功效。 針對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針灸治療包含單純針刺、溫針灸、電針、火針和艾灸等方式。 該次研究分別采用直接針刺和溫針灸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針灸穴位包含內外膝眼、梁丘、鶴頂、陰陵泉、血海和陽陵泉等,其中針灸血海穴對患者具有活血、健脾、祛風和祛濕的作用;針灸梁丘穴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急性痛癥;針灸陽陵泉穴對患者具有舒筋通絡的作用,并且有效緩解患者肌肉痙攣癥狀;針灸鶴頂穴、內外膝眼具有治療患者膝中痛的作用。 通過對上述穴位進行針刺和艾灸治療能夠有效改善膝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guī)治療前提下對膝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應用針灸治療,直接針刺和溫針灸有效以上療效患者總占比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護理,并且溫針灸有效以上療效患者總占比高于直接針刺;治療后直接針刺和溫針灸患者VAS 評分和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患者,并且溫針灸患者VAS評分和Lysholm 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直接針刺。
因此,直接針刺和溫針灸等針灸治療手段均能夠有效提高膝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并且溫針灸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