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樹潔/廈門大學法學院
香港地區(qū)在推動使用調解方面起步較晚,經過近年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尤其是民事司法改革的推動,香港調解制度取得快速的發(fā)展,成效斐然。
1984年,香港政府開始推行調解。這與當時一些大型基建工程所引起的糾紛有關。當時有一批倡議使用調解的律師和工程師,在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內成立調解興趣小組(后易名為香港調解會,仍隸屬于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該組織鼓勵會員與有關機構或專業(yè)團體合作,促進交流有關調解及其他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ADR)的資料及意見,協(xié)助推廣調解教育與培訓。在這個階段,由于缺乏宣傳,社會各界普遍都不認識調解的優(yōu)點,更不懂得如何使用調解,調解利用率極低。
1988年,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啟動婚姻調解咨詢活動項目,并于1991年10月發(fā)表該項目的評估研究報告。此后香港社會服務委員會提出建議,在家事法庭設立法庭和解協(xié)調員。
但是,直至1996年,香港司法機構仍然認為實施一項法庭附設調解計劃的時機不夠成熟,因為當時香港還不具備數量充足且有資質的調解員隊伍。隨著政策的轉變,越來越多的香港律師成為正式認可的調解員。這也為法庭附設調解計劃的開展奠定了基礎。1999年4月,時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召集工作小組會議,討論將調解引入家事法律訴訟試點計劃。2000年5月,家事調解試點計劃啟動。家事法庭設立“調解統(tǒng)籌主任辦事處”,開展為期3年的自愿調解計劃,初步確立了調解在司法體系內的作用。隨著家事訴訟案件及其他領域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在訴訟中引入調解機制逐漸受到重視。
1999年,香港首家調解專業(yè)機構——香港和解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旨在推廣調解在商業(yè)和民間的應用,努力推行以本地語言和英語調解,提供最合適香港居民的調解服務。香港政府確認該中心為慈善機構。
2000年,為回應民眾對民事司法制度的批評,終審法院設立了工作小組,對香港民事訴訟程序進行評估并提出改革意見。2002年,工作小組提交《中期報告》,在法院選擇調解模式的問題上提出6 種方案。2004年,工作小組在《最后報告》中提議,在民事訴訟中全面引人調解機制,涉及法庭訴訟規(guī)則、土地審裁處以及勞資糾紛補償等各個領域。司法機構還通過判例發(fā)展鼓勵調解的原則。
2007年1月,司法機構成立調解工作小組,負責訴訟調解相關事項的落實,集中研究如何在司法機構內制定措施,促使各方當事人在一致同意的情況下進行調解,借此推廣調解服務,敦促各方當事人循此途徑解決民事糾紛。與此同時,香港政府開始醞釀向全社會推廣調解機制的運用。
隨著改革措施的頒布實施,調解制度得到全面發(fā)展。在2007至2008年度政府施政報告中,特區(qū)行政長官提出香港必須發(fā)展調解服務以面對國際和本地社會的形勢變化,并強調政府要在商業(yè)和社區(qū)兩大層面推廣調解機制,涉及仲裁、民間組織和法律援助等各個體系的改革。
為回應和落實政府的施政承諾,律政司在2008年2月牽頭成立跨部門的調解工作小組,專門負責調解機制的推廣。調解工作小組負責審視調解服務的發(fā)展現狀,并就如何更有效、更廣泛地利用調解來解決商業(yè)糾紛及社區(qū)層面的爭議提出建議。2008年4月,調解工作小組成立3 個專責小組負責監(jiān)管架構、評審資格及培訓以及公眾教育和宣傳。2010年初,律政司發(fā)布《香港調解守則》,為調解員訂立通用的標準,并確保調解服務的質量。目前,包括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律師會及香港和解中心等在內的21 個調解服務機構采用了該守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調解工作小組集中向政府部門公營機構以及大型團體等宣傳調解機制,在社區(qū)中心引入公益調解項目,并促成部分商業(yè)組織和社會團體共同簽訂“調解為先”承諾書。
2010年2月,調解工作小組提出48 項建議,主要包括:訂立有關法例(如《調解條例》)以闡明和解釋調解服務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制定調解程序和相關法例,及強制執(zhí)行通過調解達成協(xié)議的法定機制;將調解服務擴展至更多領域等。2010年10月,特區(qū)政府成立調解專責小組,由律政司司長擔任主席,負責協(xié)助研究上述建議并付諸施行,以期推動公眾更廣泛地使用調解服務。
2011年11月,特區(qū)政府向立法會提交《調解條例草案》。該草案的目的是為調解服務的發(fā)展提供法律依據。除明確界定“調解”的涵義外,草案主要就調解通訊的保密及調解信息作為證據的可采性作了規(guī)定?!墩{解條例》于2012年6月15日獲得立法會通過,自2013年1月1月起實施。
任何人如果希望成為一名專業(yè)的調解員并向當事人提供調解服務,都必須參加一定的專業(yè)培訓。調解服務機構以職業(yè)化、資質認證為導向,對本機構的調解員進行培訓。當然,調解員或其他人士參加調解方面的專業(yè)培訓,需要支付相關費用。香港調解培訓與內地相比,在培訓課程和培訓方式上都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并注重調解培訓的專業(yè)性和實用性。
以和解中心提供的高級調解技能培訓為例,其培訓課程的設置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具體課程包括基礎理論、調解技巧、案例示范和練習等內容。其中,調解基礎理論包括沖突理論、沖突與爭議的管理方式、ADR 的優(yōu)勢、和解的特點、不同形式的和解(包括協(xié)議式和解、促進式和解、治療式和解、評估式和解等)、和解的程序等。調解技巧培訓是通過老師的模擬示范和學員的案例實戰(zhàn)演練來進行。學員在技巧培訓階段親自參與每個具體案例的調解過程,在不同的案例演練中充當調解員或一方當事人,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運用不同的調解技巧,培養(yǎng)調解能力。
在香港,對調解員的培訓由調解機構來完成。大多數調解服務機構提供的調解培訓在課程設置及培訓方式等方面都趨于類似。但是,香港目前仍然沒有統(tǒng)一的培訓機構或者培訓標準。
調解員必須取得資質認證后才能開展調解業(yè)務。香港目前有許多調解培訓機構,實行各自的培訓課程和評審標準,對培訓合格的調解員頒發(fā)相應的調解資質認證證書。例如,要獲得香港調解專業(yè)協(xié)會調解員的資格,須參加其主辦的高級調解課程。學員出席率達80%以上方可申請參加“專業(yè)調解證書”考試,考試合格后,學員可取得“高級調解課程證書”,同時可注冊成為調解協(xié)會的會員。
香港調解會認為,一名成功的調解員所應具備的技能與其處理的爭議種類之間關系不大。但家事調解例外,調解員須對家事法例和家庭的動力關系有專門認識。要獲得調解會家事調解員的資格,首先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擁有受認可大學或機構的社會服務、心理學、法律的學位或輔導、精神治療、法律的研究學位,及擁有3年以上的家事法例或家庭福利、輔導方面的工作經驗;或(2)在調解、家事法例或家庭福利、輔導方面擁有符合要求及相關的工作經驗。此外,調解員還必須參加規(guī)定的4 個階段的課程。家事調解員在提供服務之前,除須通過資格審定外,還應繳納會員費用并完成持續(xù)專業(yè)發(fā)展的在職訓練課程,以確保專業(yè)技能的提升。香港調解會認可家事調解員的資格有效期僅為4年。在此4年期間,調解員必須參加24 小時以上的持續(xù)專業(yè)發(fā)展訓練課程并予以記錄,此乃更新會員資格的要件。
2012年8月,香港調解資質評審協(xié)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調評會)成立,其創(chuàng)設成員為大律師公會、律師會、國際仲裁中心及和解中心。2013年4月,調評會開始運作。調評會是由業(yè)界主導的香港調解員資格的評審組織,履行資格評審和紀律審裁的職能。它就培訓和資格評審訂立準則,但本身不提供培訓課程。事實上,《調解條例》并沒有對調解員的資格評審及培訓予以規(guī)范,而是將這一任務交給社會團體。律政司表示,盡管調評會可就培訓和資格評審訂立準則,但并無法例規(guī)定任何人士在進行調解前,必須先經調評會認可;沒有成為調評會成員的機構可以繼續(xù)為調解員進行培訓及資格評審。但是,已有法律界人士注意到,是否允許那些經由調評會以外的其他機構認可的調解員繼續(xù)在香港從事調解工作,已成為一個問題。
香港的調解職業(yè)化還體現在對調解員的職業(yè)規(guī)范上。此處的職業(yè)規(guī)范即通常所指的職業(yè)倫理,是一套道德原則與價值體系,旨在確立規(guī)則與標準來判斷某一職業(yè)人員行為的正確與否。對于調解中的職業(yè)倫理,一般認為包括保密(confidentiality)、公正(impartiality)、稱職(competence)、中立(neutrality)等要求。
對調解員的保密要求主要體現在司法機構發(fā)布的《調解實務指示》及《調解條例》中。前者明確規(guī)定,“法庭在所有情況下,包括在處理因本實務指示的規(guī)定而引起的事宜以及行使自由裁量權裁定訟費時,均不得強迫各方披露任何依據法律原則而受保密權所保護的資料,例如享有法律專業(yè)保密權的資料,以及受無損權利的通訊特權所保護的資料,法庭也不可接納此等資料為證據。在調解過程中發(fā)生的事情,屬于無損權利的通訊,也受保密權所保護。在此需強調的是,法庭不會削弱由保密權所提供的保護。”香港調解會亦在其《調解規(guī)則》中明確規(guī)定:(1)調解是一項非公開及保密的程序。任何一方當事人為調解的目的或因與調解有關的原因而披露、制作或呈交的一切文件、通訊或資料,均是在受保密權涵蓋及無損權益的基礎上披露,而作出上述披露并不表示放棄任何保密權。除因履行或執(zhí)行和解協(xié)議所需,和解協(xié)議亦受保密要求的規(guī)范。(2)任何一方不受調解過程中披露的任何事宜的影響,而該披露亦不會影響爭議的當事人在任何后續(xù)的仲裁、審裁或訴訟中的權益或當事人在其中的地位。
對于公正及中立的問題,目前香港法律并沒有相關的規(guī)定。有關公正性的要求主要體現在調解員所需遵循的調解員實務守則中?!墩{解員專業(yè)守則》要求:“調解員必須對所有當事人保持中立,并應披露其理應知曉的一切實際存在及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在披露之后,該調解員應停止進行調解,除非爭議各方仍選擇任用該調解員。”此外,律師會的《調解規(guī)則》也規(guī)定,“除非得到爭議各方當事人的書面同意,在任何爭議的調解結果中占有財政或個人利益的人士,不得出任為該項爭議的調解員?!?/p>
長期以來,香港缺乏統(tǒng)一的調解員行為規(guī)范。2010年初,律政司頒布《香港調解守則》,對此予以彌補。目前,包括國際仲裁中心、律師會及和解中心等21個調解服務機構已采用該守則。
隨著《高等法院規(guī)則》《區(qū)域法院規(guī)則》《調解條例》的頒布實施及《調解實務指示》《香港調解守則》的施行,香港在調解制度方面的建設正日趨完善。然而,改革不僅是規(guī)則的變化,也是法律理念和社會文化的演進。香港立法界與司法界已在調解的重要性方面取得了一致的認識。律政司正大力推動香港成為亞太區(qū)爭議解決中心。自2012年起,律政司舉辦了四屆“調解周”及“調解為先”研討會,旨在提高公眾對調解的認識,以及為海外和本地的調解專家提供交流機會。2015年12月,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與香港和解中心在香港成立內地-香港聯合調解中心,這是首個由內地與香港主要調解機構合作而設立的調解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