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婧怡(河南中醫(yī)藥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46)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在早出自《易經(jīng)》,意為“太極是萬物之始”,而由此產生的八卦,是為我國古代民間哲學的基本構架?!疤珮O生兩儀”兩儀即為陰陽,陰陽轉換產生四季,可見“太極”是窺探這個世界誕生之初的妙門,其中蘊含的哲理更是由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探尋成果在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和哲學原理妙不可言。在高校開展太極拳課程,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在這個速食經(jīng)濟社會體系中保持本心,更能使其在運動健身的同時參悟到中國文化幾千年傳承中的精華。然而,太極拳在現(xiàn)今在高校中的教學情況卻令人感到擔憂。
我們經(jīng)常在清晨能看到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公園或者廣場上練太極拳,看起來“仙風道骨”頗有一番風味。這是因為相較于年輕人,上了年紀的老人歷經(jīng)一生,且更能體會到太極拳中所表達出的哲學意境。而現(xiàn)如今的高校對于太極拳的教學,多數(shù)都停留在最基礎的太極拳24式的簡單拳法架構上,更別提更加具有專業(yè)性質的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等。太極拳文化蘊涵豐富,但是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更加在意的是拳頭有沒有放到指定地方,出拳規(guī)不規(guī)范,整體做來齊不齊。缺少對太極拳所表達的意境和文化內涵的闡述以及講解。而這恰恰是練習太極拳的意義所在,甚至有些學生戲謔的將其稱為“太極操”。可見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實在是舍本逐末了。失去了教學原有的目的。
“十年太極不出門,一年八極打死人”說的就是太極拳了。由此可見太極拳也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的運動。這正符合了國家宣傳的終身體育的理念。但是在實際上經(jīng)過對我國十所普通高等學校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太極拳的24式教學中,其中有四所高校維持了兩個學期的太極拳課程,共計30課時左右,六所高校只維持了一個學期,15課時左右。由此可見,學校對于太極拳的教授重視程度不夠是其一,另外由于課時缺少,且太極拳又屬于需要下功夫鉆研的一項運動,教師也很難再短暫的教學時間里,將太極拳蘊含的深意傳達給學生鉆研,這短短的十幾課時,能夠將基本的24式拳法掌握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所以難怪學生會將其稱之為“太極操”確實是有客觀原因在其中。
通過對研究的十所高校調查發(fā)現(xiàn),有85%的教師只在大學的時候學習過太極拳基礎的24式,8%是參加工作后由于工作需要臨時學習的簡化式太極拳,有6%的教師是科班學武術出身,最后只有1%的教師是真正對太極拳文化有著深入研究的。所謂“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彪m然有師生同時進步的客觀理論依據(jù),但是為人師者,首先得是自身可以立的住,得在教授的學問上高于學生,才能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在教授的過程對知識文化有了更精辟的理解,這才是真正的師生共同進步。但是經(jīng)過調查,大多數(shù)的教師都是現(xiàn)學現(xiàn)賣,根據(jù)教學大綱走,學一點,教一點。更有甚者,教師甚至自己都打不出一套完整的太極拳24式,更別說太極拳在攻防過招時所蘊含的哲理傳授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雖是老生常談,但是卻很實用。興趣是一切的起點和原動力。但是大學時進行體育課程鍛煉對于大多數(shù)的學生來說更多的作用是用來修習學分。在這一點上,對太極拳的學習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而造成當代高校生對于太極拳的學習興趣缺乏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點:其一,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的氛圍和大多數(shù)人浮躁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的都已經(jīng)影響到了學生的生活觀念和學習觀念,而太極拳恰恰講究的便是“清靜無為”,這使得學生很難沉下心來去學習這樣一個需要在慢節(jié)奏和思考中進行的體育運動,更多的學生喜歡利用閑暇的時間去學習和進行比較激烈的運動,和具有一定競技精神的體育項目。其二,這一點要歸結在教師身上,教師自身也不見得對太極拳有多深刻地了解,或許教師對太極拳的興趣也不是很大,如此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老師隨便教一教,學生隨便學一學,如此下來都只是停留在皮毛,很難進一步領悟太極拳的真諦。
在現(xiàn)階段,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高校在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安排上,多是以籃球、足球、網(wǎng)球、乒乓球等為主。高校生的自主選擇是一大原因,相對來說選擇其課程的學生較多,那么課程開展和課時安排上相對而言也更多一些。再加上每年也有許多高校聯(lián)合舉辦的關于各種球類的高校生聯(lián)賽,這種競技體育本身所蘊含的熱情、主動的體育精神也更能夠為高校生所能接受。甚至很多高校有自身的籃球校隊和足球校隊,一是對于學生專長的培養(yǎng),而來也可以為學校爭得榮譽。
太極拳相對而言雖然沒有這種競技體育所展現(xiàn)出來的揮汗如雨的熱情,但是太極拳自古以來便是我國武術界的一朵奇葩。其中不僅蘊含了豐富的哲理,練之能夠強身健體以外,還能夠陶冶情操。使鍛煉者在日常的鍛煉中感悟天地之間人與自然的和諧感受。太極,人類無法企及的謂之極。極,誕生在天地之初,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萬物由之始。在我國古代巨著中《周易》、《道德經(jīng)》等哲學著作都對其有著非常詳盡的注解。太極拳就是在這樣一個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孕育而出。太極拳,拳法蘊含天地之力,秉承自然,順應天地,有陰有陽,有柔有剛。相輔相成,講求順勢而為,不假強為,假強為者 ,有違自然之道,非太極之道,顧不得以太極名之。
太極拳文化粗淺概括可分為六個方面,即為拳德、拳理、拳名、拳禮、拳技、拳謀。拳德意為武德,習武之人講求武德,“君子以厚德載物”。藝以顯德,無德不立。拳禮,是指太極拳的武禮,如今被規(guī)范為抱拳禮。拳名,是指太極拳名之由來。曲無譜不立,拳法也是一樣。全名亦是拳意。拳理,是指太極拳中蘊含的天地自然之理,也可以稱之為哲理。只有領會其拳理,在鍛煉時能夠做到身心合一,凈化本心。拳技,是指整套太極拳法的拳譜以及在使用太極拳時的技巧,不是一味的力量大便可,要張弛有度。拳謀,是指兩個人在過招時要講求方法,以柔克剛,以陰克陽,四兩撥千斤。講求謀略。
以上是太極拳所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學起來非一朝一夕之功。
高校在舉辦太極拳教學時,可以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以此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高校在培養(yǎng)太極拳教師時,通過政策鼓勵教師對太極拳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習,先提高教師的教學水準。此外在不影響正常的專業(yè)課程的基礎上增加太極拳的教學課時,并可以通過一定的學分鼓勵制度來積極鼓動學生進行太極拳學習。此外,學校還可以舉辦有關太極拳的文化展覽活動,和一些相關的影視放映活動,或者是通過社團活動來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到其中。其實很多武俠小說都為太極拳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許多同學對太極拳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只不過是在學習中沒有走對正途,無法入門,才會逐漸對太極拳失去了興趣。
現(xiàn)代的高校學生,面對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接觸了五花八門的知識體系,我們過去過學藝在精,不在多,所以很多高校生對待事物大多數(shù)也是三分鐘熱度,很難去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高校在進行太極拳的普及和推廣中一定要注重對太極文化的有重點的宣傳與氛圍營造。充分利用起高校自身的媒體平臺,例如校園廣播站、校園網(wǎng)、校園文化祭等等一切可以起到宣傳作用的媒體。還可以舉辦太極拳的過招比賽,這樣既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學生活學活用,體會到太極拳的有益之處。太極拳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進入深層次的境界之后還可以修身養(yǎng)性,對當代高校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性格培養(yǎng)有著不可忽視的好處。
太極拳正如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沉淀一樣,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高校應積極鼓勵教師進行太極拳的教研活動,通過對其更深層次的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梢詫⑵滟x予上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特色。在拳法上也不必拘泥于一格,要以實用為主。符合當代高校生的身體素質以及鍛煉時間。要知道不論是多么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都要與時俱進,否則就會面臨淘汰的風險,這也是將太極拳文化能夠傳承下來的一個重要方面。
其實太極拳的訓練對人的身體有諸多好處,高校在進行太極拳教授時,除開拳法的教授外更多的還要開展太極拳的理論課程。有因有果,方為始終。例如太極拳在強身健體方面就包括了對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對呼吸系統(tǒng)的影響以及對心腦血管的影響等等諸多方面。太極拳細究下來是一個綜合多門科目的武術拳法,不僅僅是哲學意義上的陶冶情操等等。這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然而在大學期間由于課時等客觀原因,教師要精要提煉出學生可接納的現(xiàn)階段的太極拳知識體系。
積極鼓勵本校教師到太極拳的發(fā)源地陳家溝進行深造,在當?shù)馗惺芴珮O拳文化傳承帶來的魅力,而不僅僅是依托于教科書和教學視頻。以此來提高太極拳教學骨干的教學素質外,學校還可以面向社會招聘,招聘對太極拳有著深刻研究的名師到校進行任教,或是知道教師和學生進行學習以及文化傳播等等。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文化傳承是我國千百年來遺留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代高校生需要進行傳承和發(fā)揚廣大的優(yōu)秀文化,同我國提倡的孔孟之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高校作為太極拳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