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綠
“學習動力”專欄到這篇已經(jīng)是第12期,一年的最后一篇。在這篇的開始,我想問父母們一個問題:我們也許盼望有一根魔棒,揮一揮,孩子就能夠充滿動力地投入學習,那么,學習究竟是一個目標還是手段?
如果說學習就是目標,難道學習就是為了學習?其實,人們并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希望通過學習,有機會成為更有技能、知識、能力的人,進而成就卓越的人生。因此,學習不過是一種達成目標的手段。
然而,多數(shù)父母卻常常誤將手段當作目標,為孩子的學習殫精竭慮。學區(qū)房、陪讀、補習班、輔導……這些行為本身并沒有錯,但把學習當作目標之后,就容易忘記學習背后的“初心”,造成“成績很好,人卻沒有健康成長”的后果。
促發(fā)一種行為的要素有3個:目標、伙伴與方法(手段)。通過共同的目標來凝聚伙伴;結成伙伴之后,形成向心力,就可以共同創(chuàng)造方法;而檢驗方法是不是合理有效,就看它們是否能夠服務于目標。
目標
父母和孩子的共同目標是什么?如果把學習當作目標,那也僅是父母眼中的目標,而非孩子的,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孩子痛苦、糾結。
什么樣的目標才是好目標?要看這個目標是否能夠最大限度地吸納伙伴。在家庭教育中,就意味著什么目標能夠凝聚起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力量。通常來說,如果目標是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品德高尚的孩子,并通過他們自己的善舉、才能以及感受到的父母之愛而實現(xiàn)快樂的生活,這樣的目標比起把學習本身當作目標,就是更為本質、更具有凝聚力的目標。因為在把學習當作目標時,父母和孩子其實是背離的,這也是為什么親子矛盾會激化,雙方會產(chǎn)生對抗的深層原因。
伙伴
明確了目標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父母和孩子成了“合伙人”,因為他們有了共同的利益和愿望—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于是,重心就落到了孩子這里,不再是父母的主觀意志。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就可以更多地重視孩子的個人意見和獨立性,大膽放權,讓孩子為自己做主。
比如父母可以經(jīng)常采用這樣的句式:“你覺得這件事應該怎么辦比較好?”這就是重心轉移、平等伙伴的關系?,F(xiàn)在常說的“賦能”就是這么來的,父母通過與孩子形成平等的合作關系,能夠調動孩子的積極主動性,充分為孩子賦能。
方法(手段)
人多力量大,結成伙伴關系的父母和孩子就可以共同確定什么是達成目標的方法與手段。學習當然是很重要的方式,但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就變成了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比如還有從事公益活動、體育鍛煉、個人興趣發(fā)展等,這其實就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內容。
即便是將學習放到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也能判斷出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最高目標。比如很多父母因為孩子喜歡玩游戲而和孩子矛盾不斷。針對這種情況,我通常會問父母:“你不希望他玩游戲,這是目的還是手段?”家長想一想會說:“應該是手段,我的目的是讓他好好學習?!笔堑?,既然是手段,為什么總是糾結于手段呢?要跳出來看,如果他玩游戲沒有影響學習,是不是就沒那么可反對的?可是,父母只要看到孩子在玩游戲就如臨大敵,導致孩子覺得父母像防賊一樣防著自己,越不讓做的事越有吸引力,最后雙方的矛盾焦點就變成了是否可以玩游戲,而不再是怎樣把學習搞好。如果明確好好學習才是目標,就可以在這一點和孩子達成共識,結成伙伴關系,告訴他:“你希望每天玩多長時間,這樣既不影響學習,你也能得到快樂?!辟x予孩子自主制定時間的權力,他的對抗力量就會被化解,慢慢就會成為自我負責的人。
在這里,讓孩子更好成長、快樂生活的目標被分解為更小、更具體的目標,那就是學習;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目標又可以被分解為更小的目標,比如如何提高英語單詞記憶量、每天背誦一首詩等。根據(jù)這樣的行動原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經(jīng)常有意這樣詢問和思考:
一、要做的這件事,到底是目標還是方法(手段)?
在和孩子溝通時,適宜從目標去談,而不是從方法去談。因為談目標,雙方就容易達成共識,而談方法就容易有爭執(zhí),畢竟每個人想到的方法不一樣。你覺得放學就做作業(yè)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可能覺得吃好喝好玩好之后再學效率更高;你覺得板板正正坐在書桌前才是學習,孩子可能會覺得坐在搖椅上晃來晃去才愛學習。但如果從目標考慮,雙方都是為了達成更好的學習效果,就不會那么糾纏于方法,從而放手讓孩子做選擇。
二、怎樣做才能真正成為孩子的伙伴?
建立伙伴關系才能同心同力,否則,就會形成對抗關系。父母不僅要經(jīng)常這樣想:“這樣做是推開了孩子還是拉近了他?我有沒有成為他的伙伴?”還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這樣做是讓孩子入了自己的伙,還是自己入了孩子的伙?”這個問題很重要,它意味著究竟服務于誰的目標,是父母的還是孩子的?既然最終目標是為了孩子,就需要注意在日常行為中與孩子有關的事都要從孩子的目標出發(fā)來考慮。
有的父母也許會疑慮,要是孩子的目標是玩游戲,怎么辦?玩游戲從來都不是目標,而是手段,是達成快樂、放松、刺激的手段,那么,就可以和孩子商量,還有沒有其他途徑能夠達成這個目標,雙方應該怎樣創(chuàng)造條件。
三、如何檢驗方法或手段是否合適?
要選擇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原則就是將它們和目標相聯(lián)系,看看是否能夠服務于目標。有時只看小目標難以取舍,就可以通過大目標來判斷。
有的父母想給孩子報書法班、音樂班、英語班和演講班,但時間不夠,怎么選擇?這就要看此時的目標是什么。如果想要提高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演講班就是首選;如果想讓孩子練習專注力,就可以報書法班。之所以難以取舍,是由于目標不清,一次只樹立一個目標,完成簡單,取舍也簡單,孩子也會有動力。
只要父母經(jīng)常從這些角度考慮孩子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環(huán),孩子學習動力的激發(fā)就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