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萍
(山西省榆次區(qū)中醫(yī)院,山西 榆次 030600)
臨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是以氣流受限為關鍵特征的肺部疾病,同時存在對顆粒物、有害氣體有異常的異性反應。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結構及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病率也逐漸提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生命安全帶來了極大影響。當前國內外紛紛嘗試將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有創(chuàng)通氣治療、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治療、綜合治療等措施等多種方式應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中。而相關研究顯示[1],長期實施家庭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患者效果比較好,但是關于綜合治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引起的呼吸衰竭治療中的實施效果卻很少報道,本文對此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將2017年5月~2019年7月到我院治療的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分為三組,其中,甲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下限/上限分別為60歲、73歲,平均年齡(66.8±2.8)歲;病程最短/最長分別為3年、12年,平均病程(7.9±2.8)年;體質量最低/最高分別為42 kg、81 kg,平均體質量(61.5±3.8)kg;乙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下限/上限分別為61歲、74歲,平均年齡(67.2±2.1)歲;病程最短/最長分別為3年、13年,平均病程(8.2±2.1)年;體質量最低/最高分別為43 kg、81 kg,平均體質量(62.1±3.2)kg;丙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下限/上限分別為60歲、74歲,平均年齡(66.9±3.1)歲;病程最短/最長分別為4年、14年,平均病程(8.6±2.1)年;體質量最低/最高分別為42 kg、85 kg,平均體質量(62.4±3.1)kg。不同組別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分析統(tǒng)計學意義不明顯,P>0.05,能夠比較。
本次研究選取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通過解痙平喘、抗感染、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藥物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guī)治療措施進行治療,有效預防患者出現(xiàn)肺動脈高壓癥狀,對于出現(xiàn)的采取相應措施積極治療。
甲組:采用綜合治療措施,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治療,同時,在插氣管12小時內通過纖維支氣管鏡處理痰液。除此之外,超聲聯(lián)合霧化吸入沙丁胺醇、異丙托溴銨和布地奈德等治療。
乙組:采用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治療,輔助通氣儀器為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模式為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壓力支持通氣+呼氣末正壓通氣。若患者出現(xiàn)肺部感染控制窗的時候,應將通氣管拔除,之后通過無創(chuàng)呼吸機進行處理,直到患者停止使用呼吸儀器。
丙組40:采用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輔助通氣儀器為凱迪泰無創(chuàng)呼吸機,通氣模式為壓力支持通氣+呼氣末正壓通氣,根據(jù)患者具體狀況選取相應參數(shù), 壓力支持通氣從8~10 cmH2O逐漸增加到15~20 cmH2O,呼氣末正壓通氣從4 cmH2O逐漸增加到6~7 cmH2O,呼吸頻率為8~14次/min,患者病情穩(wěn)定和好轉后減少使用時間并下調壓力,直到患者停止使用無創(chuàng)通氣儀器。
觀察不同組別患者治療后指標(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和VAP發(fā)生率)狀況和治療前后肺通氣功能改變狀況[2]。
本次研究涉及的全部數(shù)據(jù)均通過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用(±s)表達年齡、病程、體質量、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和肺通氣功能等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前后對比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用n(%)表示性別、VAP發(fā)生率等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按α=0.05檢驗標準,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不同組別患者治療后指標狀況(±s)
表1 不同組別患者治療后指標狀況(±s)
組別 機械通氣時間(d) 住院時間(d) V A P發(fā)生率(%)甲組(4 0例) 7.2±0.8 1 7.0±0.8 1 0(2 5.0)乙組(4 0例) 1 4.1±0.9 2 0.6±0.7 1 8(4 5.0)丙組(4 0例) 1 6.3±0.5 2 3.2±0.5 6(1 5.0)
表2 不同組別患者治療前后肺通氣功能改變狀況(±s)
表2 不同組別患者治療前后肺通氣功能改變狀況(±s)
組別 FEV1% 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40例) 32.1±2.5 60.6±2.2 50.8±2.7 68.1±3.1乙組(40例) 31.3±2.9 54.1±2.3 52.1±2.1 62.3±2.8丙組(40例) 32.5±3.2 48.5±3.2 51.3±2.8 58.9±2.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經常會出現(xiàn)循環(huán)功能障礙、營養(yǎng)不良、電解質紊亂、低氧血癥等情況,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等并發(fā)癥,嚴重的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患者尤為重要的[3]。當前臨床上主要是采取通氣治療,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應用相對廣泛,但是治療效果不太理想,其關鍵在于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無法控制高吸氧濃度及痰栓情況。綜合治療是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對患者實施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治療,并霧化吸入藥物改善患者支氣管平滑肌,達到平喘作用。本次研究中,甲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7.2±0.8)d、(17.0±0.8)d,明顯低于乙組和丙組患者,統(tǒng)計學差異較為明顯,P<0.05。證明,在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時綜合治療措施能有效縮短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甲組患者VAP發(fā)生率為25.0%,同乙組的45.0%相比,P<0.05。證明,綜合治療能顯著降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VAP發(fā)生率。除此之外,甲組患者治療后FEV1%、FEV1/FVC分別為(60.6±2.2)%、(68.1±3.1)%,顯著優(yōu)于乙組和丙組患者,P<0.05,證明,綜合治療措施能有效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肺通氣功能。綜上所述,在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的臨床上綜合治療措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