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睿
(貴陽市南明區(qū)甲秀小學,貴州 貴陽 550002)
通過不斷學習關于綜合實踐課的知識,我體會到教師在綜合實踐課中應該擔任的角色: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實踐活動的研究者和開發(fā)者、引導著、組織者、參與者、管理者、協(xié)調者、和評價者。要想順利開展綜合實踐課,作為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綜合實踐課的特點決定了它比任何一門課程都更需要教師有相應的課程意識。首先,它要求教師切實轉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形成實踐活動的課程觀。如果不正確認識綜合實踐課的觀念是很難落實好這門課程的。其次,綜合實踐課要求教師切實確立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每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發(fā)展需要及興趣和愛好。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在活動中發(fā)展。再次,綜合實踐課要求教師具有生產開發(fā)意識。綜合實踐課不是一種預設課程,它比任何一門課程都強調過程,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生成活動主題,在活動中發(fā)展??梢哉f,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成也要求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教師具有資源意識。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現(xiàn)實,從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活動主題,開發(fā)利用廣泛存在的課程資源。而再不是依托某一特定教材開展的傳統(tǒng)課程。
綜合實踐課要充分體現(xiàn)教師和學生在課程中的地位有必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合作式的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在意大利瑞吉歐幼教模式里被形象地稱為“打乒乓”這一“打乒乓的過程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學習,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過程”。綜合實踐課中的師生關系也是如此,既不是學生中心,也不是教師中心,教師和學生是平等合作的關系,既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也強調教師的引導和支持,二者缺一不可。也體現(xiàn)了教學相長的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教育教學理念。
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需要“規(guī)劃與設計的能力,組織、管理與協(xié)調的能力,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想組織開展好一節(jié)成功的綜合實踐課教師還需要具備以下四種能力:
1.預測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預測,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及時有效地給予點撥,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深入。當然,要做到充分準確地預測是不可能的,需要教師以積極的、開放的心態(tài)來對待出現(xiàn)的問題,在不斷的設計、實施、指導過程中提高預測能力。
2.敏銳的觀察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這是教師指導有效性的基礎。
3.高效的溝通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蹲下來,認真傾聽學生的觀點、想法,以合作伙伴的身份與其進行交流。切忌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確定或轉移話題,切忌變成簡單的告訴。
4.組織交流的能力。在組織交流討論時,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的活躍氣氛,并注意運用引導性提問,促進學生討論的深入進行。特別是總結性的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整理、反思自己及小組的研究,找出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討論在協(xié)商中找到解決辦法。
通過以上論述明確了老師在綜合實踐課中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及能力,其實要開展好一堂綜合實踐課更關鍵的是小組合作在綜合實踐課中的重大作用。綜合實踐課主要是以小組為學習單位的,這個小組的化分優(yōu)為重要,一般是根據(jù)學生的特長來劃分,但主要是以學生的個人興趣為前題。小組成員不是固定的,每一次活動就會根據(jù)學生對活動項目的愛好而進行再次的小組組合,組長也是組內成員共同認可的。小組內有善長畫畫的、善長攝影的、表演的、動手操作能力強的、善于總結、表達的……組內任務也是組內成員民主商量、共同商討、分工合作完成的。只有學生各盡其用,各取所長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更加順利的開展好每一堂綜合實踐課。
突然想起一句話用在這可能有一定的道理:“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個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別是在這種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社會。學習書本知識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決生活,必然要跳出書本狹隘的圈子,從生活、自然以及社會交往中去學習。通過查找資料和學生的實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學會如何鑒別信息,靈活運用信息的能力。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實踐出真知!這一永恒不變的真理。
總的來說,對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我們要本著認真的態(tài)度,扎實地開展學習研究——總結——實踐——再學習研究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我相信學生的未來不僅僅在家長手中,他更深藏在教師和紛繁復雜的大社會中。但我堅信通過老師和學生不斷的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努力,綜合實踐課一定會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