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然
興化是靠著姜堰的。去游那里的“萬畝荷塘”,來時卻開車近兩小時,因為道路迂回曲折,不過倒也見到了些別樣的景致來。
興化的郊區(qū)是用各種綠色的碎布頭拼成的,中間是水塘,還有人家。水塘不大不小,每個小村里都有幾個的,一邊綠,映著秧苗,一邊藍——那是天。水塘有寬的,有窄的,上面橫著有長有短的橋。橋肚子沒有很凸出,近乎是平行于水面,理由大概好猜:橋是人走的呀,鄉(xiāng)下的橋一個一個那樣格正干嗎?斑駁的橋下是斑駁的橋影,斑駁的橋影下,睡著斑駁的小船。這里的人家,家家有船,這是下水去采菱、掏藕時可以用的。
景區(qū)對面又有一大片白荷塘,那是農(nóng)人們的藕塘。
午后正是暑氣蒸人的時候,所以沒有很多人。入門便是眼眶裝不下的荷塘了,先走一段掩映其中的木板橋,上面覆著網(wǎng),網(wǎng)上綁了風鈴,常常就“叮當”作響。后面有一個觀景亭,亭子分兩層,亭下有休息談笑的游人,上一層,能看見“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景象。
走到深處,可以乘木筏。撐篙的老人們正在休息,沒什么人的時候可以打盹兒,也有的“嘎嘣嘎嘣”邊剝邊嚼起了才摘來的塘里的蓮蓬。
水上有一條因為常走而形成的路,曲曲折折,通向遠方。蒸人的暑氣讓荷塘像一鍋溫著的湯,水與荷葉呀——清新四溢。摸到的水和風一樣,是暖的,柔柔的。水面上有我們的木筏,有跳躍著的水中的蟲兒。鳧水的野鴨,驀地出現(xiàn)了,又不久消失在另一邊的荷叢。荷葉中,頗為豐富的菱角躲在它們的蔭蔽下。不甚密集的懶懶的荷花,似乎是半瞌著眼,著起了淡淡裙裝。蓮蓬是生熟皆有。又有高出荷葉大半截的蘆葦,像忽地蹦出來,揮著墨綠的薄葉。
臨近三點,陽光愈發(fā)白了,透亮了,照在同樣清透的碧色荷葉上,又穿過荷葉再掉進透亮的水里。水鄉(xiāng),溶化在透明的夏天里。
這兒是我覺得極少的擔得起“自然”二字的景區(qū)了,將很好的田園風光加以保護和修飾,但并沒有刻意地過分雕琢。我想,原汁原味是最易呈現(xiàn)而又最難呈現(xiàn)的,一種本真極容易在過分夸張的精致中失掉。畢竟,我們不應要求,所有的自然景區(qū)都“自然”到一模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