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芳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毓秀中學,河北 唐山 064106)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學科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地改進中,生活化教學的概念被更多的教師所熟悉和采用。所謂生活化教學,即利用學科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景或者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作為學習和探究的問題,借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探究興趣。初中地理學科教學內容覆蓋面廣,很多內容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當前階段,很多初中地理教師教學觀念有待進一步的轉變,教學方式有待革新,提倡地理教學生活化,可以作為地理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推進。筆者在個人的實踐教學中對這一教學方式有一些個人的心得和體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相關論述:
初中地理所設涉及的知識點眾多,其中有很多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開展地理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的將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教學的地理知識相聯(lián)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去解讀這些生活現(xiàn)象,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從而保障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明確各部分的教學內容與哪些的生活常識或者生活現(xiàn)象相關,從而將二者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先進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所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真正做到教學內容生活化。比如在進行《降水的變化與分布》的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根據地理位置,對我國南方、北方的降水情況,進行簡單地統(tǒng)計,然后繪制成一幅直觀、具體的變化圖,接著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示,與學生一起發(fā)現(xiàn)、分析我國的降水的變化與分布。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對每周的天氣變化情況,進行了解,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天氣預報,并進行記錄,形成圖表,以幫助學生逐步消化知識,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確保課程內容的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情景,可以使學生弱化對教學內容難度的認識,更加有效地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景,使學生在關注生活現(xiàn)象的同時自發(fā)的探究和掌握地理知識。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數(shù)據,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地理學探究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例如在學習大氣環(huán)流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天氣預報的氣象數(shù)據,與學生共同分析大氣環(huán)流對天氣造成的影響,使學生意識到地理學與我們的生活近在咫尺,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進行問題情境的布置,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思考空間,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達到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比如在進行“影響氣候的因素和氣候的地區(qū)差異”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先提出問題:我們所處的地區(qū),氣溫有什么變化?然后在延伸知識,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山頂比山腳感到涼爽?帶著生活化的問題,去進行新知的研究和學習,讓學生更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識。
新課程提倡在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一門科學性較強的學科,知識的教學是一方面,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實際上可以更加有效的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基于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該學科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的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可以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開展專題實踐活動,通過生活化的活動提高學生活學活用地理知識的意識。比如在進行完地理知識的學習后,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設計題目“我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細致地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從天氣、溫度和濕度等角度入手,進行數(shù)據的搜集和整理,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鍛煉學生地理知識的觀察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一方面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生活化教學的開展,也是當前新課程所大力提倡的新型教學方式,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有效保障,能夠將所學知識更加靈活的掌握和運用,因此,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我們應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帶領學生去探究和發(fā)現(xiàn)更多地理學科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開拓更多生活化教學的途徑。